APP下载

语调在情绪识别中的跨文化一致性

2015-02-28姚温青

文化学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语调一致性跨文化

姚温青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0)

语调在情绪识别中的跨文化一致性

姚温青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0)

本文通过语调来研究情绪识别的跨文化一致性。涉及被试为中国传统文化下的非英语人群。被试人群通过英语语调的升调和降调语句来识别六种基本情绪。旨在探求一种跨文化语调情绪识别的一致性;寻找一定的可行性规律,帮助人们更加有效地进行日常生活的交流。

语调;情绪识别;跨文化;一致性

一、引言

国外对英语语调的研究可追溯到16世纪。早在1569年,约翰·哈特在其《表音法》一书中对英语语调进行了探讨。[1]后来,研究者对英语语调进行全方位研究,如升降调研究、不同情绪语句的研究、跨文化研究等。国内对语言情绪识别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语音和语言学习迁移的研究,以及音阶等的研究,但这些都只是单独考虑各自研究领域的微观问题,鲜有对语调的整体识别性研究。[2][3]因此,本研究主要探究在人们不能够见到对方和不理解语义的情况下,是否仅能通过语音语调对其他文化群体下的情绪具有本文化中一致的识别性。运用英文语言的升调和降调两个水平语句,通过六种基本情绪(悲哀、愤怒、惊恐、惊奇、愉快、厌恶),[4]让非英语被试识别英语语句的基本情绪,探究是否两种文化下的语言语调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二、实验

(一)实验目的

统计被试对基本情绪的识别律,来探究是否跨文化条件下能够识别基本情绪。如果识别具备一致性,则可以指导人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进行更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二)实验研究材料收集

1.材料的初选择。在材料的初步选择上,通过观看获得过奥斯卡金奖的外文电影,最终截取了基本情绪饱满、音质干净利落的电影语料,构成本实验语料库来源。

2.材料的评定。在材料评定时,邀请11位在英语方面优秀的研究生和一名研究生英语口语外教,共12个人,对本次试验材料进行评定。

3.材料语库的建立。材料语库中,每个句子具备一种基本情绪、一种语调、一种性别,因此,总共有6×2×2=24个语音语调语句。

(三)实验研究方法

1.被试。被试为中国传统文化下未接受过任何形式的英语文化传统影响的非英语人群,主要来源为居住在甘肃省兰州市的本地居民。男女各10人,年龄为5~56岁。

2.实验设计。本实验为2(性别:男、女)×2(语调:升调、降调)×6(六种基本情绪:悲哀、愤怒、惊恐、惊奇、愉快、厌恶)的组内设计。

3.实验程序。过程:被试佩戴耳机(在安静的环境中)——听音(随机播放语料库语句)——填写具有六种基本情绪的问卷。

(四)结果与分析

1.实验结果分析一。基于实验目的,本研究通过SPSS13.0进行频数统计分析。

表1 在跨文化方面通过升降调识别基本情绪的百分比

由上表1发现,在升调维度上,惊恐和愉快的语调在情绪识别方面跨文化的一致性比重较大,分别为55.0%和75.0%。而对其他的基本情绪识别则不具备这一优势。在此大胆假设,在平常交流时,惊恐和愉快的情绪在这两种文化下可以通过语调识别而无需顾虑太多。在降调维度方面,却见到很明显的一致性。悲哀70.0%、愤怒75.5%、惊奇70.0%、愉快55.0%。由此可见,对这四种基本情绪的识别达到了一定的实际意义。即在交流时,依据升调对情绪进行识别是可靠和有用的。

