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唐代清河崔氏世宦的盛衰

2015-02-28杨艳敏顾乃武

邢台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门阀小房崔氏

杨艳敏,顾乃武

(1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2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论唐代清河崔氏世宦的盛衰

杨艳敏1,顾乃武2

(1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2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清河崔氏在唐代定著清河大房、清河小房和青州房三房,与赵郡李氏一样,清河崔氏每一房的世宦发展并不平衡,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而且高级官员和中低级官员比例差异较大。门阀士族的家产境遇及门荫制选举地位的演变,是影响门阀士族世宦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门荫制是影响门阀世宦的直接因素,进士科只为门阀士族的衰落提供了一个历史可能。

唐代;清河崔氏;房系;世宦

“世宦”是中国中古时期门阀士族的重要文化特点,唐代是门阀士族从衰落走向灭亡的历史阶段。学界关于唐代门阀世宦衰落具体表现的研究并不多见①,对其世宦衰落原因的探讨也多集中在经济基础与科举制发展的影响方面②,而陈寅恪先生认为唐代集团政治对门阀士族的衰落有较大影响③。崔氏是唐代著名的士族大姓,其以清河、博陵二崔为盛,但这种“盛”况也仅是衰中之“盛”。从清河崔氏的世宦发展形势看,其世宦的衰落与赵郡李氏一样,具有诸多特点;唐代门荫制在选举中的重要性的演变,则是导致其衰落的较为重要的直接性因素,集团政治及科举制对其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小。唐代清河崔氏世宦盛衰之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唐代门阀世宦盛衰的缩影。

一、清河崔氏世宦之盛

清河大房、清河小房和清河青州房(即清河崔氏) 在北朝时期就是较为兴盛的三房。[1]P769—791、867—880据现有的史料统计,清河崔氏在北魏(包括东、西魏) 政权中任职者达98人。[2]P83《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以下简称《新表》)载录唐代门阀著房的仕宦发展情况。据《新表》记载,清河崔氏在唐代政坛上仍有一定势力,具有相对兴盛的时代特点。

(一)清河大房的发展形势

清河崔氏出自魏中尉崔琰,崔琰五世孙崔逞,曾仕慕容暐,有子崔諲。[1]P867—868崔諲孙崔宗伯生有二子,即崔休和崔寅,崔休即清河大房始祖。清河大房从崔休曾孙崔世济一代始入唐朝,共传八代85人,其世宦延续了七代,共37人入仕,入仕率为43.53%。37位仕宦人物的构成如下:第一代3人,第二代7人,第三代8人,第四代8人,第五代7人,第六代2人,第七代2人。④

(二)清河小房的发展形势

清河小房始祖是崔寅,清河小房从其四世孙崔玄览一代开始入唐,其在唐代共传十世170人。其世宦传至第八代,据《新表》记载,该房系仕宦人数有55人,入仕率为32.35%。55位仕宦者中第一代有3人,第二代有6人,第三代有4人,第四代有6人,第五代有12人,第六代有11人,第七代有9人,第八代有4人。④

(三)清河青州房的发展形势

清河青州房的始祖是的崔琰的五世孙崔辑,崔辑曾任宋泰山太守,因其徙居青州,故而号青州房。[3]P2770青州房从崔辑七世孙崔信明一代始入唐朝,共传七世29人。青州房的世宦情况是:世宦延续至入唐后第六世,入仕者有13人,占其总人数的44.83%;其中第一世2人,第二世3人,第三世3人,第四世1人,第五世3人,第六世1人。

在这些门阀士族家族之中,能入《新表》的多为有职事之官,但并非所有家族成员有职事者都能进入此表。因而这种对门阀士族家族入仕率的统计数据只具有相对的参考价值。崔氏在唐代定著十房,根据地望区别,本文将其划分为五房,即郑州崔氏、鄢陵崔氏、南祖崔氏、博陵崔氏(四房)和清河崔氏(三房)。其中郑州崔氏世宦只延续四世,共有20人入仕;鄢陵崔氏世宦延续了六代,仅11人,并且其世宦出现了断代现象;南祖崔氏世宦至第八世,入仕者有79人;博陵崔氏世宦九代,有274人入朝为官。相较而言,清河崔氏在唐代世宦共延续了八代,仕宦人物共有105人,除了与其齐名的博陵崔氏外,清河崔氏在崔氏家族中世宦发展是较为昌盛的。

