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

2015-02-24郑志芳

新课程(下) 2015年11期
关键词:化学创设意识

郑志芳

(福建省福安市第一中学)

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究竟如何理解问题情境和问题意识、如何科学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实际、实用和实效,本人结合教学的实际经验,提出化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

一、问题情境和问题意识的含义

1.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有目的地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实践体验等方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达到掌握和应用知识,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问题情境创设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和促进学生思维,作用在于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2.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思维的一种问题性心理品质。

二、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

1.通过化学史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素养

化学史是化学家征服世界、改造自然、创造发明的奋斗史,在教学中恰当引用化学史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化学教学不局限于现成知识的固有结论,还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又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

例1:在进行“原子结构模型”的教学时,引用卢瑟福α 粒子散射实验的史实:“卢瑟福用准直的α 射线轰击厚度为微米的金箔,发现绝大多数的α 粒子都照直穿过薄金箔,偏转很小,但有少数α 粒子偏转较大,大约有1/8000 的α 粒子偏转角大于90°,甚至观察到偏转角等于150°的大散射”。通过上述史实创设问题:

(1)绝大多数的α 粒子都照直穿过薄金箔,说明了什么?

(2)绝大多数的α 粒子偏转很小,说明了什么?

(3)少数α 粒子发生角度较大偏转,说明了什么?

学生通过质疑、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原子中存在着很小的带正电荷的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及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核里,电子绕着核在核外运动”。通过化学史学生充分体会到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不断深化的过程,感受科学发展的艰辛和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怀疑批判精神。

2.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观察与实践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信息,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有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例2:在“沉淀溶解平衡”的教学中,教师演示实验:(1)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 毫升0.1mol 每升的ZnSO4溶液,再滴入适量1mol每升的Na2S 溶液,观察沉淀的生成。(2)静置后倾去上层清液,并用蒸馏水洗涤2~3 次,向沉淀中滴入0.1mol 每升的CuSO4溶液,振摇试管,观察现象。通过实验创设问题:(1)实验1 有何现象发生?(2)实验2 有何现象?为什么?这样为揭示沉淀转化的实质提供了直观的、动态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用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的原理辩证地分析问题。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实验将问题情境与具体学科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形真”与“意远”。

3.通过图表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在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图表是承载和表示知识的形式之一。通过图表可以进行数据比较、分析动态趋势、揭示变化规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化学问题中蕴涵的规律、原理、知识以图表形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另一种心智渠道来体会和认识化学,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高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例3:在“电离能及其变化规律”的教学中,应用元素第一电离能的曲线图来让学生认识其变化规律。

利用图创设问题:(1)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现什么变化趋势,为什么?(2)同一主族的元素自上而下第一电离能呈现什么变化趋势,为什么?(3)同一周期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哪些主族出现反常,为什么?带着对这些规律的疑惑与不解对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增强对电离能的概念及其变化规律的理解。

4.通过旧知识的拓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知识迁移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当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经验、社会环境或自然情境相结合时,所学的知识才容易发生迁移;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理解、掌握并应用于真实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知识储备和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学生陷入新的困境,以形成新的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在思维的偏差中找反思,逐渐产生顿悟,顺利完成对知识的意义构建。

例4:在“盐溶液的水解”的教学中,提出问题:(1)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分别显什么性,为什么?(2)是不是所有盐溶液都显中性?请同学们用实验来探究氯化钠、碳酸钠、醋酸钠、氯化铵、硫酸铝溶液的酸碱性,归纳总结哪些盐溶液显什么性并分析原因,这样为探究盐类水解原因、实质和结果建立了知识结构,既揭示了矛盾,又顺利展开新知识的学习。

5.通过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知识联系生活的能力

化学来源于生活,化学教材的内容也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从生活情境入手,变“远离现实”为“回归生活”,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知识联系生活的能力。

例5:在“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的教学中,用电脑给学生展示即热饭盒的结构,并介绍其使用方法:“撤去底部的隔板几分钟,饭菜就变热了”。问题:(1)请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说明其中的道理。(2)水、铁粉、镁粉、固体食盐分别起到什么作用?(3)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的类型是什么?这几个问题一下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提高学生从化学视角去理解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的能力。

6.通过信息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当今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面对日新月异的新信息,人们必须学会获取、鉴别、筛选信息,提高分析、综合、加工而转换成新的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及时了解、捕捉、获取当今最新的、有用的信息,站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给出最新的、最有水平的科研成果,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这种能力的培养。

例6:在“复合材料”的教学中,利用信息:“碳化硼材料在高技术工业、核电技术、国防军工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重要的战略物资材料,具有广泛的用途。碳化硼陶瓷可用作轻型防弹衣和防弹装甲材料,采用碳化硼制作的防弹衣,比同型钢质防弹衣要轻50%以上;可用作高温半导体元器件,也可以用作半导体工业中的气体分布盘、聚焦环、微波或红外窗口、DC 插头等;它还是重要的喷嘴材料”。关于碳化硼的创设问题:“碳化硼材料有何性质?”这个问题可增强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加工信息、转化信息的能力。

总之,教师要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在教学中进行一些探索和创造,创设出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情境体验,让化学课堂焕发独特的魅力。

猜你喜欢

化学创设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