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不应“高冷”

2015-02-27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23期
关键词:商业性艺术性大众

田 昕

电影不应“高冷”

田 昕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

电影究竟是面向小众的所谓“精英艺术”,还是针对大众的“消费艺术”?本文将从世界电影史的角度,联系当今电影的发展趋势,集合电影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来共同探究电影的本性,以期对这个问题做出自己的解释。

世界电影史;大众性;艺术性;电影新形式

1 电影本性论的争议——是艺术还是产品?

意大利现代主义艺术评论家恰托·卡努杜曾提出电影是“光的艺术”,是“第七艺术”;德国著名电影理论家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也曾在《电影的本性》一书中宣称“电影是一种跟其他传统艺术毫无二致的艺术”[1]。

然而,这种“艺术电影”观念究竟是对是错,新的时期、新的环境背景下这种观念是否还具有普适价值?

针对这个问题,我国著名电影理论家、翻译家、评论家邵牧君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及看法,他认为:电影首先是一门工业,一门由光学摄录系统和洗印放映系统构成的现代工业,其次它才是一门艺术,一门必须在消费市场上即时找到买主才能生存下去的消费艺术[2]。

综上,前人对于电影艺术性的驳斥或从电影的盈利模式展开,或对鼓吹艺术电影论的人群进行分析批判,但是鲜少有研究从历史的大跨度,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人们的文化需求、电影的发展趋势来证明电影是大众的文化消费产品。然而,这正是本篇论文的特色所在。

2 历史维度下的电影观

2.1电影的诞生——公开放映的文化产品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一场波澜壮阔的工业革命在英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并迅速扩展到欧洲及世界各地,在世界上掀起了一阵巨变之风。到19世纪70、80年代,西方各国逐步步入工业革命时代,法国国内机器取代手工劳动,解放了人们的双手。这些进步在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使他们休闲娱乐的欲望得以提升,人们开始期待新的精神文化产品的出现。

与此同时,工业革命中,人类的印刷业也发生了革命:由原来的手工印刷变为机器印刷,印刷复制技术的发明和普及,打破了精英阶层对于知识的垄断,对艺术品的购买和享用不再是上层人物和精英分子的特权。

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1895年,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影片应运而生,《工厂大门》在巴黎一个咖啡馆第一次公开放映,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也奠定了电影作为一种体裁的商业性特征。

从电影诞生的角度上讲,其受众是广大人群,而非少数精英,其起源是大众的需求,其播出方式是公开放映的方式,其价值的判定以票房为基准。综上,电影作为一种面向大众的消费产品的说法看来是站得住脚的。

2.2电影的发展——与大众为敌的艺术不会长久

电影发展最初是没有声音的,因为其图像的活动性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观影,但时间一久,观众就失去了对它的好奇。为了吸引顾客,早期的电影院,除了放映无声电影外,还会在银幕后进行相关的朗诵、配乐和解说[3],以至于到了后期,观众逐渐期待现场的影像也可以自带声音,实现音效与影像的同步,“有声电影”的市场就此出现。

与声音一样,最初的电影只有黑、白、灰三个色调,加之早期电影内容取材多来源于生活,记录的也大都是日常工作劳动场景,单调的颜色,展现的又是熟悉的场景,人们自然不愿意频繁地花钱看电影。正如文学家高尔基看了电影之后说:“昨晚我置身于影子王国之中,那里没有声音,没有色彩,那里的一切——土地、人群、水和空气,都沉浸在单调的灰色里。[4]”彩色电影的产生正是顺应了广大人们群众的需求。

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电影的发展史正是对大众需求史的反映,这从正面论证了电影的商业属性,即电影总是面向大众的,是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的一种体裁。

另外,世界电影史上也不乏因坚持“艺术电影”模式而遭受损失的反例:20世纪50年代,电视在美国强势兴起,影院的上座率由于电视的存在而日趋下降,为了挽回颓势,好莱坞巨头们意图抛弃迷上电视的普通观众,转向“艺术电影”的开发与制作。但是,这种“新”电影模式下的观众少之又少,丝毫不能维持好莱坞巨大的生产运营成本的运转,其后果是它丧失了海外市场上的大批观众,一度陷入危机之中。

无独有偶,20世纪90年代的法国,面对好莱坞电影狂轰乱炸式的文化入侵,没有一点招架之力,左岸派的艺术观念在新的时期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思路和人们的需要,一批批导演逐渐认识到了一个道理:想振兴法国的电影,不能再一沉不变地继续原来的“阿伦·雷乃”路线了。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过往的历史烟云在诉说着一个道理:电影是大众消费文化下的产物,站在大众的对立面,与大众消费为敌的艺术尽管会获得一时发展,但始终不会长久。

2.3电影今朝——商业性与艺术性真的水火不容?

综上,电影不该高冷,崇尚高雅艺术的小众电影并不能赢得广阔市场和利润空间;但是,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真的水火不容吗?

纵观今天的电影市场,3D电影技术正在以它活灵活现的逼真度和完美的听觉感受吸引着大众的眼球,赚取了一桶又一桶金。作为一门新型技术,3D电影的商业性是确定无疑的,但是这不不代表它不具备艺术性。

作为一部突破20亿票房的3D电影,《泰坦尼克号》是技术与想象力的结合。一方面,影片围绕着观众喜爱的“爱情”展开,主题通俗,观众看得懂,极易引起共鸣;另一方面,泰坦尼克号“爱情”主线的背后,有着作者基于生命的哲思,对于“短暂”与“永恒”的哲理性思考。此外,影片复杂曲折的情节,美轮美奂的画面,撩人心弦的歌曲历来都为艺术家们称道。

同样,李安执导的面向大众公开放映的一部冒险剧情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囊获了第8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和最佳音乐四项奖项。近年来的奥斯卡季上,3D电影风骚独具,占据了越来越多的比重,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变更,枯燥难懂的影片不再受青睐,而面向大众的商业电影的艺术性也逐渐为艺术界所认可。

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本不是完全对立的两种性质,两者是不分离的,任何好的电影都是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并不存在非此即彼一说;只是,相较于电影的艺术性,商业性始终是第一位的,无论是摄影构图、光影布局,还是剪辑编排等艺术技巧最终都是为了吸引更广的观众群。

因此,电影是一项面对大众的消费艺术,电影不应“高冷”。

[1]邵牧君.电影新思维:颠覆“第七艺术”[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2]邵牧君.西方电影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黄英侠,王红霞,王婧雅.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过渡时期状况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6).

[4]杨柏.彩色电影艺术的产生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2).

田昕(1994-),女,内蒙古鄂尔多斯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方向。

猜你喜欢

商业性艺术性大众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童蒙书法艺术性教育的建构
大众文化视野下《林海雪原》的改编与传播
装置艺术在现当代艺术中的商业性
对欠发达地区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的调查与分析——以阜阳市为例
论人造皮草设计中几何图案的文化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