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外活动的有效实施

2015-02-28周寅生

现代语文 2015年20期
关键词:课外活动语文课堂活动



语文课外活动的有效实施

◎周寅生

王阳明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与“行”须合二为一。张孝纯先生所提“大语文教育观”与此不谋而合,所谓“一体两翼”,即语文课堂教学为中心,语文课外活动与语文环境为两翼,两者不可或缺。笔者认为,语文课外活动是对语文课堂很好的辅助与延伸,它是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语文课外活动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年版)第210页:“课外活动指:学校在各科教学大纲以外,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笔者认为,语文课外活动是指:以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目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之外所进行的各种关于语文学习、审美、应用的实践活动。

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所以,语文课外活动的实施,可以将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语文知识应用于语文实践,以实践来检验课堂知识,相互渗透,潜移默化,学生在毫无知觉的情形下已然将语文知识内化为个人素养,事半功倍。

费尔巴哈说:“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马克思也说:“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而在语文学习的这一过程中,就应该要突出语文课外活动的实践作用,来内化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的认知性语文知识。然而,当下中国的语文教育现状正如陶行知所说:“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在语文教育中,就应该针对于此做出切实改变,教师不仅要对传统课堂模式做出相应的调整,更应该引导学生做好语文课外活动。教师既要改变传统教育观中课外活动专为德育服务的鄙陋认知,突出课外活动对于学习的渗透功用,也要对于学生的课外活动做好科学的指导与规划,使之目标明晰,具体可操作,使课外活动成为沟通语文课堂与社会的桥梁和语文课堂外的第二“课堂”。这个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根本区别在于,每个学生不再是学习的“机器”,而是独立活泼的个体,他们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使这个“课堂”富有趣味性和实践性。

(黄水平 广州市白云中学 510168)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于语文课外活动语焉不详,没有明确指出语文课外活动该如何实施,但对于课外阅读、欣赏、表达的目标都有明确表述,教师可以据此制定出详细的语文课外活动计划,组织实施,这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转化与素养提升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二、语文课外活动有效实施原则

(一)实践性

语文课外活动具有实践性。通过传统语文课堂,学生能快速而直接地掌握语文的规律和方法,但这远远不够。学生还需要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形成语文应用习惯,养成能力。语文实践活动主要是指课堂之外的关于语文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

要全面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就不能仅局限在传统的语文课堂,而应利用更为广阔的大语文环境,通过语文课外活动的实践来提升语文各方面的技能。学生在课外可以通过听朗诵、评论时政、举办辩论赛、阅读古典文学名著、写社评等实践活动来提升自身的语文应用能力。听朗诵,可以培养学生的普通话的标准发音,激发人文情感,体会朗诵中抑扬顿挫的音韵美,从而增强了学生对纯正汉语的喜爱之情;评论时政,既能调动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性,又能训练学生明辨是非和思辨能力;举办辩论赛,能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即时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阅读古典文学名著活动,提升了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归属感,丰富人文知识,提升文学鉴赏与审美能力;写社评,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启发智力,培养独立的人格。总之,只有明确把握住语文课外活动的实践特性,不剥夺学生自主实践权利,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才有可能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技能。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教师要么退居幕后,要么主持引导并进行评价,切不可越俎代庖,一手包办。

(二)民主性

语文课外活动具有民主性。语文课外活动需要一个民主的环境和氛围,在课外活动中,学生能够感受到轻松、愉悦、自由、融洽,不会有任何的压制与强迫。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能充分融入到自主探究活动之中,自主自由地思考,提出疑问,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畅快淋漓地进行“表演”,收获良好的自主实践经验感受。如果没有民主,学生在活动中处处受限,事事都小心翼翼,顾虑重重,教师始终高高在上,犹如一个实行专制统治的暴君。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无法真正放开手脚,展现自己的个性特点,个人的聪明才智与活动激情被无情地压抑着,学生只会形成不可挽回的依赖心理和越来越严重的奴性心态,活动反应能力愈发低下,从而迫使这样的语文课外活动不得不立即终止。且不说这样的语文课外活动能否取得期望的效果,单是学生的成长心理也会因此受到极大的摧残,真可谓得不偿失。

(三)创造性

语文课外活动具有创造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生命、思维、情感、知识水平、经历及生活体验,这也就决定了每个个体有着一套自己的认知构成,他们将自己的语文知识应用到课外活动中不可能会发生相同的迁移现象,因而,课外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就会表现出创造性。语文课外活动是一个提升学生语文知识水平和运用能力的舞台,创造性是课外活动的生命,没有创造性的课外活动就如一潭死水。

学生参与课外活动,既要动脑又要动手,能将已掌握的知识充分投入使用。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甚至能够对已经掌握的知识提出质疑,形成建设性创造性的见解。因为创造性,这样的活动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信与成就感,更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使语文课外活动良性循环。如在办墙报、演讲、文艺汇演等课外活动中,学生一方面能固化已经掌握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能发挥各自特长,挖掘各种全新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相互切磋交流,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热情。

(四)灵活性

语文课外活动具有灵活性。语文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能体现灵活性这一特性,相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在教学大纲的限制下,语文课堂内容和形式相对稳定。语文课外活动的组织者或计划的制定者,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课堂教学的进度和内容,学生的具体学情及心理成长特点等多方面因素,灵活处理语文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语文课外活动时间的长短、规模的大小、参与率的高低、预期的目标、效果的评价等均可以灵活掌控。总之,语文课外活动能收放自如,灵活多变,没有呆板僵硬的模式,它的灵活性能让每位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己准确的位置,进行合理的定位。

