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文化的价值观困境〔*〕

2015-02-25孙根华

学术界 2015年4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价值观价值

○ 孙根华

(安庆师范学院 政治学院,安徽 安庆 246000)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由规模扩张为重点的外延式发展向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转型时期。这种转型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念的转型。要实现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必须努力实现高校的办学主体——教师价值观念的转型。以此为契机,对高校教师文化进行审视与反思,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高校教师文化及其特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从本质而言,高校是独特的文化机构。高校文化中所独有的学术自由、追求真理等内涵,既是高校人文精神的产物,也是高校人文精神的基本特质,是高校核心竞争力之所在。高校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和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高地,如今文化软实力的竞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也将提高文化软实力列入文化建设战略重点,高校在文化建设发展中的传承、启蒙、创新、引领、服务等方面的社会文化灵魂作用也得到进一步凸现。

高校文化的本质是依靠高校教师这一主体来彰显的。一般论者将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高校教师是高校物质文化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实施的主体或参与者,是高校制度文化的主要承载者和身体力行的示范者,也是高校精神文化核心的创造者和忠实践行者。在高校文化的建设主体中,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使命,站在讲台一线,决定着教育品质的高校教师,是其最重要的建设主体,高校教师文化因而成为高校文化的轴心和重心所在。在高校组织文化系统中,教师文化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上承社会主流文化,下启学生文化、教学文化等校园亚文化,是高校文化中最具有生机与活力、最具有主导性的文化要素。

对于教师文化,不少学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教育大词典认为教师文化即“教师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1〕。哈格里夫斯指出,教师文化的内容,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教师团体内,或者在更加广泛的教师社区之间,各成员共享的实质性的态度、价值、信念、观点和处事方式。〔2〕一般认为,高校教师文化即是高校教师群体共同秉持的一种价值观念系统和行为模式,其内在核心为教师的价值观念,外在表现为行为模式。与现代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相关,高校教师具有多重社会角色:除普通社会公民外,他们还是传承文化知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者,是进行高深学问研究的学者,也是为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的知识分子。高校教师文化也表现出与此相应的教育性、学术性和服务性特征。

教育性是高校教师文化的根本属性。从历史性考察,教师这一职业自诞生以来,就肩负着传递人类文明圣火的神圣职责,“教书育人”是其最原始、最根本的职能。虽然随时代的发展,高校的职能在不断拓展,但培养人才仍是高校教师的首要任务。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并进一步走向知识的创造与转化。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灌输的过程,更是师生之间思想碰撞、智慧交流的过程,是以其人格智慧、思想光辉来引领学生、提升学生文化品位的过程。在高校,教师作为最主要的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育者保持着持续的、直接的、密切的联系,并以其一言一行对成长中的青年学生或产生着显性的直接影响、或产生着潜在的熏陶,并由此对人才培养这一大学的根本任务产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校教师文化的教育性还体现在对社会文化的示范、辐射、引领、提升作用中。作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高校是先进文化的“播种机”:高校文化既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对社会文化产生辐射和影响,并引领社会文化向着更高层次发展,提升着社会文化的品位和内涵。高校教师则是先进文化的“播种者”,其文化代表着社会群体文化中的先进文化,对社会和谐文化的建设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和示范引领功能。

学术性是高校教师文化的基本属性之一,也是其区别于大众文化等其他文化的根本特性。高校是追求真理和自由、探求高深知识、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对学术的不懈追求是大学最基本的职能之一。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以独立的人格、宽广的视野、渊博的知识、自由的思想和批判的精神开展科学研究、追求知识创新,不仅是职称评聘等自我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通过创造性的知识创新活动来展现其自由本性,并从中获得外部世界的学术威望与内在精神世界的快乐与满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性特征。

高校教师文化学术性特征的基本要求为创新。培育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是高校教师开展学术研究的本质要求。信息时代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家实力最关键的体现,其中知识创新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高等院校承担着知识传播与知识创新的主要任务,作为学者的高校教师因之成为其主体和核心力量。

服务性是高校教师文化随着时代发展呈现出的新的重要特征。20世纪中期以来,知识、技术等无形资源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中基本的直接的资源,高校的功能因之嬗变,直接服务社会成为时代赋予的新使命。高校利用其人才资源、信息资源、科研成果等方面的优势,将知识运用于生产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这其间,高校教师既是高校与社会之间联系的桥梁与纽带,也是高校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的主体力量与动力源泉,并以对社会公共事务的责任担当和对现存社会秩序的反思性批判而塑造了其社会服务者形象。

高校教师是人类文明传播的使者。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除了著名的“大师论”之外,还在总结清华建校25年的进展时说:“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吾人知之甚切故亦图之甚亟也”。原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也说过:“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教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地培植出来博学笃行的学者”。也正因此,高校教师文化的建设情况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间接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二、当前高校教师文化的价值观困境及其原因

