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出重围:试论祥林嫂悲剧的现实指导意义

2015-02-27江晴

关键词:鲁镇封建礼教祥林嫂

江晴

(宁波市甬江职业高级中学 浙江宁波 315000)

突出重围:试论祥林嫂悲剧的现实指导意义

江晴

(宁波市甬江职业高级中学 浙江宁波 315000)

鲁迅的《祝福》以其巨大的艺术真实塑造了"祥林嫂"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探讨这一悲剧意义,除了批判封建礼教之外,更在于表达对悲剧人物生存状态的人文关怀,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反思,指导当下以及未来人们的现实生活,警醒人们不能成为悲剧主角"祥林嫂",更不能成为配角"鲁镇人"。

艺术真实 封建礼教 封闭 祥林嫂 鲁镇人

鲁迅的《祝福》塑造了“祥林嫂”这一旧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形象。上课时,经常会有学生问:“这是真的么?”我说:“这是小说。”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这部作品的巨大的艺术真实。

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陷于令人窒息的现实重围。历来的评论把批判的矛头对准封建礼教及封建迷信思想。这当然也不错。但除此,文本蕴藉的有没有其他的深意呢?我想《祝福》之所以有着如此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更在于文本站在更高的人文角度表达了作者对笔下人物生存状态的人文关怀,而且这种关怀引发的思考必将穿越时空,对于当下以及未来的人们的生活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作品中封建礼教及迷信思想笼罩的根源在于封闭。这也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

这种封闭首先在于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封闭。长期以来,中国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全部的生产生活处于一种封闭、保守、僵化、无知和缺乏创造力的状态。辛亥革命后,清政权虽然土崩瓦解,但普通平民阶层并没有参与到革命中来,在传统社会的改变上,只是打倒了社会顶层的权贵,并没有像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一样,重新建构社会结构。旧势力攫取政权,改头换面继续执政,只是换上一块共和的招牌,将巡抚的官衔改为都督,其他人马原封不动,一切照旧。鲁迅先生曾说辛亥革命建立的中华民国,“竟没有历史上定例的开国之初的盛世,只枉然失了一条辫子”。辛亥革命后的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封闭、守旧、落后,在鲁迅的许多作品比如《药》《故乡》《风波》《阿Q正传》等都有集中表现。在封闭的社会状态下,作为原先封建统治工具的封建礼教及迷信思想,自然不可能得到稀释,依旧作为国民思想意识的常态化存在。

其次在于鲁镇这一旧中国农村典型环境的封闭。鲁镇中的人,不管是鲁四老爷,还是那些普通的鲁镇人,都几乎不例外地按照固定的模式生活。“几个本家和朋友……他们也都没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鲁四老爷“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是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在小说的开头,文本多次强调“没什么大改变”,就是要强调故事就是发生在这样死水般的环境中。故事中的“我”是为数极少的例外,所以代表外部世界的“我”注定是和这个环境格格不入的,所以“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这也可以看做是外来的“新”对鲁镇的“旧”几乎没有影响力和抵抗力。鲁镇人日常生活范围的狭窄,视野的逼仄也导致了思维的僵化及趣味的低俗。鲁四老爷是鲁镇的大户,自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关注点,连鲁四老爷家雇佣的女工因其经历的悲惨成了人们反复议论的话题,直至失去话题新鲜感而厌烦唾弃。对于祥林嫂的被劫,鲁镇人“沸反盈天”;对于阿毛的故事,老女人“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点悲惨的故事”;柳妈宣扬了祥林嫂额头的伤疤,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在鲁镇这一封闭的环境中,人们的交流模式也呈现出单一、乏味,所以人们更会站在封建思想熏染下的道德高地居高临下地蔑视祥林嫂,以获得沉闷环境中的话语快感和道德快感。

再次在于祥林嫂本身思想的封闭性。很明显,祥林嫂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的受害者。但她深受其害的根源却在于她的封闭与无知。她不识字,没见过世面,见识少。以她的思想境界及理解能力只能使自己努力成为符合封建正统理念的一个农村人,只要有一口饭吃,上头没有婆婆压,便是满意的生活。可惜的是她的人生遭际让她连这点生存底线都确保不了。祥林嫂所遭遇最大的不幸其实并不是封建礼教的迫害,当她被迫嫁给贺老六后的一段生活其实是让人称羡的,大家认为她“交了好运”。所以“一女嫁两夫”,在现实生活原则下,并不是什么不可原谅的事情。后来的“夫死子亡”才是她生命中无可承受的打击。这样的悲剧,即便是当代女性,一般也是承受不起的。鲁镇人的冷漠麻木只是加速了她的死亡,而她自身对于社会、人生、自然、宇宙的理解匮乏,使她不可能走出生命意义被消解的愚昧困境。封建礼教、闲言碎语、冷嘲热讽等,实质上不应该带来灾难。同样生活于晚清及民国的真实人物赛金花,几度为妓,几度嫁人,又几度夫死,晚年虽然孤贫得病而死,却也接受过很多人的接济。她在世时,名扬上海、天津,乃至欧洲,所嫁之人,不是状元,就是高官,一生经历了诸多传奇。一个烟花女子,活得如此洒脱,完全不见什么封建礼教的迫害。所以,所谓“迫害”也是因人而异。当然普通女子,一般不可能遭遇赛金花的传奇,但如果不能突破本身思想的封闭与狭隘,祥林嫂面临的必然是死路一条。

