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筑人文家园,倡引精神回归
——课改背景下的中职语文教育思考

2015-02-28陈忠杰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15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生生活

陈忠杰

(嘉兴市建筑工业学校 浙江嘉兴314000)

构筑人文家园,倡引精神回归
——课改背景下的中职语文教育思考

陈忠杰

(嘉兴市建筑工业学校 浙江嘉兴314000)

语文学科内容,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篇章著作,都与生活密切相关。学习语文,就是树立自我的精神与人格,陶冶自身的情操,积淀自身的文化底蕴,从而构筑人文家园,倡引精神回归。

语文教育 审美能力 人文精神

新大纲中关于与往年学科的性质的解说是: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终身发展,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关于人文精神的培养,我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基本能力;即使学生具备阅读现代文章和迁移文言文的能力、习作能力好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资助学习的能力、创造能力。第二,基本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民族优秀文化,热爱生活的感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尚的审美情趣,具有投身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胸襟开阔,尊重多样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

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我认为作为语文老师首先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因为语文学科内容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篇章著作无一不与生活密切联系,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而学习语言,本质上就是形成人的独立精神人格,就是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人的自我精神与人格,就是陶冶自身的情操,积淀自身的文化底蕴,就是建立一个不同于人而又与他人、社会,与时代文化密切相融的真正自我。因此,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对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所以,语文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构筑人文家园,倡引精神回归。

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众所周知,当今许多学生思想贫乏、情感贫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市场经济、商品大潮的冲击所带来的肤浅、急功近利、轻飘、颓废的社会人生意识;其二是应试教育一味强调的“工具性“、”技能化“,而忽视思想内涵、情感精神、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积淀与培养;而语文教育中存在的单纯分析思想内容,空洞说教的那种”伪圣化“的以”四维政治教育为核心”的所谓人文精神的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语文教育如果脱离实际生活,尤其是远离学生的情感世界,只能令学生产生排斥心理而愈发接近商业文化,思想修养因而停留于浅薄低俗。语文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意识,引导学生努力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培养和增强学生搏击人生、头十年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此,我们确立了“我与生活”专题学习,从阅读与写作方面丰富学生感知,提高学生素养。先指导学生从“我的世界”、“我看社会”、“我能否在社会立足”内容出发,分类搜集典范文章进行阅读,增加积累,提高认识水平,再结合自己的感受和实践或见闻练习作文,使专题阅读和专题作文紧密配合。具体步骤是先从我做起,以“我”为基点向四方辐射,使学生全面审视自我。如:我的财富,我的信仰,我的亲人,我的老师,我的同学,我的情感和理智,我的各种第一次等等。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第二步,“我与生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注意发现周围人身上的闪光点,善于发现生活中令人动情的场景和人物,用心去体会和感悟,学会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善于体察平凡认识中的不平凡,从而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同时,也引导学生对社会各种不良现象予以关注与思考,可以多方思考发生的原因,思考怎样避免或消除,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关注社会人生的责任感,激励学生“指点江山”,胸怀天下。

“我所接触的社会”专题,是让学生以参与者的身份去感受生活,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和观察,进一步体会和认识生活的丰富内涵。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亲人的劳累,体会真诚、奉献的可贵,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纠葛,弘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然后反省、自查、思考我在社会中应当承当什么角色?我应该为社会做点什么?今天的我能否适应社会?我的未来与社会的未来等等。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做生活潮流的推动者,奋发进取,勇敢搏击,开创自己美好的人生。

二、培养审美能力,促进人文精神的培养

1.欣赏自然美。著名美学家宗白华说:“大自然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活力推动无生界以入有生界,从有生界以至于最高生命的理性、情绪、感觉。这个活力是一切生命的源泉,也是一切美的源泉。”青年人的朝气与大自然的活力是相通的,语文教学应该采取各种灵活形式,多方感受自然美。

