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乘佛教对傣族叙事长诗中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

2015-02-28阮崇友郑明钧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15期
关键词:长诗傣族佛教

阮崇友 郑明钧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云南昆明 650222)

小乘佛教对傣族叙事长诗中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

阮崇友 郑明钧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云南昆明 650222)

傣族叙事长诗中,塑造了众多的傣族女性形象,她们有的善良,有的美丽,有的勇敢。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小乘佛教对于傣族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在她们身上体现出了许多佛教的思想,而这些思想也将傣族女性形象展现得更完美。

傣族女性形象 小乘佛教 佛教思想

引言

傣族文学史上500余部叙事长诗的出现,填补了中国文学史缺少叙事长诗的空白。这些傣族民间叙事长诗塑造了许多有傣族血液和傣族性格的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在这幅人物形象的长卷画幅上,傣族的女性形象不仅占据着重要的画面,而且以其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成熟的艺术技巧呈现出熠耀的光彩。傣族民间叙事长诗中女性形象的描写是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的,其中包括封建社会思想、家庭环境以及宗教等因素的影响。随着佛教的传入,作者在塑造女性形象时也受到了其深刻的影响,本文从直接和间接两方面,分析小乘佛教对傣族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

一、小乘佛教对傣族女性形象塑造的直接影响

据《史记》、《汉书》记载,远在公元前,从四川经云南、缅甸到印度,我国与中南半岛各国之间在经济文化方面已相互交流,佛教也就随之传入到傣族地区,随着佛教的传入,大量的佛经文学被介绍到傣族地区,这就扩大了傣族人民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使他们看到了更宽广的世界,接触到更多的文化艺术,从而直接影响了傣族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呈现出众多美丽善良、热爱生活、有理想、伸张正义的女性形象。

(一)美丽善良

鹿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较多,对其个中缘由可以从佛经文学中得到解释。《六度集经》第十八行中说“昔者善萨,身为鹿王”,《佛说鹿母经》中说:“鹿之仁行,有喻于义,莫不肃叹,为止杀猎。”还有许多关于鹿的故事都说明鹿在佛经文学中常常是以仁义慈祥的形象出现的。傣族文学由于受到这方面的影响,在描写女性时也有所体现。“她有花朵的芬芳,她有金鹿的善良,她的名字象洒满阳光的翅膀,飞旋在一百零一个国家的土地上。”这是长诗《相勐》中对南希里总布的描写,这说明,随着佛教的传入,佛经文学中被视为美和善的形象,也被傣族人民看成是美和善的,因而大量出现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也影响着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刻画。

《召树屯》中女主人公楠木 婼娜是一位可爱的孔雀公主,她心地善良,性情温柔,热爱自由,追求幸福,可谓是傣族心目中美的典型形象。人们喜欢她,热爱她,几乎成了傣族美的标准。但塑造这个形象所使用的原料却是多方面的,她的内在的素质来自傣族人民,但也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善良、温柔、热情、热爱自由、渴望和平,这是傣族人民心中美的主要内容,在恶势力面前忍让,不要与之相争,这是佛教衡量美的核心尺寸。

(二)反对等级制度,伸张正义

许多诗篇以最优美的诗句,最富于色彩的笔墨来描绘妇女形象,以最热烈的感情歌颂妇女美丽的心灵,把傣族妇女美好的性格和品德加以典型化、理想化地描绘,正好反映出傣家人在苦难黑暗的岁月里对人生的一种美好向往,对封建势力的强烈反抗。面对每个女性形象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是什么思想影响到了这些形象的创作?那就是宗教信仰。这一内容的傣族叙事诗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佛教“众生平等,反对等级制度”的思想所影响。

长诗《葫芦信》中提到南慕罕要和王子一起轮流在两勐执掌王权;《红宝石》中的勐圣木公主婻珍玛是一个非常感人的女性形象,她面对强大的动沙堤弯国王的无理逼婚和大军压境,在父王病危时刻,毅然接过王刀,指挥勐圣木不屈的军民顽强抵抗敌人的侵犯。在父王病逝、兵临城下、水枯粮绝、敌人连连诱迫投降的紧急关头,她大义凛然,宁死不屈,亲手处决叛臣,“面对破碎的山河,把手中的宝刀亲吻,要象钢刀宁折不弯,与勐圣木共存亡”。诗中写道“公主和王子都是一样的人”,“挑起了国家存亡的重任”。这样描写女主人公的诗句在数量众多的傣族叙事长诗中处处可见,长诗在表现出傣族女性在那个时候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的同时也体现出傣族女性独立,坚强,伸张正义的一面。而这些描写女性形象的诗句也折射出了宗教的身影。

(三)逃避现实,自我解脱

傣族是个全民信仰佛教的民族,小乘佛教一切皆空、自我解脱、自我拯救的自利观点;逃避现实,脱离现实阶级斗争,过寂静的生活,以及积善行,修来世的主张,渗透于傣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傣族人民的性格特征以及处事态度都有很深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娥郎与桑洛》中郎娥身上体现明显。在与桑洛产生感情并有孕在身时,她选择的却是等待。“桑洛啊桑洛,你要凤凰翎毛,到梧桐树下去捡,你要并蒂莲,到河心里去采,你要真正的爱情,为什么还不来到?”在长诗的最后,桑洛找到郎娥,却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双双殉情,大多读者都会为这么一对深情的恋人感到惋惜,可是在我看来,他们是自私的,因为爱情得不到家长的肯定,不愿意在世间痛苦的挣扎就选择了自我解脱,他们没有考虑到更多爱护他们,关心他们的人的感受,只想到解脱自己,逃避现实。造成他们这一局限性性格的原因,不得不承认是与佛教不可分割的。