那么作为当代读者,除了感慨文本所呈现的社会黑暗和人物置于死地、无法突围的悲剧命运之外,能不能通过文本解读过程,关注到文本与当下现实世界的联系?读者所处的环境及自身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类似的封闭?探讨这些问题,我想是作品给予我们的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客观的大环境,我们无从改变。但我们至少可以改变自身的封闭性,也可以让自己不成为冷漠麻木的“鲁镇人”。

这里的“封闭”,并非仅仅指的是不与外界交流,而是指视野的狭隘,思维的僵化。封闭思维常常把事物彼此割裂开来、孤立起来、封闭起来,并具有保守性、被动性和消极性的特点。要改变封闭性,需要哲学的引领。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你要成为你自己。”找到了自己,成为了自己,生命才有了主体意识,也才能感受自我生命的力量,自我存在的价值。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人生感到困惑,归结起来,无非两大类:情感的困惑和生命意义的困惑。人的精神生活正是在这两个方向上展开的:情感生活指向人,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使我们在尘世扎下根来;沉思生活或信仰生活指向宇宙,其实质是人与宇宙之间的精神联系,使我们有了超越的追求。所以,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要突破藩篱,突出重围,不被冰冷现实淹没,一定要找到自己,并努力寻求精神上的超越。

我们不能成为主角“祥林嫂”,当然更不能成为配角“鲁镇人”。这种“卑怯者的恃强凌弱”,是鲁迅先生深恶痛绝的。祥林嫂遭遇“再嫁夫死子亡”的厄运,几乎陷于死地。在这种情况下,鲁镇人如能给予关爱和精神的呵护,以祥林嫂顽强的生命力,或许能有一线生机。可惜的是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出现。鲁镇人并非全无同情心,但人性中恃强凌弱的本性很快便把那脆弱的同情心排挤得无影无踪,更何况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祥林嫂有那么多不被同情的理由。鲁镇人封闭的思维模式,使他们看不清自身的处境。他们自以为有理由对祥林嫂进行蔑视和批判,在她的伤口上无情地撒盐,殊不知自己也完全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祥林嫂”!联系当下社会,“鲁镇人”似乎有泛化的趋势,社会冷漠症无处不在。2011年无锡的姚氏悲剧即为典型的明证。姚某6岁的儿子独自在社区的河道小码头玩耍时不慎落水,当时姚某正路过现场,得知有小孩落水,并没有下水救援。回家后,没有找到儿子的他似乎明白过来,急忙返回出事地点,发现溺水的竟是自己儿子,并已身亡。这种冷漠是对于陌生人的冷漠,而对于生活在我们周围称得上熟人的遭遇的冷漠甚至残酷,更令人脊背发凉。著名女作家萧红在短篇小说《手》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乡下染匠的女儿,满怀读书的理想来到城里念中学,就由于她有一双因劳动而染黑的手,这便成了她洗刷不掉的耻辱,受尽歧视,最后被赶出校门。故事中的女孩子王亚明遭受的歧视和排斥,那种精神上的虐待,让人看了觉得心疼。作者发出了争取人的权利与尊严的正义呼声。虽然《手》是一篇小说,但类似《手》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应该不在少数。

无论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我们都呼唤人的尊严与价值。在当下个人的社会依存度越来越大的生活模式下,更需要人们突破自身环境的封闭,突破人与人之间观念的隔阂,释放人性的善与美。那么,现实生活中,许多挣扎的灵魂才有希望突出重围,能够有一些自由呼吸的空气。那么,祥林嫂的故事也会少一些,人间真情会多一些。

[1]《二心集》鲁迅 译林出版社 2013.11.

[2]《人生哲思录》周国平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5.

猜你喜欢

鲁镇封建礼教祥林嫂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祝福》的文本细读与推理
论鲁迅小说中的鲁镇空间
《祝福》教学经验分享
重释鲁迅笔下“鲁镇”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论鲁迅小说中对“鲁镇”的民俗描写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祝福》人物形象分析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