(五)交叉性

语文课外活动具有交叉性。语文课外活动与其他许多学科都有交叉关系,需要跨领域学习。学生参加语文课外活动可以了解到语文学科以外的知识,开拓视野。这里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语文课外活动虽然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交叉渗透,但它必须要以提高语文知识与能力为目标,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体,具有明显的语言文字活动特性,其他学科只是作为辅助,宾主不能倒置。比如与历史政治学科渗透,可以成立“古代文官制度研究小组”,搜集文官制度的历史材料,结合古代封建专制制度特点,合理推究,撰写文章,描绘文官制度存在的必然性。又如与美术音乐融合,组建“书法活动小组”“美术音乐艺术欣赏小组”,将美丽而抽象的视听艺术作品转化成具体可感的文学性文字。再如与当下热门的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交叉,学生在活动中利用网络搜集整理课堂教学内容所需的背景资料、作者生平、奇人轶事等,既培养了学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学习的能力,又提升了搜集、归纳、整理有效语文信息的能力,还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总之,语文课外活动的交叉性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语文课外活动的有效实施策略

(一)破除传统观念,改变学生单一枯燥的学习方式

当下的学校教育,迫于升学压力,学生学习模式单一,仅以课堂教学为重心,学生很难全身心地融入如此单一枯燥的学习模式中。他们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疲于奔命,身心俱疲,学习效率低下,这于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不利。所以,教师应该破除这种只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努力开发学生感兴趣的、能积极参与的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调节,高效辅助和巧妙延伸,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入大自然,走入社会,走入心理期望的桃源,用所学知识去体验生命,感觉自然与社会跳动的脉搏。正如张孝纯先生所言,“一体”为中心,“两翼并举”,语文教学就彻底从“狭的笼”中逃离出来了。

(二)促成学校与家庭通力配合,创造适宜的语文课外活动环境

适宜的语文课外活动环境对于活动的有效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一环境的培育则依仗学校与家庭的配合。学校需要给予活动开展必须的硬件条件,创造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从时间的宏观调配上避免学生因其他学科的学习压力过度侵占语文课外活动开展时间。家庭里,父母要给予孩子一个轻松、开明、民主的氛围,不要将孩子的所有思维都僵化在课本上,对活动要适当关注与监督,诸如观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写社评文章、拟写春联、谈中国的传统孝道文化等活动,这些课外活动都需要父母的积极监督与参与。学校与家庭还要定时以社交网络、书信、家长会的形式做好沟通评价,相互之间了解孩子在学校和家庭的语文课外活动表现,发现问题,指出不足,做出改正,共同打造好语文活动这一彰显孩子个性的平台。

(三)筹划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色彩,语文课外活动就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设计好相应的内容与形式,百花齐放。有的学生音色优美,语音富有表现力,可以引导其参加诗文朗诵活动;有的学生想象力丰富,有一定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可以引导其参加剧本编辑,名著改编活动;有的学生有一定的书法绘画功底,可以引导其参加墙报、板报制作活动;有的学生爱好阅读,可以引导其参加“校园阅读之角”活动,交流阅读体会,评鉴作品,撰写评论文章;有的学生喜欢新闻采访,可以模拟出采访过程等等。总之,从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活动中,学生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施展自己的才华,丰富兴趣爱好。

(四)建构完整、全面、有效的评价体系

语文课外活动具有极大的自由性,参与人数众多,内容庞杂,形式多样,每项活动的收效都没有明确的标准,如果没有完整、全面、有效的评价体系,活动极有可能滑向走过场、走形式、流于表面的深渊。依笔者经验,可以将班级所有同学按兴趣爱好、才智特点分编不同的活动小组,选一个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组长,其职责是召集组员,组织活动开展,并对每位组员的活动表现做好记录。教师对每项活动都做一份细化的调查项目表,比如在诗文朗诵活动中,具体可以针对以下几个条目进行等级评价:普通话、姿态与精神面貌、手势动作、语调语速与内容协调度、情感充沛、朗诵创意、时间掌控等。再如在某些社会性语文课外活动中,可大体按以下条目来评价:全组协作、社会成员参与、组内集体评价、活动方式多样、手段方法新颖等。所有活动均需自我评价,集体评价,教师评价,通过纵向横向评价,学生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本次活动中的优点与不足,为今后活动的适当调整指明方向。这里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教师的评价必须以激励性话语为中心,即使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堪忧,也应寻找其闪光点,委婉含蓄点明其活动中的欠优之处,否则,只会挫伤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使其不自信,甚至自卑。

当下,我们对于语文课外活动还不够重视,流于形式化。笔者认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学生课业负担的减少,越来越多的学生需要更丰富的课外活动。而语文课外活动与生活紧密相连,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养,活跃校园文化,作为语文课堂的延伸与拓展,语文课外活动这块金子最终会从尘土的掩盖下灿然绽放。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2]张孝纯.“大语文教育”刍议[J].河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

[3]秦玲伟.语文课外活动实施初探[J].文学教育,2008,(4). [4]洪伟.浅谈语文课外活动[J].文史,2010,(5).

(周寅生 安徽省庐江第五中学 231500)

猜你喜欢

课外活动语文课堂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丰富课外活动内容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两会“课外活动”四川山西搞得好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