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出版刍议

2015-02-26赵婷婷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陕西咸阳712082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6期
关键词:数字出版文化传播

李.赵婷婷(西藏民族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出版刍议

李.赵婷婷
(西藏民族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摘 要: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急需顺应读者数字阅读的潮流进行传播方式上的改变。本文基于数字出版的广义定义,讨论在新媒体时代将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付诸数字出版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分析数字出版在推广西藏非遗读物、弘扬西藏非遗文化上的优势,并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西藏非遗读物的数字出版提供了初步设想。

关键词:西藏非遗;数字出版;文化传播

一、推行西藏非遗题材数字出版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延续的根本。我国传统文化能从远古流传到现代,倚赖于历史上使节往来、商旅贸易、掠夺征战、印刷媒介、电子媒介、节会活动等主要传播形式。然而,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传心授和行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长年致力于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著名作家冯骥才曾在不同场合大呼:“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每一分钟都在流失”。

从传播方式上看,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缺乏文字记载,而是以群众或民间艺人的口头传唱方式流传下来,推广传播的范围极其有限,传承面临困境。一是非遗传承人青黄不接,断层现象严重。二是非遗的关注者以中老年人居多,缺乏年轻受众。伴随着电脑、手机在我国的普及使用,人们尤其是年轻人获得了更便捷接触多元文化的机会和途径。在日本动漫、美国好莱坞电影等西方文化的强烈攻势下,结合新鲜的新媒体表现形式,更容易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和关注。与此同时,仍然固守于传统传播方式的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受众群正在逐渐萎缩。在流行文化的冲击之下,如何提高年轻受众对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的兴趣,是一个待解难题。

数字出版是人类文化的数字化传承,其丰富形式可以应用在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弘扬领域,既能降低传统书籍、光盘等的维护成本,减少非物质文化遗产衰亡的风险,使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得以更安全长久的保存;又尤其针对年轻受众,运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他们平时并不关注的西藏非遗文化完美展示。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传承离不开网络为主的新媒体传播,离不开潜力巨大的数字出版。

二、数字出版在弘扬西藏非遗文化上的优势分析

(一)数字阅读,催生西藏非遗题材的数字出版

2015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情况下,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pad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达到58.1%,较2013年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截至2014年12月,西藏有国家级非遗项目89个,68名传承人入选国家级名录;323个项目和350名传承人入选自治区级名录。截至2014年6月,中央财政累计对西藏非遗投入达9716万元,自治区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近3000万元。西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从以往单项的有选择的项目保护,转变为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全面保护。上升了8个百分点。数字阅读首次超越纸书阅读,成为国民阅读的首选方式。数字出版以数字阅读为基础,读者对数字阅读有需求,才有数字出版的发展;以网络文学为例,在盛大文学的平台上,每天逾160万名作家在进行创作,产生8000多万文字,出版图书超过600万部,超过2亿人阅读这些故事新奇又具有想象力的网络原创文学。将西藏非遗文化的内涵与网络文学的形式相结合,使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用网络文学平易近人的形式表达出来,在手机、kindle、电脑等各种阅读器上就触手可及。顺应公众数字阅读需求的攀升,积极开展非遗题材的数字出版,正是新媒体时代弘扬西藏非遗文化的必然要求。

(二)社交性阅读,几何级扩大西藏非遗文化影响力

与传统阅读相比,数字阅读的各个平台提供的不仅仅是单纯的阅读体验,更是糅合了社交功能的载体。在网络和技术手段的帮助下,读者能通过数字阅读平台享受到多元的社交化阅读服务。豆瓣阅读、多看、知乎等数字阅读APP,都能让读者在阅读内容的同时,以长评、短评、点赞与反对的方式参与评论。此外,各平台都十分注重培育浓厚的社区氛围,在作者和读者、读者和读者之间建立通畅的交流互动渠道,这有利于产品黏着度的提升。读者对西藏非遗具体内容感兴趣,在APP中随手就可以转发、评论和推荐,方便快捷,且参与度高,容易在社区里形成热点话题,尤其是意见领袖们的推荐和评论,往往能在社区里引起极大的关注和广泛的扩散,使他们推荐的西藏非遗读物和非遗文化得到推广和弘扬。这是超越传统出版物作品内容的另一片天地,社交性阅读使得数字出版在互动性上明显更具优势。

(三)多渠道分发平台,最大程度传播西藏非遗文化

中国的数字出版有一个独特的地方,那就是既可以在传统互联网上进行分发,也可以在移动互联网上进行分发,还可以通过IP授权的方式出现在大银幕、荧屏与纸质出版物上。多元化的分发渠道,能够使西藏非遗内容通过电脑、手机、传统图书报刊、电视和电影等几乎无处不在的媒体平台,可以说是全方位多层次地覆盖传统图书读者、普通电视观众、电脑和手机使用者,在最大范围内到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潜在受众,尤其是年轻人,最大程度的传播非遗文化。渠道的立体多元,成为数字出版在弘扬西藏非遗文化过程中最大的优势。

