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怪兽不可怕!

2015-02-26刘建鸿

为了孩子(3~7岁) 2015年2期
关键词:怪兽嘴巴手套

刘建鸿

【故事】

最近几天,小鸿忽然怕起怪兽来。睡觉时间一到,他就要求大家不能说话,因为怪兽听到了会来的。妈妈给他讲完故事后,他不让妈妈离开他房间,还要妈妈紧紧地抱着他睡,说这样才不会被怪兽抓走,还时不时朝窗户的方向看一下,坚持说:“世界上真的有怪兽的!”常常要折腾到半夜才累极而睡。

妈妈不明白小鸿为什么会突然害怕起怪兽来,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可能性:最近,小鸿放学后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去幼儿园旁的小区玩,那里有一块地方,孩子们称之为“时光之城”,那里有一个水池,有时会喷出“怪雾”,旁边一个放配电器的小房子被他们称为“黑屋”,他们说可怕的怪兽就住在那里……

之后,妈妈到幼儿园接小鸿的时候,问起那些和小鸿一起在“黑屋”附近玩的几个小朋友的父母,原来那些孩子在家里也说起过怪兽。

和小鸿一起回家后,妈妈说:“你以前画过火车站、飞机场,今天你画画你们平常下课经常去玩的地方,怎么样?”

小鸿说好,用蓝色笔画出了水池、绿色笔画出了房子……

“你们平时不是还看到怪兽,能不能把怪兽也画出来?”妈妈问。

小鸿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害怕,他下意识地看了看窗外,还是下午,天色还挺亮,他就点点头,先画出怪兽圆圆的脑袋,然后是很大很大的眼睛和嘴巴,嘴巴尤其大,手也画得很长很长……

妈妈认真地看了之后说:“原来怪兽长这样呀!为什么嘴巴那么大呀?”

小鸿回答:“它嘴巴大,很凶,有时会把人整个吞进去。”

妈妈假装很害怕的样子,问:“那怎么办呢?快想想办法吧!”

看小鸿没有回应,妈妈提议说:“要不给它带个口罩吧,这样它就没办法吃人了!”

小鸿一下子激动起来,一边说“对哦”,一边拿出黑色的水彩笔把怪兽的嘴巴都涂黑了(他平常最不喜欢黑色),涂得很用力,涂完之后他如释重负地说:“好了,这下把它的嘴巴封住了!”

妈妈又问他:“它的手怎么那么长呀?”

“对呀,怪兽的手都是很长很长的,哎,要不我给它的手也戴上个手套吧!”说着,他拿出褐色的水彩笔画起手套来,“我在手套里涂上胶水,戴上以后怪物想脱也脱不开!”于是他又在褐色手套边加上了一道表示胶水的白色。

妈妈问他:“现在你是不是不怕怪兽了?”

小鸿用力点点头,回答:“嗯,这样怪兽就不那么容易抓小孩吃了。”

不过,当天晚上睡觉前,小鸿还是说:“妈妈,我还有点怕怪兽。”

妈妈问:“是下午那只戴上胶水手套的怪兽吗?”

“不是那个,是其他的怪兽!”

妈妈想了想,建议小鸿一起来玩“怪兽游戏”,先是小鸿当怪兽,他张牙舞爪的,嘴里还发着“呜呜呜”的怪声。妈妈假装很害怕,一边躲一边抵挡。玩了一会儿后,妈妈说:“怪兽原来是这样的,是有些可怕,接下来我来演怪兽吧!”小鸿同意了。妈妈又问:“你有什么厉害的武器可以帮你和怪兽战斗吗?”小鸿想了想,拿出了一把半年前买的宝剑, 帮助他一起与“怪兽妈妈”战斗,妈妈扮演的“怪兽”一开始还张牙舞爪的,但小鸿拿出宝剑后,“怪兽”就节节败退了……

睡觉前,小鸿把宝剑放在自己床边,没有再说“害怕怪兽”之类的话。

接下去的两三天,晚饭过后,妈妈还和他继续玩怪兽的游戏了,他基本不怕了,胆子也越来越壮,再过了一阵子,小鸿睡觉前有时连“宝剑”都忘了要放在床边,但也能安然入睡了。

(感谢郑碧云家长为本期内容提供背景故事)

【积极教养分析】

1.学龄前的孩子在听故事或玩游戏时容易引发对“怪物”等事物的想象,进而会引发恐惧。不过这种恐惧通常不会在刚引发想象的当时产生,一般都是事后发生。以研究儿童想象著称的心理学家哈里斯分析,孩子开始想象怪物的时候,只会感到焦虑而已,可是一旦将想象带入现实,就引发了恐惧的情绪。设想孩子准备睡觉时,想到一个怪物可能就在自己的床下躺着,或正在窗外窥视自己,这时孩子就开始把想象带入到了现实。孩子的想象力总是很丰富,但他们缺乏大人理性的逻辑推导能力,从想象就可以任意跳跃到现实,根本不可能像大人一样思索或推导怪物来到床底下或窗外的可能性,更不会进一步仔细分析怪物到底哪里强大,自己该如何对付怪兽等等问题,只是单纯觉得恐惧,这种恐惧,说到底就是一种无力感引发的恐惧。

