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命题人,请解开写作的镣铐吧

2015-02-28李谢胜,缪晓燕

现代语文 2015年20期
关键词:车夫晏子作文题目



命题人,请解开写作的镣铐吧

◎李谢胜 缪晓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部分明确规定,语文的宗旨在于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二要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有个性地发展,就是要让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培养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写作方面,应在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这也是当今语文教育的潮流。

要实施这一理念,具体到作文教学中,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譬如,美国高考作文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的评分标准中,就有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原则。然而,如今的高考作文试题命题人,却常常忽略这个原则。这些命题人总是自以为“是”,并且要求考生也“是其所是”。如江苏2011年的高考作文“拒绝平庸”:

以拒绝平庸为题,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为人不可平庸,平庸便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处世不可平庸,因此,要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有人说,这个作文题目是拒绝平庸,其实是让所有的考生都走向平庸。因为题目的命意十分明确——为人不可平庸,处世不可平庸。考生在写作中自然不能写“甘于平庸”,于是,千文一面万人一心的现象就出现了,有些考生即使内心里认为平庸的人生也有一定的意义,但是,自然也不敢冒偏题之危险,以我手写我心。

当然,如果命题人能够坚持其“所是”,那么考生纵然要写领旨作文也不算难,关键是换了一个题目,考生又要去领会与命题人先前的“是”完全相反的“是”。

譬如下面这个作文题目:

香樟对白杨说:“你的叶子到冬天时就落光了,光秃秃的树枝真难看,哪像我,终年翠绿,枝繁叶茂,美丽无比。”白杨说:“是的,我很平常,春天来了,我吐芽,我绽绿;冬天来了,我凋零,我简单。”不久,一场大雪降临了,香樟身上都是翠绿的叶子,雪堆积在上面,最后由于重量太大把树枝压断了。白杨由于叶子已经落尽了,全身枝桠伸展,安然无恙。

根据材料写作,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这个材料,命题人命意明确:要做白杨树一样的人,顺应时势,平凡做人,低调行事;不做香樟一样的人,张扬自我,最后被重压摧垮。

如果我们把这两个作文题目比照一下,它们不是可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吗?作文如此命题,让考生何以领旨?何以适从?

但是,就是这样一些命题人意旨明确的作文题目,在材料后面,依然会写上这样八个字:“立意自定,题目自拟。”请问:命题人旨意已定,学生如何立意自定?

所以,这种让学生戴着镣铐跳舞的现状应该改一改了。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

首先,命题人要明确写作的宗旨。

高考为什么要考写作呢?作文检测最重要的是检测什么呢?说白了,不就是检测人的思想创造力,不就是考“立意”吗?作文命题人已然“命意”,还让考生“立意自定”,这不可笑吗?所以,所谓“立意自定”的作文其实考生唯一可做的就是“猜意”或“选意”,而这是违背写作宗旨的。

写作宗旨是什么呢?福建师大的潘新和教授在他的《语文:表现与存在》一书中说:“人的言语表现的需要——言语生命欲求,是潜伏在人的生命中的最本真、最活跃、最积极的动机。言语创造欲和言语上的自我实现,使人所以为人。存在的言说,是人的确证。”“牧养言语天性,开发言语潜能,培育言语素养,发展言语个性,陶铸言语人格,为言语人生、诗意人生奠基。这也是语文课程的最基本的属性。”而如今的作文教学,又如何让学生在言语创造欲上自我实现呢?

其二,命题人应当意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

潘新和教授说:“语文测试要使学生不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能让他们跃跃欲试、以求一逞;能使每一个学生的言语才情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内心深处萌动起‘吾心向往之’的欢欣感、归属感,真正感受到母语教育给予的安适、温情和尊严。”

怎样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以求一逞”的冲动呢?从作文命题角度说,题目应该蕴含足够丰富的内涵,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让有见地的学生说出有见识的话。譬如2005年北京市的高考作文题目:

以“说‘安’”为题作文。“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等意思。要求自行选定角度,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这个题目,提示语中既解释了“安”作为形容词的内涵,又激发学生去思考“安”作为动词的外延,提示语中没有明确“安”的利弊,这就给考生们很大的创作空间。北京作为首都,学生们的生活大多是安逸的,所以,这题目很实在,可以让学生从现实和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太平盛世中的生活的利弊得失。

其三,作文提示语要尽量隐藏命题人之意。

要让命题人隐藏自己的意图,最好的办法是提供的材料尽量客观化,隐去越俎代庖的评价。如下面一个材料:

晏子是齐国的国相。一次外出,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中偷看,见她的丈夫头顶着巨大的车伞,鞭打着四匹马,十分得意。车夫回到家,她的妻子要求离去。丈夫问她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到六尺,做齐国的国相,扬名诸侯。今天我看他外出,志虑深沉,面无喜色。而你身高八尺,给人做车夫,却趾高气扬,觉得很满足,我因此要求离去。”从那以后,她的丈夫一改故态。晏子感到奇怪,就问他,车夫照实回答,晏子举荐他做了大夫。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分析这则材料,审题的角度很多,从晏子、车夫、车夫妻子以及夫妻关系等角度,都可以有比较好的立意。当然,可能很多人是不赞同车夫不思进取的态度的,倘若有考生认为“做一个快乐的车夫也不错”,那么,这样的创新也是应该鼓励的。总之,评卷人应该本着宽容的态度,披文入情,披文入理,披文觅才,只要学生的观点言之成理,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思想不颓废堕落,这种看似违背材料的主题价值取向的另类文章,都应该算作才情之作加以鼓励。

高考的目的是什么?是选拔人才,让优秀的人才到大学深造。而大学的使命又是什么呢?是让年轻人“发现自己”,确立高尚的人生价值,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培养改造世界的技能、创造力和勇气。如果高考作文测试让高校寻找到了这些“发现了自己”“彰显了自己”的创造性人才,那么,高考作文才算完成了选拔人才的使命。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李谢胜 缪晓燕 江苏省昆山震川高级中学215300)

猜你喜欢

车夫晏子作文题目
晏子不辱使命
晏子的车夫
晏子使楚
人力车夫
胡适笔下的“人力车夫”
你眼中的我
晏子使楚
晏子辞退高缭
2009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作文题目汇总
你是第几个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