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大学生中华传统节日观的现状研究

2015-02-28隋美荣

文化学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中华院校

隋美荣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高职大学生中华传统节日观的现状研究

隋美荣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对山东省6所高职院校的学生调研和10所学校的管理部门的调研得出结论,高职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度、情感偏好和行为倾向性程度较高,但认知的准确度和深度、行为参与程度都存在一定问题。高职院校应该勇担节日文化教育重任,建立传统节日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中华传统节日;高职大学生;现状

近两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传统节日以其丰富内容、多样形式等特质成为传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21世纪的今天,中国正处于现代化高度发展时期,我们已经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迅速转变为现代化的工业社会,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失去了农耕文明这一孕育并发展起来的社会土壤,面临较为严重的传承危机。如何加强对高职大学生群体进行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对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在今天大学校园中式微的原因进行反思和把握,本课题组从实证主义的视角出发,对山东省高职大学生过中华传统节日的现状进行了调研。首先,对学校管理层领导、学生辅导员、思政教师和学生进行结构访谈,获取一手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整理,从学生心理发展过程的“知——情——意——行”规律出发,编制问卷,在全省进行调研。由于节日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所以,我们对地区的选取尽量全面和有代表性。最后,我们针对突出的问题,又进行了深入访谈。

一、调研方法

(一)调查对象

由于节日文化具有很明显的地域性,为了确保调研对象的代表性,我们分别从鲁中、鲁东、鲁西北、鲁西南和鲁南选取6所学校,涉及9个专业,发放问卷435份,收回394份,有效试卷291份。其中,文科生91份,理科生157份,艺术生43份;城市生102人,农村生191人;男生179份,女生112份;一年级200份,二年级91份。访谈的对象包括学院管理层领导、学生辅导员、思政教师和学生。

(二)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

本调研采取半结构访谈和问卷收集法。访谈涉及问题,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认识和参与程度如何?学校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推广情况如何?传统节日文化的学校教育发展可能途径如何?等。问卷主要针对中华传统节日涉及生产、生活和祭祀三个方面,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一年四季中的特点,选出13个节日,即春节、元宵节、龙头节、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寒衣节和腊八节。问卷共由30道题组成,其中有10道题与西方节日有关,问题分别涉及对节日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参与、评价和分析等。本次调研主要针对选取节日的具体特点进行设计,对一般性节日主要调研学生认知和情感情况。对国家统一放假、文化影响较为广泛的四大传统节日,即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主要调查学生的节日行为参与和原因分析评价等。本调研的访谈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均由课题组成员完成。

全部问卷进行有效性检验后编码,用SPSS13.0精简版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大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认知现状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知是基础。节日认知,是了解高职大学生节日文化现状的先导和重要指标。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从认知选择来看,学生对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元宵节和七夕节知道的比例非常高,学生访谈材料显示,这多与这些节日放假或在假期中相关。而祭祀性的节日,即上巳节、中元节和寒衣节,知道的学生比例极低,均在10%左右。

表1 高职大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认知现状调查表

从认知准确性上看,学生能准确地写出节日日期与知道该节日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如清明节、端午节学生都知道,但确切日期并不清楚。另外,67.5%的高职生能确切知道4-7个节日日期,21.4%能确切知道8-10个节日。

从认知深度上看,了解节日文化的学生比例普遍较低,即使对一些节日文化有所了解(如四大传统节日),但随后的访谈显示,学生多局限于节日形式如节日习俗(如春节贴春联、压岁钱、放鞭炮;元宵节吃元宵,象征团团圆圆;端午节吃粽子,纪念屈原等)或节日仪式(如清明节上坟祭祀等)的了解,而对于节日的内涵、来源及文化意义了解得并不确切和全面。

总的来说,高职大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认知度较高,但认知的准确性和认知深度还有待提高。

(二)高职大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的情感倾向和原因

情感是行为的动力,节日情感是学生过节的内部动因。当下传统节日在大学生群体中呈现式微趋势,了解他们对节日的情感倾向,探究过节的内在心理,是有针对性加强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必要前提。调查数据表明,在回答“你喜欢过传统节日吗?”时,有91.4%的学生表示喜欢,7.6%的学生觉得无所谓,只有1%的学生不喜欢。在回答“与中华传统节日相比,你更喜欢西方节日吗?”时,有58.5%的学生明显表示“不,我更喜欢过中华传统节日”,27.9%的学生觉得“无所谓”。

在影响过传统节日的因素方面则表现出下列特点,见图1。

图1 过节的原因

数据显示,一方面,传统节日本身的特点是高职大学生喜欢过节的首要和重要的原因。88.3%的学生把“节日能与家人团聚”作为过传统节日的原因,这一点与中华传统节日是一种典型的“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性文化相吻合;其次,高职大学生比较认可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访谈中可以感受到,学生认为过节能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另外,传统节日的休闲型和丰富习俗等特点也是吸引大学生过节的原因。

另一方面,“商家和媒体宣传”的外在导向作用并不强。关于“了解传统节日的途径”一题的回答表明,94.5%的学生是“从祖辈处获知”,41.5%的学生是“从学校教育获知”,只有27.1%的学生是“通过商家宣传海报或媒介宣传了解”。另一题关于大学生过西方节日的原因调查却显示,43.8%的学生表示“受商家与媒体的鼓动宣传”是他们过西方节日的原因,这显著高于其他因素的影响。

