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第三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15-02-28李阳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15期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费尔巴哈政治

李阳

(牡丹江师范学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第三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李阳

(牡丹江师范学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虽然全文不超过两千字,但一个半世纪以来,提纲始终闪烁着真理的光辉,今天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重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认识到其中的重要原理对优化教育生态及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环境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虽然《提纲》没有专门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但其中关于人与环境、教育的关系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的内容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写于布鲁塞尔的一份供进一步研究用的笔记。1888年,恩格斯把它作为《路的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第一次发表。提纲》以实践观为核心,全面创立新的世界观,其基本思想大致可以划分为三部分:第一、二条构成第一部分,是新世界观的总纲。第三条至第十条构成第二部分,是新世界观的具体展开。第十一条构成第三部分,是新世界观的结论。其中第三条,主要是批判旧唯物主义在对待人与环境、教育的关系问题上由于否认人的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作用而陷入唯心主义。

第三条的内容: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

二、正确认识人与环境、教育的关系

针对旧唯物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错误观点,马克思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改变是辨证统一的,而统一的基础是“变革的实践”。人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在改变着人本身的主观世界,实践是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的共同基础(这样,马克思就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地阐明了环境、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首先,要辨证地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既要看到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影响作用,又要认识到人对环境的能动的改造作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实践关系,而实践关系中所揭示的主客体关系是双向的,互动的.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固然有环境对人的重要作用,但两者之间不是单向关系,而是双向的相互的关系,即人也可以作用于环境和改变环境。

其次,要辨证地看待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既要看到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性影响作用,又要认识到人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应看到教育本身也要受社会历史条件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是由教育的特殊功能决定的。但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这个外部因素,要发挥对人的影响作用,必须要有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参与。

再次,要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人的活动和环境的改变辨证统一于实践。在人与环境相互创造的过程,两者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中。“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也就是说,两者统一的基础是人的变革的实践,是人正确地发展自己的能动的方面。

三、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只看到了环境与教育对人的单向作用,而没有认识到人也作用于环境和教育。正如马克思所说“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环境与教育和人的作用是相互的。环境与教育确实影响着人类的存在与发展,但是人也同样改变着环境与教育。如果环境与教育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否定人的作用,那么人类社会就没有发展了。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必须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关于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的论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一)高校必须努力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环境是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之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外部条件,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动态的环境,容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必须建设一个和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认知特点、身心发展需求和成长成才规律相适应,促使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自然、平等、民主、开放、互动的生态教育环境。各高校应当从思想政治课教学环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环境和人文生态校园环境等方面入手,来建设一个和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现代社会里,如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寓教于理、寓教于情发展到寓教于境,从而使环境的育人功能得到加强,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应当充分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选择合情合理的可行的方法、途径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真正把握住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人才。

(二)高校必须注意培养学生个体的主体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现代特征,而受教育者与环境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因此,高校在建设环境的过程中离不开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培养。所谓主体意识,就是受教育者自主分辨能力、自主选择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种环境因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都在自发地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此,当学生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某些不良因素影响学生时,教育者应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学生自觉地抵制和克服不良的影响。同时,教育者还应注意激发和发挥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能动性,以促进其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三)高校必须正确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指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教育影响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即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

作用的对象,这里主要是指在校大学生主体与客体二者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两个基本因素,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并取得实效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注意到以下几个矛盾:主体传播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与客体(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矛盾;主体的工作方式、教育方法不符合客体特点的矛盾;人格因素引发的矛盾等。客体(大学生)的思想现实是从社会生活即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应当看到其存在的根源,承认其合理性,才可能进而消除主客体的矛盾,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高校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实践既是人们接受教育、转变思想的基本途径,也是人们施展才能、健康成长的广阔天地。因此,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坚持把思想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引导广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大学生社会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社会性开放性专业性等特征。加强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必须拓宽视野,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将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创新管理体制,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

李阳(1990.3-),女(汉族),辽宁葫芦岛人,牡丹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费尔巴哈政治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政治攀附”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实践:马克思的新哲学观
浅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