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价值观,体现着文化的最高追求,高校教师文化亦不例外。价值观是人们相对稳定的价值选择趋向结构,主要由价值目标、价值手段和价值评价组成。高校教师文化的价值观在层次方面属于群体价值观,在形式方面属于思想范畴,在内容方面反映着教师群体行为的价值理念。在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社会各领域出现了“四个多样化”,高校教师外在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与内在的思想道德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等各方面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当前高校教师文化的价值观陷入危机或困境:价值目标上存在崇尚道德与追求功利的矛盾,价值手段上存在个人主义与合作要求的冲突,价值评价上存在规范要求与自由精神的抵触。

价值目标上崇尚道德与追求功利的矛盾。价值目标是个体思考、确定并追求的目标,即“为什么”。社会对高校教师从知识与道德相关的通俗认知和其所承担的教育职能出发,赋予其“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红烛”、“人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诸多崇高的称谓。这既体现了社会对教师道德品质的认可与赞誉,也是对教师群体行为规范的潜在约束。也正因此,一旦教师出现道德失范的行为,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遭受舆论的谴责。

但高校教师首先是普通的自然人,也有正常的现实物质生活追求。文化资本理论以占有知识的多少、接受教育的程度等指标来对社会人进行阶层划分。高校教师以其丰厚的文化积累、高深的文化认知使他们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价值认同。但现实物质世界中,高校教师的文化资本没能很好地转化为经济资本——至少与其所拥有的文化资本不相称。受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形成的功利性价值观的影响和诱惑下,一些高校教师理想的天平开始倾斜,应有的价值目标追求在迷茫中失落或被有意忽视,陷入世俗利益与道德认知的矛盾之中。

价值手段上个人主义与合作要求的冲突。价值手段是个体为达到价值目标而采取的途径和方法,即“怎么做”。根据西方学者对教师职业文化的经典研究,教师在工作中具有个人主义文化特质。表现为:较多地关注教学的短期计划、较少考虑长期教育效果、不愿变革和合作的现时主义,对教育教学改革持怀疑、拒绝态度的保守主义或实用主义,教师的独立成功观以及对其他教师采取的不干涉态度的个人主义。这些论述对我国高校教师文化建设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一方面,当前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学科专业发展的分化,使高校教师往往处于一个较为封闭、资源相对有限、相互竞争的组织关系空间内,如某个班级、年级,某个学科、专业甚至课程等;另一方面,高校教师也习惯于依靠个人的力量独立完成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

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理想的教育要求高校教师之间、师生之间超越学科、专业的界限,超越班级、年级的界限,加强合作、协作与沟通、交流,为促进学生的持续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营造一个具有共同价值导向、有协同合作精神、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文化氛围。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也更多地要求不同研究领域、不同学科专业的高校教师组成团队,借助集体的力量、凝聚团队的智慧来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价值评价上规范文化与精神自由的抵触。价值评价是依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事物价值的评判,即“有什么意义”。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而社会属性是后天习得的。社会属性习得的过程即是个体接受教育的过程。理想的学校教育是通过教师为主的教育者,以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教化学生,将其内化为学生的个体素质,外化为规范的行为,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在高校,受教育者正处于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即个体完成由生物意义上的自然人向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人转变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与学生成长直接相关的高校教师,其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技能、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表现,对促进学生的政治、道德、心理素质、专业素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社会化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因此,从一定的教育体制和制度对高校教师的要求和从个体社会化出发,在育人过程中,高校教师应该坚守主流价值的立场,将占据社会主流地位的思想意识形态、价值判断标准、专业知识体系、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等,通过强制性灌输、诱导、渗透等多种教育方式传达给学生,以规范学生的行为。同时,主流价值的规范文化还以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考核晋升、考试选拨等方面的制度,通过影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个体生存和发展来强化这种规范文化的存在。

但当前多元价值共存、主流社会价值观念尚未完全确立的现实,对高校教师作为主流价值代言人的形象形成了强烈冲击。现代教育要求尊重受教育者的精神自由和个性发展,重视其人文精神的培养;同时,高校教师的学者、服务者的社会角色也要求其以追求真理和学术自由、保持独立人格为己任,并在此基础上对现存的社会秩序进行理性的反思和批判。如何在保持自身的精神自由和保障学生自由发展的同时,传达和倡导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是高校教师难以回避的矛盾。

价值观反映着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知,高校教师文化的价值观困境是多元价值观共存的社会现实反映。当今我国社会生活各方面正处于深刻的转型、变革阶段:由计划向市场的经济体制转型,从集中到民主的政治重心转移,从组织到个人的社会整合变迁,从封闭到开放的文化氛围嬗变等。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经济社会转型必然导致价值观的多元化。多元价值观并存,在彰显着社会开放与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引起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冲突。