首先引导学生如何观察自然。从审美角度可以把自然划分如雄伟、壮阔、险峻、秀丽、幽深等多种类型,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察感受,或利用多媒体欣赏感悟品味,再结合古今中外描写自然风光的优秀诗文的朗读欣赏,加深体会,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增强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采用多媒体教学,制作图文结合的课件,使学生既能从诗歌的境界中走出来感受画面形象美,又能从画面中感受诗歌境界。如:“大江东去”、“江流天地外”的壮阔,“壁立千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枯树倒挂以绝壁”的险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秀丽,使学生获得美的陶冶,启发热爱大自然、追求美好人生境界的情感。

2.融入自然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在这方面,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然审美众

多方面感悟自然美的内涵,各种自然景观与人类生活情感的联系,领悟其中的象征意义,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夏荷已无擎与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启发学生多方面观察自然风物的美好,从而获得多种感悟启迪,使学生认识到对自然审美就是对自我的情操陶冶,对心灵的净化,对人生的深入体验,人生应当也常常从自然中获得各种启迪,从而推动自己的奋斗创造。同时,要指导学生吧表现季节特点和景物的不同特征的诗文进行归类整理,在增加积累、丰富感知的基础上探究思考,开展研究性学习。给学生列出一部分研究课题,也让学生自主确立课题。如“如何欣赏自然美”、“我国古典诗歌为何偏重歌咏春秋”,“自然景物主要有哪些象征意义”,“花如人生”等等,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感悟,使欣赏品评与研究有机结合,从评价自然美入手进而思考人生,加强对人生的深度体验和关注,从自然米中获取力量,激励自己的奋发向上。

3.正确认识自然美,开创美好人生。从欣赏自然美做起,加强对人生深度的体验,

是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方面。引导学生从自然审美中引发对人生的强烈关注,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自然景物的宁静纯洁与社会的喧嚣繁杂形成鲜明对照,我们应该教育学生争取认识自然美与人生追求之间的辩证关系,使学生认识到,现代社会欣赏自然美不是向往世外桃源,更不是消极避世。作为一个热爱生活、对人生有着执着追求的现代青年,我们要多从自然美要让人身更具有自然美的色彩,在享受自然美、纯净美的同时,我们要努力触动那些被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物欲横流弄得麻木了的心灵,努力使那些逝去人生色彩的单调生活,那些逝去人性美好的卑琐余年及行为,那些曾经玷污了人性尊严的鸡鸣狗盗,那些曾经使人性扭曲的虚伪狡诈,在自然之光的反照中成为反思的对象,改造的对象。通过以上审美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的美与力量,是人的伟大人格力量的象征,做生活的强者,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内化精神素养

根据学习对象和内容的不同,我们尝试了找特点研究,找联系研究,发现和解决问题研究,假设性研究,扩展性、提炼性、体验性、预测性研究多种研究性教学和学习方法,分别探讨了“屈原的人格精神”、“走进孔子”等专题,让学生查阅资料撰写研究论文。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引导学生以古为鉴,方眼今天的社会生活,深入反思自己的人生态度与追求,引导学生更多地获取历史文化中的积极的激励人生奋斗的闪光内容,从语汇的丰富到人格的塑造多多获益,进而推动自己的积极进取。把我们自己的体会写入《走进孔子》、《搏击风雨,笑傲人生》、《叶之歌》等文章或诗歌,与学生交流,祈祷很好的效果。同时,实行拿来主义,把异国文化和风情引入课堂,引导学生阅读如《我在日本受到的三次震撼》、《德国总理下跪震撼世界》等文章,使学生了解认识民族地域之间差异的客观性,开阔视野,避免夜郎自大,更不能妄自菲薄,热爱民族文化,既能为民族的古老文明和优秀的传统而自豪,又要正视自身的不足,从内心深处激发捍卫民族尊严的使命感,激发振兴民族的强烈愿望。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朝气蓬勃的学生,语文课堂绝对不是禁锢思想、束缚自由的牢笼。我们要努力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了解大千世界、注目人生百态的窗口;成为展示锻炼发展健康个性和各方面能力的舞台;成为放飞学生心灵、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使之融入世界美好情感,展现大自然山光水色、姹紫嫣红、融汇诗情画意与人情,构建美好的人文家园,倡引精神回归,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生生活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独一无二的你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