二、小乘佛教对傣族女性形象塑造的间接影响

中期的傣族民间叙事长诗,由于受到神话传说和佛教文化的影响,往往带有比较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尤其是一些描写英雄故事的长诗,男性主人公常常是作为天神、佛祖的化身出现,他们总是具有种种奇异超人、不可战胜的神力和法宝,作品总是将佛教的思想赋予在男性主人公的身上体现出来。正是因为这样,在这些作品里的女主人公则恰恰相反,她们从不具有这样的神力和法宝,她们也不是什么神佛的替身,她们总是作为现实的人,深受人世间的种种苦难,充满人生甘甜苦乐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出现在长诗里。通过这些女性形象我们看到了许多的社会内容。

(一)被损害被压迫

许多长诗一写到傣族女性的命运,赋予的却不是男性主人公身上的佛教思想的浪漫色彩,而是坎坷悲惨的命运。“狠心的君王啊,你为什么把我赶出王宫?谁也不为我求情,谁也不把我可怜。高山呵老林,大江呵狂风,都来一起把我欺凌,把我压在最深的底层......为什么要承受苦难的煎熬,为什么遭受到如此的蹂躏?”这是长诗《帕罕》中婻迪娓王后被赶出王宫时的一段描写,这是一位母亲惨绝人寰的哭诉,也是千百万挣扎在黑暗生活底层的傣族女性发出的惨痛呼声和悲愤控诉。娥并与桑洛是一对真心相爱的恋人,娥并的苦苦哀求打不动他阿爹的铁石心肠,滴不尽的的辛酸泪,诉不尽的满腔苦,到头来也落下个双双殉情身亡的悲惨境遇。漫长黑暗的封建社会,使傣族人民尤其是傣族女性经受了严重的压迫剥削的痛苦,傣族叙事长诗这样普遍的描写女性的悲苦命运,这不但反映了千百年来傣族妇女所处的卑贱社会地位,也说明了私有制和阶级对立正是傣族人民痛苦和不幸的根源。

(二)反对封建制度寻求解放 傣族进入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出现了一大批反对封建家长压迫,反对婚姻束缚具有民主思想的叙事长诗。长诗《缅桂花》描写了一个穷人的少女月罕姑娘,她爱上了缅寺里的和尚尚堂,她主动启发尚堂对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当和尚的时间应该有个年月,包住的手脚还得靠自己松开,头人家少爷为什么不去做和尚,黄袈裟只会为穷人增加烦恼。”她不仅约尚堂一起逃婚,还把破坏他爱情的有钱人家的少爷丢进江里,给予他狠狠的惩罚。这是一个追求彻底解放的女性形象,这个形象已经不再是忍受凌辱,停留在对自己命运的悲叹或期盼他人解救的柔弱女子。

(三)坚贞不渝

大量的傣族叙事长诗中,正面的妇女形象,普遍具有一种追求真理,伸张正义的美德,反对封建压迫,忠贞于纯洁爱情,追求民主解放,这无疑也是对真理的追求。《娥并与桑洛》中的娥并不惜以身殉情,宁死也不愿意屈服于封建势力的压迫,《月罕佐与冒弄养》中的月罕佐承受了种种非人的折磨,毅然与爱人一起逃婚。他们都显示出对封建婚姻豪不妥协,对待爱情忠贞不渝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在《香萌》里体现的更是明显,诗中西里诺仲补公主曾这样对香萌说到:“你穷得无米下锅,我也要跟着你,你穷得上山砍柴,我还是一辈子跟着你。”不仅对香萌,对她自己的父母也常常表示这样的决心。她说:“他爱我啊!象爱自己的一双眼睛;我爱他啊!象熔炼过千百次的金子,永不变样。”当他的哥哥逼她另嫁人并用杀死香萌来威胁她时,她说:“我的心啊!一个也不爱,只单单爱香萌一个人。你纵然力大无比,你即使能飞上天空,你的身上纵使有千金万银,我也不爱你。”她爱的不是金钱,更不是杀人的本领。这里表现出她为了自由而纯真的爱情,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国君是自己的哥哥,她既不示弱也不让步。当她知道香萌要被杀死时,她来到他的面前对他说:“如果明天推你出去砍杀,我要去代替你的死刑。”这短短两句话,揭示了她高尚美丽的灵魂。

结语

傣族是一个十分爱美并善于创造美好事物向往美好生活的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傣族选择了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可以说其人生观、道德伦理观均受到重要影响。傣族叙事长诗擅长于运用丰富多彩的手法来展现妇女形象的美。展示心灵中的美,是傣族美的准则,这也是傣族叙事长诗中妇女形象的主要特色,而这一特色却又让人不得不想到佛教的从善思想。佛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者的创作,他们将很多对现实的不满赋予到作品当中,展现出来的女性形象是他们心中完美的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大多受尽折磨,但她们勇敢善良,渴望自由,试图战胜一切黑暗势力,追求幸福。从这些女性形象身上可以感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她们千姿百态的形象使人深深向往,为之陶醉。

[1]王松.傣族文学简史[M].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

[2]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选讲[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

[3]云南少数民族文学论集[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2.

[4]焦辰龙.召树屯[M].广东省教育出版社,2007.

[5]张祖荣.娥并与桑洛[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长诗傣族佛教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佛教艺术
献给这个世界我们未知的——读龚学敏长诗《三星堆》
佛教艺术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
王舍城(长诗)
一个人的成都北站(长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