(四)数字技术,为西藏非遗文化展示锦上添花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内涵深厚,但落后的表现形式,限制了其艺术感染力,更妨碍了自身的推广和传播。数字出版是一个富有朝气的行业,电子图书、数字期刊、数字报纸、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原创文学、数字音乐、网络地图、网络游戏、网络动漫、手机出版物等各种形态都生机勃勃,而三维动画、虚拟技术、感应技术等新媒体技术在数字出版中的运用,更使得对西藏非遗文化的展示变成一个更加立体和效果真实的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是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存储、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数字化技术,将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保存和传播。数字出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重塑,提供了绝好的机遇和平台。

三、西藏非遗题材数字出版的内容和方式

(一)内容

近年来,国内各大网站都选择进军数字出版市场,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市场较为混乱,各平台的内容分散,出版物质量良莠不齐,读者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由于通俗类的内容居多,在部分读者心里将数字出版物等同于玄幻、修真等网络文学,无法满足他们对精良阅读内容的需求。而非遗主题的数字出版物,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依托。前几年《藏地密码》《狼图腾》等图书的热销,充分表明阅读市场对非遗读物、非遗文化有需求。这两本书的数字出版物也销量不俗,其中《狼图腾》kindle版在亚马逊kindle商店商品里排名第94位,在1994年以后当代小说中排名第15位;《藏地密码》kindle版在亚马逊kindle商店商品里排名第174位,在恐怖惊悚类小说中排名第2位,充分显示了其受欢迎的程度,若加上通过论坛、网盘等渠道的传播,读者范围之广更不可限量。

尽管数字出版方式多元,但是对于读者而言,内容仍然是选择读物的首要条件。针对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非遗十大门类,对西藏非遗的优势内容资源加以整合,将其中的语言、文字、观念、符号、舞蹈表演、音乐等元素进行糅合运用,都能成为数字出版的内容和题材,二次创作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活力。在内容为王的数字出版市场,开发非遗主题的数字出版物,既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又能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都可谓双赢。

(二)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伴随专业出版资源的数据化,可以将海量的出版资源聚合在数据库中,从而可以根据特定群体的特定需求或针对特定主题开发打造出西藏非遗领域的优质内容服务平台,既全面又精准的定位。

互联网期刊、数字报纸和电子书。西藏非遗题材读物以期刊、报纸和传统图书通过多渠道同步出版,一方面以传统方式进行纸质形式出版;另一方面以互联网期刊、数字报纸和数字图书的形式通过互联网、手机、手持阅读器等终端数字设备进行同步出版。此外,还有网络原创非遗题材的出版物,通过各大数字出版平台发行,提供内容,读者通过各内容提供商自己的APP或集成APP下载阅读。

博客。博客是富有个性的自媒体出版平台,能专注于艺术、摄影、视频、音乐、播客等各种主题,是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和平台。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众多内容,都能够通过博客得以完美展示。

在线音乐和手机彩铃、铃音。通过音乐APP听歌曲,为手机设置个性化的彩铃和铃声,是现如今最普遍的行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音乐、传统戏剧和曲艺,可以针对音乐爱好者加以传播。

网络动漫。当今网络动漫已经发展到三维动画的阶段,拥有一大批粉丝,且以年轻人居多。尊重和保留文化核心精神,将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人物、器物等元素进行动漫化设计,对于年轻人而言更具亲和力和接近性。动画电影《格萨尔》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以史诗《格萨尔之霍岭大战》为基础,以中华民族和谐、安康、统一为核心思想,结合“茶马古道”、藏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等相关史诗考证编写。

此外,网络游戏、移动游戏和互联网广告等,都是数字出版领域内可以运用在西藏非遗题材出版上有待开拓的思路。

四、结语

不管在什么时代,出版的内容只有被阅读,被消费者接受,才能真正实现其社会效益。因此,数字技术为出版是锦上添花的作用,而决不能以形式取代精良的内容。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各有所长。在西藏非遗题材的数字出版进程中,要对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加以综合考虑,把握二者的长处,既依托传统出版的资源优势,又要把握数字出版的先进技术和受众的时代性,利用各项资源,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出版业内的联合优势,实现纸书和各种智能终端间的良性互动,优化非遗题材读物的数字出版流程,培育拓展非遗题材读物的受众和市场。

参考文献:

[1]徐丽芳,刘锦宏,从挺.数字出版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2]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宋锐.浅析数字出版与数字阅读[J].今传媒,2011(11).

[4]周致欣,谷菁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保护手段与数字化研究[J].包装工程,2015(5).

作者简介:李娜(1984—),女,湖北武汉人,硕士,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西藏广告与文化传播。赵婷婷(1983—),女,陕西西安人,博士,西藏民族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文化。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西藏民族大学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T15032);西藏民族大学一般项目《新媒体与西藏民族文化传播》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MYY10)

中图分类号:GG223300......

文献标志码:AA.......

文章编号:11667744--88888833(22001155)1166--00001155--0022

猜你喜欢

数字出版文化传播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运行模式与市场结构
浅谈新媒体在美术类图书出版中的应用
做一个全民阅读时代的“悦”读人
国际图书出版市场现状及趋势分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读《申报》女性广告,享文化传播之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