2.接纳而非抑制孩子的恐惧表达能安抚孩子。单纯鼓励孩子“不要害怕”,对平复孩子的恐惧情绪几乎没有帮助,孩子的恐惧感不会因此就自动消失。在本刊2014年的4月刊里,我建议父母承认并接纳孩子的负面感受,甚至可以告诉他,父母之前也曾有过类似的负面感受,这样反而让孩子更感到安心,他会觉得“我的恐惧是正常的,妈妈小时候也这样!” 之后再逐步引导他如何去克服和改变,这样的共情、安抚和引导更能让孩子恐惧的情绪平复,也有助于他增加改变的信心。

如果“怪兽”是孩子和同伴一起游戏时的共同想象,且在孩子们的日常游戏和交流中频繁出现,家长或老师告诉孩子“怪兽不存在”几乎没有效果。在这种情形下,不妨将计就计,先承认“怪兽”的存在,然后帮助孩子通过想象、游戏和行动来增强心理力量。在文中,小鸿和妈妈分别扮演角色来玩“怪兽游戏”,这虽然是游戏,但对孩子内心力量的成长却很有意义。游戏要基于孩子建构的想象,因此在角色扮演中,家长一开始就可以让孩子先来扮演怪兽,让孩子充分地表现出他自己想象的怪兽的样子、动作和声音,因为孩子想象中的怪兽是什么样的形象,家长并不了解,只有让孩子充分表现之后,家长才能了解。这一环节之后,家长再来和孩子互换角色,由家长模仿刚才孩子表现出的“怪兽”的样子,这样更容易把孩子带入角色中。如果游戏一开始妈妈扮演的“怪兽”就故意节节败退,就不符合孩子原先对怪兽的力量的想象和畏惧,家长急于“输给孩子”让孩子摆脱恐惧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样的演技会让孩子难以沉浸到角色里,反而无助于孩子克服恐惧。

3.在游戏过程中让孩子感受自身力量的增加至关重要。也许对一个小女孩来说,小魔仙的魔法棒能给她带来力量,对文中的小鸿来说,则是宝剑能给他带来力量。妈妈扮演的“怪兽”一开始显得颇有力量和声势,但在小鸿有了宝剑的助阵后才“节节败退”,这样的先抑后扬、一波三折才更符合孩子原先的预期,也增强了孩子在角色扮演时的真实感和“胜利”之后的心理力量。

4.对怪兽的想象和恐惧的情绪会一直萦绕着孩子,但对孩子来说很难表达清楚,对于这样模糊又难以处理的情况,可以鼓励孩子通过画画或扮演来表达恐惧的对象。一旦怪兽有了具体形象,家长也就可以引导孩子进行相应的操作和处理。人对未知之物更容易感到恐惧。正因为对象面目模糊、不可捉摸、无法预测才让更人感到害怕。通过艺术表达将恐惧的对象具体化、距离化(distancing),有利于我们去理解恐惧的对象并进行创造性的改变。孩子自己画出来让人害怕的“怪兽的样子”,本身就会降低可怕程度。成人看过恐怖片都有经验,观影过程中最心惊肉跳之时并不在于真相揭晓之后,而在于处处设疑,让人抽一口凉气,不知道接下来会怎么样?若是真相揭晓,反而如“鞋子落了地”,大有“也不过如此而已”的感觉。

在文中小鸿画出怪兽让它“现形”后,再可怕也无非如此了(我可以肯定,被画出形象的“怪兽”对小鸿此时的可怕程度已经降低了),接下来,家长和老师可以引导孩子来改变怪兽的形象。在文中,小鸿说怪兽嘴巴大,妈妈引导说可以给它带上口罩,小鸿涂啊涂,用他平时讨厌的黑色“把怪兽的嘴巴那一整片都涂黑”(多有力量!);怪兽的手很长,小鸿想着可以给它画上蘸上胶水脱不下来的手套(后来真的画上了!);假如怪兽跑得飞快,他们或许会考虑给它穿上“小鞋”或让它踩着高跷歪歪扭扭地走……你可能会担心万一孩子问怪兽那么厉害我们怎么能给它带上手套呢?且不说很多孩子未必会问,各位家长们,只要是故事,还怕没机会实现吗?比如你可以说趁怪兽睡着的时候给它带上“手套”啊。重要的是,当孩子用自己画笔改变怪兽形象时,或是想像怪兽戴着想脱却怎么也脱不下的手套哈哈大笑的时候,原先可怕的怪兽的变得愚蠢滑稽了,孩子心理的力量感也增加了。

猜你喜欢

怪兽嘴巴手套
棉手套
嘴巴嘟嘟
有一个怪兽
嘴巴不见了
失眠这个小怪兽
做只手套好过冬
好好的嘴巴
神秘的白手套
棉手套
我是“漏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