二、清河崔氏世宦盛中之衰

隋废除九品官人法之后,门阀士族已经无可挽回地衰落了。唐代清河崔氏虽然世宦人数众多,而且世宦持续时间较长,但其“盛况”也仅仅是相对其他著房之“盛”,其发展总趋势却具有进一步衰落的特点。这些特点包括:

(一)房系间世宦发展不平衡

从世宦人数方面看,在清河三房崔氏中仕宦发展较好的是清河小房。清河小房在唐代的仕宦人数最多,共有55人,占清河崔氏总仕宦人数的52.38%;其次是清河大房,清河大房有37人入朝为官,占清河崔氏总仕宦人数的35.24%;仕宦人数最少的是青州房,青州房在唐代只有13人入仕,仅占清河崔氏仕宦人数的12.38%。④

从世宦延续方面看,亦是清河小房的仕宦发展较好。清河小房在唐代的世宦延续至第八代,时间最长,从唐初一直到僖宗时期;其次是清河大房,清河大房在唐代的世宦从高祖起至顺宗朝结束,共七世之久;与其他两房相比,青州房的世宦时间相对较短,其世宦从高祖起至代宗朝结束,共历六代。

从入仕率方面看,则是青州房的仕宦发展较好。青州房在唐代的入仕率最高,为44.83%;其次是清河大房,清河大房与青州房入仕率差距较小,为43.53%;入仕率最低的是清河小房,仅为32.35%。④清河崔氏的世宦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世宦呈现出整体衰落的特点。

(二)世宦发展具有阶段性

在唐代289年的历史中,清河崔氏共传十世,平均每世29年。《说文解字》云:“三十年为一世。”[4]P89以每世(代) 29年计,清河崔氏入唐后第一世则处于高祖至太宗朝中期;第二世处于太宗后期至高宗前期;第三世处于高宗中期至武后时期;第四世处于中宗至玄宗前期;第五世处于玄宗朝中期至肃宗朝;第六世处于代宗至德宗朝前期;第七世处于德宗朝中期至宪宗朝;第八世处于穆宗朝至宣宗朝前期;第九世处于宣宗朝中期至僖宗朝初期;第十世处于僖宗朝中期至哀帝时期。

清河崔氏在唐代虽传十代,然其世宦从入唐后第一世起只延续到第八世,根据《新表》统计,其每代入仕率分别为:50%、53.34%、48.39%、31.91%、38.60%、32.56%、32.35%、22.22%。从这一方面看,清河崔氏在唐代不同时期的仕宦形势差异较大,世宦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其在太宗后期至高宗前期最好;随后便衰落下来,但至武周时期其世宦发展趋势仍较稳定;至中宗、玄宗前期其衰落趋势逐渐明显;而在玄宗朝中期至肃宗朝有所回升;但代宗朝以后,清河崔氏的仕宦进一步衰落,并走向衰亡。其各房世宦呈现出日趋衰落的特点。

(三)中低高级仕宦构成差异

唐代从官职三品以下开始,不同级别官员在授官方式和官员服饰方面出现较大变化,如《资治通鉴》载:“旧制,三品以上官册授,五品以上制授,六品以下敕授。”[5]P6660《唐会要》 载:“三品已以上服紫,四品五品已上服绯,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妇人从夫之色。仍通服黄。”[6]P569故本文以三品为界,认为三品(含三品)以上为高级官员,三品以下的为中低级官员。门阀士族的世宦,是由高级官员和中低级官员两部分构成的。根据对《新表》的统计发现,清河崔氏在世宦的八代中,每一世高级官员所占比例分别是:25%、16.67%、12.90%、10.87%、8.77%、20.93%、20.59%、11.11%,中低级官员所占比例分别是:25%、36.67%、35.48%、21.74%、29.82%、11.63%、11.76%、11.11%。

清河崔氏仕宦人员中的高级官员所占比重在高祖至太宗前期最高,其后虽有所升降,但也未超过其家庭成员的25%;而中低级官员所占比重在太宗朝后期至高宗朝前期达到最高,说明此时相较于高祖至太宗朝前期而言,中低级官员比重是有所上升的,只是最高时也没超过其家庭成员的37%;从整体来看,清河崔氏在唐代每一代的仕宦人员中大多是以中低级官员为主,而高级官员较少。这和北朝门阀士族中高级官员较多的形势,形成强烈的反差。它也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唐朝门阀士族已经整体上衰落了,其盛也仅仅是衰落形势下的局部之盛。

