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告别"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
——记"研学后教"理念下《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教学中的思考

2015-02-28冯丽珍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15期
关键词:父与子表达方法研学

冯丽珍

(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德贤小学 广州番禺 511400)

浅谈如何告别"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
——记"研学后教"理念下《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教学中的思考

冯丽珍

(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德贤小学 广州番禺 511400)

"研学后教"课堂改革已经在我区轰轰烈烈地展开,但如何真正落实其理念,让语文课堂收到实效呢?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是"内容分析"式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我认为,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活学活用,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功之所在,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真谛。在《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教学探究中,我觉得要告别"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就要重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就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就要重视语感的训练,就要重视读写的训练。这样,我们就能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美丽变身"。

研学后教 阅读教学 内容分析

课文只是一个范本,学习课文并不是简单地弄明白课文内容,而是透过挖掘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在“研学后教”理念的引领下,如何用好课文这一范本,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那,在“研学后教”的理念下,如何告别“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呢?为此,我进行了多次探讨。现在就《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教学案例谈谈我的几点思考。

一、要重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活学活用,才是语文教学的成功之所在。小学生作文正处在扶床学步、呀呀学语阶段,因此在“研学后教”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抓住典型例文,以例文引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这篇课文紧紧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表达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信任。同时,作者也是透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来表达父与子的了不起。我觉得,在教学中应该把握这些好范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他们迁移运用的欲望,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于是,教学中我重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贯穿课堂始终。一开始,我在“初读引疑”环节就抛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概括这对父与子”,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把握课眼,从而初步体会运用课眼的好处;接着在“默读解疑”环节,我让学生“用‘-’线画出有关语句,并做批注”,目的是让学生对“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有个初步认识;紧接着我在“交流释疑”环节让学生交流,适时出示重点语句品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写出父爱的伟大”的表达方法并归纳板书;最后,我还在“谈感受”环节,把握时机,小结作者的表达方法并激发学生迁移运用。这样一来,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又逐步深入地对如何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表达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对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其实,教师平时可根据文章的特点指导学生体会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开头结尾的呼应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环境描写的衬托等表达方法,还可以进行分项仿写。如从形式上,可学习范文遣词造句、布篇谋局的方法;内容上可替作者说话,也可为主人公着想或自我之境、自得之情的抒发等。这样读写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样文,使学生写起来有所依傍,从而大大降低作文的难度。

二、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研学后教”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应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自学质疑能力的培养。无论是课前预习还是课后思考练习,“研学后教”都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问质疑,独立思考。培养思考习惯和质疑精神作为重要学习方法在“研学后教”的阅读教学占一定训练比例。如何凭借教材提供的条件,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呢?

(一)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善问”。让学生质疑,目的是让学生的内因发挥作用,产生思维的兴奋点和认知矛盾冲突,培养主动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习惯。引导学生质疑,应在“问什么”和“如何问”上下功夫。具体来说,可分为三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形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提问的三种形式。第二步,加强学生质疑过程的引导和训练。教材中常有“画出不理解的句子、词语”,“理解自己不懂的地方”这一类要求。先让学生读读生字新词,要求掌握的词语,想想自己是否明白,从而准确地找到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寻找句子和课文内容方面的疑点,可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后习题,看看自己哪些答不出,以问题的形式向老师提出来,再让学生细读课文,提出与书上不同的问题。第三步,让学生掌握质疑的途径。质疑的途径很多,文题、文章内容、关键词句及设问、反复、过渡、照应甚至插图、标点等,都可以用来质疑,到中高年级,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各种不同类型文章的特点,找出它们各自的质疑途径,以便学生在课外阅读思考时有章可循,从而提高阅读效益。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质疑能力,《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我从一个“疑”字上做文章,引导学生围绕课眼“了不起”进行了质疑。课堂上,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气氛热烈,能提出很多有质量的问题。

(二)抓住质疑时机,让学生“好问”。方法的传授固然很重要,但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扎实有效的训练。我们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使质疑训练落到实处。学生质疑,可安排在课内,也可安排在课外。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安排。一般来说,课前的引发型质疑,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求知欲望;疏导型质疑,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大意;课中的深究型质疑,便于学生对课文重点进行深究探索,进一步挖掘文章的中心;而课后质疑,可以是总结型的,也可以是辨别鉴赏型的;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也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中心,领悟写作方法。“了不起”一词是《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的课眼。教学中,在学生找出“了不起”一词来形容这一对父与子时,我马上把握时机,让学生围绕“了不起”进行质疑,这是属于深究型的质疑,便于学生对课文重点进行探究。堂上,学生的问题集中在“为什么说他们了不起?从哪些语句中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呢?……”听到我激励性的评价后,学生质疑的欲望更强烈了。

三、要重视语感的训练

文学作品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这极强的感染力之所以产生,完全在于读者的语感在起作用。语感的培养当然离不开语言实践。“研学后教”理念重视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语感训练,如不加指导,听其自然地让学生自己去“悟”出语感来,两者的效果是大不相同的。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研学后教”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而对听、说、读、写能力起着制约作用的就是语感。这就是说,重视了语感的培养,将会使“研学后教”的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在《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教学中,依据教材进行语感训练。

(一)启发想象,建立图象。对于我们地处珠江三角洲的小孩,因为没有地震的经历,故此在脑海中对地震多数处于空白的状态,即使部分学生从电视、网络了解到点滴,但也印象不深。故此,我在预习时布置他们课前搜集一些关于地震的故事或图片,让他们对地震建立一个初步的认识。而在课堂初期,我向学生展示了部分地震图片,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或自己搜集到的故事。我意识到,教材只是将各种文化信息用抽象的语言文字记录下来的一种阅读材料,只有在教学中灵活、完整地阅读语言,充分利用语言材料进行想象,在想象中把语言形成一幅幅画面,感受语言的原始信息,这样就为培养语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引发生活经验,达到情感共鸣。阅读不仅是接受信息的手段,也是在感知过程中输出头脑中储存的信息过程。阅读中,要准确地理解词语、句子的真正意思和情味,只有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产生共鸣,才能形成敏锐的语感。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我让学生结合自己实际经验,用平时刮伤的疼痛与地震中的伤害作对比,以此达到情感的共鸣。

(三)在语境中欣赏、体味语言文字的美。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体现的,语言文字不是孤立地存在的,是在文章中、语段中存在的,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语言文字才富有意义。同样,语感也是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被欣赏。在本课教学的第四个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汇报适时出示相关语句引导学生品读,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欣赏、体味语言文字的美。

“研学后教”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从教学观念到方法、策略进行改革创新,实现阅读教学“美丽的变身”。这是落实《评价标准》“育人为本”“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变成每位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如果教学做到适合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就基本实现了教育公平。这就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这就要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实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教法创新,这是相当长时间阅读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重点。在“研学后教”理念下的阅读教学中,我们确实要用好课文这个“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我们一定要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把学到的东西加以运用。

在日新月异的教学大环境中,“研学后教”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确能实现告别“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了!

[1]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北京),2003年第2期

[2]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项贤明著:《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猜你喜欢

父与子表达方法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父与子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研学之旅
有趣的父与子
父与子
英语中序数词的表达方法
英语中序数词的表达方法
表达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