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材料天麻、丹参提取工艺研究

2015-02-27韩春艳孔德东

中国林副特产 2015年3期
关键词:溶媒浸膏酚酸

韩春艳,孔德东

(牡丹江友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牡丹江157013)

原材料天麻、丹参提取工艺研究

韩春艳,孔德东*

(牡丹江友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牡丹江157013)

以水为提取溶剂,以丹酚酸B的提取率以及出膏率为评价指标,实验比较水煎煮回流法,渗漉法和超声提取法对丹参酚酸类物质的提取率的影响,优选确定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丹参酚酸类物质。以丹酚酸B的提取率以及出膏率为评价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通过单因素法和正交法实验考察固液比、温度、时间、提取次数等因素的影响,优选出丹参酚酸类物质的最佳超声提取工艺条件为超声辅助提取20min,加入20倍水,超声温度控制在80℃。连续提取2次,该提取工艺中丹酚酸B的转移率达到95%以上,出膏率为48.81%。通过实验比较发现该法与常规热回流法的单次出膏率分别为40%和70%左右,表明超声提取法在保证高提取率的前提下明显的降低了杂质的溶出。

天麻;丹参;天麻素;丹酚酸B;浸膏率

天麻(GastrodiaelataBl.)的主要有效成份天麻素,丹参(SalviamiltiorrhizaBunge)的主要有效成份丹参酚酸、丹参素、原儿茶醛等,皆为水溶性成分。天麻注射剂可扩张动脉血管,加快血流量,天麻汤能抑制血小板粘聚,对抗血栓形成[1];丹参的水溶性提取物丹参注射液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由于天麻、丹参的水提浸膏率过高,需醇沉后采用水提。

本提取工艺研究中采用了超声波低温提取的方式,利用超声波在液体介质中传播的特性和“空化效应”[3],低温情况下就可以将有效成份从药材中提取出来。

1 方法与结果

1.1 吸水率考查

将称好的天麻和丹参药材用水浸泡至润透心,过滤掉多余的水分,称药材重,测得吸水率为318%±0.53%(n=3)。

1.2 提取条件的优选

1.2.1 以浸膏得率和天麻素提取率、丹酚酸B提取率为考查指标,采用正交实验对超声提取条件进行优选。

1.2.2 因素水平表

表1 因素水平

1.2.3 正交实验。按表2,用L9(34)安排实验,称取9份样品,每份含天麻粗颗粒40.0g+丹参粗颗粒100.0g,浸泡30min后提取,提取液离心,上清液定容至2500mL[2]。

1.2.3.1 浸膏率的测定:吸取20mL置于干燥至恒重的蒸发皿,水浴蒸干溶媒,105℃烘3h,干燥器中放凉,迅速称定。测浸膏率,结果见表2。

1.2.3.2 天麻素含量的测定:照中国药典附录ⅥD高效液相法及质量标准项下测定。结果见表2。

1.2.3.3 丹酚酸B含量的测定:照中国药典附录ⅥD高效液相法测定。流动相:甲醇-乙腈-水-甲酸(30∶10∶59∶1),检测波长281nm。结果见表2。

由上面的分析中得出,对浸膏率的影响次序为溶媒量>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但是这3个因素对浸膏率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F<9),最佳工艺为A2B2C1;对天麻素提取率的影响次序为溶媒量>提取时间>提取温度,这三个因素对浸膏率的影响也没有显著性差异(F<9),最佳工艺为A2B2C3。对丹酚酸B提取率的影响次序为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溶媒量,其中提取温度的影响具有显著性(F<19),溶媒量和提取时间没有什么影响(F<9),最佳工艺为A2B2C3。由于溶媒量、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浸膏量、天麻素提取率影响不显著,考虑到丹酚酸B、天麻素有效成分指标的重要性,综合考虑,优选工艺为A2B2C3,即10/8倍量水,55℃提取2次,每次40min。

表2 正交实验及结果

注:1.粗颗粒的粒径为3~10mm;2.天麻提取率以每克天麻生药材中提取出的天麻素的量来计[4];3.丹酚酸B提取率以每克天麻生药材中提取出的丹酚酸B的量来计[5]。

表3 浸膏得率方差分析

表4 天麻素提取率方差分析

表5 丹酚酸B提取率方差分析

2 工艺验证、第三次提取及粒度考察

称取天麻40.0g+丹参100.0g,粗颗粒(3~1mm)、切片(1~3mm厚)各3份,按优选工艺提取,定容2500mL;药渣再8倍量水提40min,定容1000mL。

2.1 浸膏率的测定

各吸取20mL置于干燥至恒重的蒸发皿,水浴蒸干溶媒,105℃烘3h,干燥器中放凉,迅速称定。测浸膏率,结果见表6。

2.2 天麻素的测定

照中国药典附录ⅥD高效液相法测定。结果见表6。

2.3 丹酚酸B含量的测定

照中国药典附录ⅥD高效液相法测定。流动相:甲醇-乙腈-水-甲酸(30∶10∶59∶1),检测波长281nm。结果见表6。

3次平行实验验证结果显示结果一致,表明优选工艺可行;粒度考察结果表明,用粗颗粒提取较切片略好,但二种粒度差异不大,皆适于生产;第3次提取考察显示第1、2次基本提取完全,不用提取第3次。

表6 工艺验证、粒度及第3次提取考察结果

[1]范士忠.天麻的药用[J]. 东方药膳,2006(10).

[2]肖波,胡开治,刘杰,等. 蜜环菌菌种分离新法——天麻组织分离法[J]. 微生物学通报,2006(3).

[3]叶勇.丹参有效成分分离的研究进展[J/OL].药品评价,2005(2):118,146-148. doi:10.3969/j.issn.1672-2809.2005.02.018.

[4]伍振峰,何伟,马建春.天麻中天麻素含量测定方法改进的研究[J].中成药,2009(6).

[5]苏酩,苗建武,田景振.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纯化研究[J].齐鲁药事,2010(9).

2015-03-05

韩春艳(1985-),女,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药品生产,E-mail:hcy@ybyy.com;*通讯作者:孔德东(1983-),主要从事药品生产,E-mail:kdd@ybyy.com。

R284.2

A

DOI.:10.13268/j.cnki.fbsic.2015.03.014

猜你喜欢

溶媒浸膏酚酸
附带溶媒药品有效期的风险防控管理
双咖酚酸在小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与组织分布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参麦注射液溶媒选择合理性探讨
复合溶媒应用于阿维菌素结晶的研究
青橄榄浸膏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丹参中丹酚酸A转化方法
川芎总酚酸提取工艺的优化
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不合理医嘱分析及药师审方体会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与12种常用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
中药浸膏粉吸湿性的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