总之,清河崔氏在各支系间的世宦发展并不平衡,其中以清河小房发展相对较好;而且自高祖太宗朝以后,清河崔氏世宦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太宗后期至高宗前期,其入仕率达到顶峰;在高宗中期至武周时期,其入仕率有所降低,但仍保持着较高的比例,中宗至玄宗前期衰落趋势逐渐明显;玄宗朝中期至肃宗朝有所回升;但代宗朝以后,清河崔氏的仕宦便进一步衰落了。在仕宦品级方面,清河崔氏每一代的仕宦人员中大多是高级官员数量较少,中低级官员人数较多,而且中低级官员比重也在逐渐降低。这就说明其发展之盛也仅仅是衰中相对之盛,所谓的“盛中之衰”不过是对门阀局部发展形势的表述。

三、清河崔氏世宦衰落之因

唐代清河崔氏世宦发展的衰落,应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应主要从如下几方面去考虑:

(一)集团政治对门阀士族有微小影响

唐代前期,社会上先后存在过关陇集团和“李武韦杨集团”两大统治势力。李渊、李世民父子主要依靠关陇势力建立了唐朝,故建国初期,对关陇集团较为重视。关陇集团的势力抑制了崔、卢、李、郑等老牌士族的发展,如唐太宗令高士廉等人刊正姓氏,“不须论数世以前,只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7]P2444,故而“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降崔民干为第三”[5]P6136。到睿宗、玄宗朝时期,李武韦杨集团在吸收大量寒门庶族地主参政的同时,也起用了不少士族人士入阁,如清河崔氏的崔圆、崔石、崔珪璋等人都是在此期间崛起的,对山东士族的抑制政策大为松弛。

这种集团政治或许能够影响高级官员的发展,但在此期间清河崔氏高级官员的比例并没有上升,反而是一直在下降,说明这种集团政治的影响可能并没有想像中的那样大。安史之乱以后,皇室与山东旧士族之间在政治上已无隔阂。[8]P40山东旧士族入仕不再艰难,也能够进入统治上层,但清河崔氏入仕比例并没有上升。在唐代,仕于郡县的中低级官员,同样是“行己立身之美者”[9]P358,是维护门阀士族声望的重要因素。而清河崔氏在前期中低级官员的比例相对较高,后期则呈现出日渐降低的趋势,则说明集团政治对中低级官员的影响似乎更小。

(二)家产境遇深刻影响门阀世宦的发展

俸禄是唐代世家大族主要的经济来源。唐代对五品以上官员授田和免役规定:凡官人授永业田,职事官正一品六十顷,从一品五十顷,正二品四十顷,从二品三十五顷,正三品二十五顷,从三品二十顷,正四品十四顷,从四品十一顷,正五品八顷,从五品五顷……散官五品以上,同职事给。[10]P75“凡丁户皆有优复蠲免之制。”“五品已上父祖、兄弟、子孙,及诸色杂有职掌人。”[10]P77而六品以下官吏便等同于编户,只本人免课役。这就是说官员品秩高,家财也较为丰厚;官员品秩低,家产相对稀薄。

官员品秩高、财产丰厚的家族,相较于官员品秩低和财产稀薄的家族,其子弟教育环境相对优越,凭学业、门荫入仕相对容易一些。清河大房和清河小房每一代仕宦者数量都相对较多,尤其是清河小房;清河小房从第五代开始,高级官员数量明显增多,其子弟在进入仕途时具有一定的优势,进而世宦延续时间也相对长久。而高级官员较少的青州房,家资较少,其族中子弟入仕条件相对较差,仕宦人数就相对较少,世宦延续时间也短于其他两房。正是由于各房的高级官员数量、家财的薄厚程度差距较大,其世宦发展才不平衡。家族世宦根基的深浅及由此决定的家产境遇丰俭,是影响门阀士族世宦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辟署制发展是影响世宦的重要因素

唐代的主要入仕途径,前期以门荫制为主,后期以进士科为主。[11]P60—65唐代前期清河崔氏入仕率相对较高,但科举的作用尚不显著,有明确记载为进士出身的仅有2人[12]P17;而其他官员的入仕途径虽不能一一考明,但据其祖、父官职可以推测出大多是依靠旧有的门第荫蔽⑤。门阀家产丰俭所基之世宦的发展,是直接取决于门荫制的兴衰的;门荫制是九品官人法消失之后,维系门阀兴衰的重要因素。