价值观是处于一定经济关系之中的人们的需要和利益的反映,高校教师文化的价值观困境反映着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力量博弈。伯顿·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一书中,曾论述了国家力量和市场力量对学校的影响。他认为,国家、市场和学校往往构成权力三角,在此三角中,任何两种权力之间都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3〕。在我国,国家、市场与学校的学术权力三种因素中,政府一直是影响高校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且越位现象较为突出。政府通过控制办学所需的各种资源、设计考核评价体制机制、直接实施行政管理等多方面的权力来影响和控制着高校和高校教师的发展,如办学资金由政府划拨、高校校长由政府任命,高校招生方式、招生指标由政府分配,高校教师的职称评聘由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等等。虽然近年来一直强调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但高校“去行政化”、实行“学术自治”依然任重道远。而与具有强制性的国家(政府)权力和力量日益显现的市场权力相较,以高校教师为主体的学术权力相对乏力,因为在高校内部,行政官僚体制至今依然主导着学校的运行。现实权力的失衡与权力调整过程中的此消彼长也导致高校教师价值观的迷茫。

三、科学地引导和培育高校教师文化

高校教师文化是高校组织文化系统中具有主导性的文化子系统,是当前大学文化建设面临诸多矛盾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而矫正教师文化中存在的价值观偏向和误区,则是培育健康向上的教师文化,进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的关键。引导和培育高校教师文化,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首先,要科学认识高校教师文化的整体状态以及高校教师文化的价值观困境。高校教师文化在价值目标、价值手段和价值评价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既有高校自身的内部原因,也有整个社会快速转型的社会历史原因。高校教师文化不是一个“孤岛”,必须放在社会大环境下、放在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大背景加以透视。要认识到高校教师文化建设是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因而从战略上思考教师文化的持久转型问题。其次,要科学对待高校教师群体的文化特殊性。这一群体受教育程度较高、专业性很强,在文化上具有相对自觉的反思性,承担着教育、学术和服务三位一体的功能。引导这一群体的价值观建设,在方式方法上不能简单化,而要充分考虑它的接受特征。总之,从长远来看,从战略上看,必须科学地引导和培育高校教师文化。

而从当前情况看,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教师文化存在的价值观偏颇,有针对性地澄清和消解一些价值观误区。近年来,中国全社会都注意到核心价值缺位所带来的困惑,因此各界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而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要求,凝聚社会的最大共识,提出和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最大公约数”。作为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对高校教师文化建设具有重大引导意义。价值观是由价值目标、价值手段和价值评价共同组成的逻辑体系,我们应着重从这三个方面加强和改进高校教师文化建设,引导和培育先进的高校教师文化。

在价值目标上,要摒弃功利主义,追求崇高的道德。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五四”青年节在北大考察时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4〕一方面,高校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明大德以铸牢理想信念,守公德以强化宗旨意识,严私德以锤炼意志品质,并将道德建设与教育教学相结合、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勇于探索者、积极践行者和有力传播者,真正做到身正为范、知行合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青年学生和社会大众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政府、社会和学校各方面也要构建合理的体制机制,保障高校教师群体的现实物质利益,适度提高包括高校教师在内的教师群体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为其生存发展解除后顾之忧。

在价值手段上,要摒弃极端个人主义,追求合作、互利、多赢,不断走向改革开放。“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不仅适用于国家,也同样适用于高校教师文化建设。21世纪的教育应该是走向合作开放的教育,在教师群体中尤其应该倡导和建设合作文化和合作精神。从本质上说,高校教师文化应是一种合作的文化,无论是作为教育者,还是作为学者、服务者,都要求高校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与社会各界之间加强交流,在协同合作中学习、探索并共同成长。没有教师的合作精神,就难有大批善于合作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高校教师要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补上合作文化这一课。高校在整体文化建设上,应谋求建立教师个性和共性的平衡机制,本着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以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在保持教师独立人格、个性风格和探索创新风格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走出极端个人主义的樊篱,加强与多方的交流合作,特别是教学合作和研究合作,不断开拓进取,同时承担起多重社会角色肩负的社会责任与使命。

在价值评价上,要处理好规范与自由的关系。在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施、评价结果的运用中,具体要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一要处理好传道与授业、解惑的关系。要将传道置于价值评价标准的首位,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二是处理好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也是其形成的文化土壤,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发展和升华。三是处理好对西方文化的批判和借鉴的关系。对西方的文化,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文化,不能简单地借鉴或照抄照搬,而应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剖析,批判、吸收其中的合理因子。四是处理好学术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高校教师有追求真理、探索学术的自由,与之伴生的还有学术责任、社会责任,高校的课堂教学更是有纪律,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中必须必须讲规矩、守底线。五是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以教学中的问题引导科研的方向,以科研的成果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共同发展。另从权力博弈出发,要遵循国家、市场和学术各自的运行逻辑,扩大学术权力的作用、减少政府权力的越位和不当市场权力影响,调整和平衡三者之间的权力分配,建立起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和现代高等教育实践、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完善高等教育治理结构,为高校教师文化建设提供健康的土壤,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注释:

〔1〕顾明远:《教育大词典(增订合编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75页。

〔2〕Bolton,C.D.,andKammeyer,K.C.W.(1972).Campus cultures,role orientations,and social types.College and Student:Selected Readings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New York,NY:Pergamon Press.

〔3〕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版社,1994年,第157页。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5/c_1110528066_2.htm.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价值观价值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