综上分析,首先,高职大学生在对中华传统节日具有明显和强烈的情感倾向性。其次,他们过节的原因有较大程度的节日文化内在导向性,这一点区别于喜欢西方节日的原因的外在导向性,这表明,中华传统节日受文化知识引导较大。再次,家庭是节日教育的主阵地,而学校在节日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位。

(三)高职大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行为参与现状和原因

行是关键。中华传统节日是集粹礼仪、祭祀、技艺、表演娱乐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和行为文化,所以,大学生只有参与过节才是感受和传承节日文化的根本所在。

表2 学生参与中华传统节日情况

表2显示,高职大学生对影响较大的一些主要传统节日参与度较高,如春节和元宵节每年都过的比例超过90%,中秋节超过85%,清明节和端午节也在75%左右;七夕节、重阳节和腊八节每年都过的比例为30%多,而龙头节和祭祀类节日的参与度不足10%,这与学生对这些节日的认知度不高相一致。

在“在传统节日里,你会做些什么?”调查中发现,有76.5%的学生在节日里“聚餐、享受美食”,有53.1%的学生选择节日休闲出游,这既符合产生于农耕文明中的传统节日有丰富的节令佳肴的特点,也符合青年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特点。综合来看,一方面,高职大学生过节的行为倾向性有明显特点,重大节日参与度高,但与现代大学生生活联系不大的一些节日(如祭祀类节日)参与热情不高。另一方面,即使较高参与度的节日,呈现出学生行为方式比较单一,参与深度不高。大学生较注重享受节日美食聚餐和节日休闲特性,但对于节日的一些必要的仪式、活动和过程参与度不高。

三、结论

(一)高职大学生对重大传统节日认知程度较高,特别是四大传统节日、元宵节、七夕节、重阳节以及腊八节等,具有明显的文化自觉性,但对上巳节、中元节和寒衣节等认知度较低。但在“知道”与“确切知道日期”和“知道节日习俗、文化内涵”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一点对高职院校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提出的紧迫性要求。

(二)高职大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偏好,具有较高的节日期待心理。在影响节日喜好因素中,节日文化自身的特点是增强吸引力的主要原因,体现了传统节日内在导向性。在影响途径方面,家庭是节日文化影响的主阵地。

(三)高职大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行为参与度较高,但行为方式比较单一,节日美食和休闲出游成了大学生过节的主要方式。一方面凸显了节日的物质性和经济性,另一方面也弱化了节日的精神性和仪式性,势必造成节日之间文化独特性的消解。

四、思考与建议

(一)在当今国家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语境下,高职院校要勇担开展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重任。

虽然从节日起源和历史传统来看,中华传统节日具有突出的家庭关系性,家庭是节日文化影响的主阵地,但从学生的认知、偏好和行为倾向性可以看出,有没有专门的假日让学生过节成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国家现有的法定节日假期制度之外,高职院校应该利用好学生绝大多数节日是在学校度过这一重要机遇,营造象征性的节日文化空间。在对山东省的9所高职院校的管理层领导中“开展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现状调查中发现,只有6所学校在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进行过一些教育,也仅限于讲座、学生演讲、联欢晚会等形式,其他节日几乎没有任何形式的教育活动;对“在传统节日期间有无相关的节日文化宣传”问题调查看出,7所学校明确表示“没有”。但当问及“你觉得传统节日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起到怎样的作用”时,9所学校一致认为“作用很大”。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在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位,文化教育的职责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节日文化丰富的文化涵蕴和活泼生动的习俗活动是高职院校当下文化教育有效的资源和时间节点。

(二)立足当下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特点,高职院校应着重建立传统节日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农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传统节日历经两千年的绵延不断,必有其强大生命力的神圣文化内核,但是,在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的今天,传统节日式微趋势非常明显。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有很高的心理期待,但实际生活中参与水平并不高,原因在于节日内涵因历史原因一定程度被尘封化、节日习俗由于家庭结构变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而被架空化,加之,大学生由于外地求学,在空间上无法像传统社会那样以血缘共同体模式参与节日活动。因而,如何在传统节日文化得到应有尊重下,实现传统节日的现代转型,让内容重构和形式创新相统一,是高职院校首要的研究任务。其次,加强节日文化教学引导、学生节日体验主导和节日校园文化熏陶等系统化的节日文化教育体系建设,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以节日为节点,通过象征性的节日文化空间,用节日文化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泥模艺术——花篮

(三)在节日文化教育中,高职院校要加强家校合作,实现教育的双轮驱动。传统节日是以血缘共同体模式参与的。调查也显示,家庭是学生了解节日的主要阵地,所以,如何利用好这个阵地关系到节日文化教育的效。家庭对孩子的节日文化的教育往往是自发的,因而,学校作为教育的主导,应与家长合作,有意识地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参与到日活动的全过程,既使学生受到教育,也可以在邻里形成很好的节日氛围,聚社会之力完成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也可以利用家长资源,如请家长上讲台、校园内过节等形式,让节日在学校的时空中得到原汁原味的开展。

【责任编辑:周 丹】

G122

A

1673-7725(2015)08-0067-05

2015-07-23

本文系2014年度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思政教育专题研究)项目“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J14SW73)的研究成果。

隋美荣(1975-),女,山东蓬莱人,讲师,主要从事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中华院校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