2.实验结果分析二

表2 对除自身基本情绪外其他情绪识别的较大百分比

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在升调维度方面,惊恐和愉快在跨文化的识别上的有效度,但在其他语调上则不是。以悲哀升调为例,被试对其的识别更多为惊奇,而非悲哀;但在悲哀降调方面则不然,识别度达到三分之二。这说明,对于悲哀,以中文为母语的群体使用更多的是降调而非升调,并对降调的悲哀具有更好的识别度。同理,升调维度上的愤怒、惊恐、惊奇、厌恶,分别被识别为厌恶47.6%、惊奇20.0%、悲哀40.0%和愉快40.0%。在降调维度方面亦是如此。也就是说,在通过语调识别跨文化下的情绪不一致时,会有文化差异下的文化交互,影响彼此之间的交流。

通过对以上两表的观察,发现两个特殊现象:(1)不管是升调维度还是降调维度,对厌恶的跨文化语句几乎不能识别,这与艾克曼2010年对非语义发声的研究一致;(2)基本情绪惊奇和惊恐在升降调两个维度上,对两者的识别具有交叉现象,这与其二者本身的相似性有关,因此,在实际生活中,需要注意对惊奇和惊恐情绪的识别。

3.实验结果分析三。基于本次实验研究的出发点,在性别方面[5]对收集数据也做了分析。如表3所示。

表3 性别差异检验

通过表3可知,在升调维度方面,性别在惊恐情绪的识别一致性上具有差异性,而其他则不明显。与升调相反,降调维度上,悲哀、愤怒、惊奇、愉快,在性别上都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在惊恐和厌恶情绪方面则不明显。这表明,通过语调来识别基本情绪不仅仅与其跨文化本身有关,与其性别也关系甚深。

三、不足与缺陷

(一)在材料的选择方面

在材料选择方面,初选时来自于对电影语料的选择,可能会参杂一些其他情绪,但总体而言,对材料的选择应具备一定的说服力。虽然只是一个小探索,若要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应将实验材料扩展得更好充分,进而进行实验目的的探索和验证。

(二)在材料呈现方面

在材料呈现方面,是基于简单实验的人机交互进行,没有考虑过多的时间限制,或是进行本文化识别的对比,以至于没有测得更多的有用信息。因此,这需要在今后做更多的工作去完善。

四、反思与展望

随着科技的进步,对语调的研究日益增加。[6][7]主要侧重于对音节、音律、单个字词等方面的基础研究。[8]但随着语调在全球化的应用,更加需要一些可行性的、有意义的科研来帮助人类适应现代生活。[9]因此,本文旨在找出简单的方法和设计方案,对此类问题进行一番有意义和价值的探讨。此次实验只是一次小小的尝试,还有其他的关于情绪识别的领域有待研究。

[1]Zhao Li,Kobayashi,Y.Niimi,Y.Tone recognition of Chinese continuous speech using continuous HMMs[J].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Japan,1997,53(12):933-940.

[2]綦甲福.人际距离的跨文化研究[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07.

[3]林茂灿.汉语边界调及其独立作用——兼论汉语与英语语调的共性与个性[A].中国语音学会语音学分社.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75.

[4]Ortony A.Tumer T.J.What's basic about basic emotions[J].Psychological Review,2014,(4):315-331.

[5]王叶丁.英语与汉语中的性别差异[A].福建省外文学会.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7.45.

[6]李芳芳.汉语英语声调语调对比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7]赵力,钱向民,等.语音信号中的情感识别研究[J].软件学报,2001,(7).

[8]金学成.基于语音信号的情感识别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

[9]刘爱楼.近二十年我国情绪心理学研究的解析与思考[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责任编辑:周 丹】

B842.6

A

1673-7725(2015)08-0106-03

2015-06-08

姚温青(1987-),女,甘肃兰州人,助教,主要从事跨文化心理语言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语调一致性跨文化
关注减污降碳协同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注重教、学、评一致性 提高一轮复习效率
IOl-master 700和Pentacam测量Kappa角一致性分析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谈谈诗歌的语调
谈歌词语调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基于事件触发的多智能体输入饱和一致性控制
现代哈萨克语命令语气单句语调对比实验研究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