安史之乱以后,门荫制在选举中的作用逐渐降低,清河崔氏的入仕率也在降低,世宦发展逐渐衰落。唐代进士录取人数较少,“圣唐有天下垂二百年,登进士科者三千余人”[13]P280,进士及第者平均每年不过二十几人。进士科对成为高级官僚虽然具有重要作用,但对数量相对庞大的中低级官员入仕的影响不会太大。在唐代中后期,士人“多以从诸藩府辟署为重”[14]P223,辟署成为官员入仕的重要途径。

门阀世宦主体之中低级官员应以地方官员为主,而地方藩镇政权之辟署打破了吏部铨选对士人入仕时间的限制,使庶族的入仕之途变得更加通畅与迅捷,门阀士族的世宦受此冲击而难以维持。唐后期“大凡才能之士,名位未达,多在方镇”[7]P3778,藩镇使府辟署的兴起,给门荫制造成了较大的冲击,是使门荫制在选举中地位降低的主要因素,也是造成门阀士族世宦衰落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清河崔氏世宦衰落受集团政治的影响较小,而受家财境遇和门荫制、辟署制发展的影响较大,藩镇辟署制的发展更是促使门阀衰落的直接原因。从清河崔氏每代高级官员与中低级官员的比例来看,高级官员的发展应该是受进士科发展影响的,而中低级官员的发展主要是受藩镇使府辟署影响的。

四、结语

清河崔氏的世宦类似于赵郡李氏⑥,都是自高祖、太宗朝以后,便整体走向衰落,只是在不同时期,其衰落程度不尽相同。但无论是赵郡李氏还是清河崔氏,其世宦的发展,表明在九品官人法之后,门荫制的发展,是决定门阀旧族世宦、特别是低级官员世宦的直接因素。门荫制在低级官员选举中的衰落,是由藩镇使府辟署制度发展造成的。唐代进士科的发展影响了门阀士族高级官员的入仕比率,唐后期藩镇势力实行的辟署制则冲击了门阀士族低级官员的世宦地位,进士科与藩镇势力的发展是造成唐代门阀士族衰落的两大因素。

注释:

①目前学界尚未有关于门阀士族世宦衰落方面的专文专著,只有个别文章涉及到某一家族、某一支系的世宦兴衰,如唐华全:《读<开业寺碑>兼谈中古大族赵郡李裔家支的兴衰》,《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116—121页.李晶:《隋唐时期河东薛氏家族研究》,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②唐长孺:《门阀的形成及其衰落》,《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9年,第8期,第1—24页.胡如雷:《门阀士族兴衰的根本原因及士族在唐代的地位和作用》,《唐史论从》,1982年第2期,第62—108页.郑伟鹏:《唐代门阀政治初探》,《丽水师专学报》(社会科举版),1991年第3期,第7—12页.关于此方面的文章还有很多,此处不一一论述.

③陈寅恪先生认为,李唐皇室在开国初期以属于关陇集团之故,与山东旧族颇无好感,对于山东旧族持压抑政策.李武韦杨集团在唐代前期(安史之乱前)一直拥有较大势力,对社会的影响较大,考察唐代前期的政治离不开对李武韦杨集团的考察.(详见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统治阶层之氏族及其升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49页.《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载于《金明馆从稿初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266—295页.)

④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统计.

⑤《新唐书》卷45《选举志》载:“三品以上荫曾孙,五品以上荫孙.”

⑥参见拙作《论唐代赵郡李氏东祖房世宦的盛衰》.

[1][唐]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夏炎.中古世家大族清河崔氏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3][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6][宋]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7][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李光霁.简论唐代山东旧士族,唐史学会论文集[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9][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0][唐]李林甫等.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1]杨西云.唐代门荫制与科举制的消长关系[J].南开学报,1999, (1).

[12]吴宝树.唐代进士群体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13][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4][宋]洪迈.容斋随笔(全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K29

A

1672-4658(2015)04-0018-04

2015-06-25

杨艳敏(1989-),女,河北迁安人,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猜你喜欢

门阀小房崔氏
上半年228家房企破产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史学的特点
开创科举破门阀
工钱
崔氏腹部八法治疗儿童便秘的教学应用
晒太阳
轮 回
性格命运,皆在六笑一哭中
浅析西晋太康年间门阀势力的兴起
人性的自我觉醒与救赎
——谈大型古装淮剧《马前泼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