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 品德与社会》为依托,全方位促进小学生社会性发展

2015-02-24张秀华

新课程(下) 2015年11期
关键词:社会性品德活动

张秀华

(山东省宁阳县教育局教科研中心)

儿童期是品德形成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小学生的发展现实情况出发,为他们今后的社会性发展奠定基础。所以,应该以品德课程教学为基础,搭建学生校内外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配合,学科间融合,教学与主题活动契合,教师、学生、家人之间珠联璧合的立体教育架构。这种架构,是一种大课程观的体现,是一种崭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社会性发展教育体系。

一、课堂教学:动静有道

站在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高度上,审视《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就会明显地感觉到许多的课堂缺少了生机与活力,按部就班、说教式的教学模式显然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建构开放式、生活化、体验性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如果说让学生品德素质提升是一种思想的感悟、心灵的触动,是一种“静悄悄”的改变,那么这种强调实践体验、活动整合的教学就是一种“动”。灌输导致学生对价值观的排斥和逆反,关注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动性,调动兴趣,激发内在动机,在“动”中求体验,在“静”中求发展,实现学生社会性的自主建构。

续表

品德课程采用的基本学习形式是单元主题学习,针对某一个“德育目标”的教育主题,整合为一个拓展性主题大单元活动,既能满足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又为课堂教学拓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增进了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

二、课程实施:显隐结合

学生的生活圈子有多大,学生社会化的范围就有多宽。为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应视教材内容为显性课程,同时开发丰富多彩的隐性课程,显隐结合,使德育活动与品德课程教学完美结合,形成合力,延伸品德课程教学深度、宽度、广度。

如下表,三年级依据教材特点进行的课程整合(泰山版三年级上册):

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单元主题 课 题 课程整合内容幸福的摇篮1 谢谢您,爸爸妈妈 “美德少年”评选;“我当一天家”活动;“爱心卡”制作与展示活动2 我能照顾自己了3 我来学当家我爱我的学校4 我们的学校 学唱校歌;“我身边的榜样”演讲活动;走访亲爱的老师或校工;我给校长提建议。5 我和我的同学6 他们都是我的老师7 夸夸学校新变化三年级上册

三、教学组织:班组统一

可以这样说,班集体就是学生的“微社会”,正是在班集体中,通过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才形成了个体与集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动态的人际关系系统。研究表明,青少年成才与他们在儿童时期的社会化是否得到良好发展有密切关系。发展不良的儿童,都没有正确的信念,他们感情淡漠、意志薄弱,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有的甚至走入犯罪的歧途。因此,建立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打造平等和谐的班级氛围对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十分重要。

为了创设平等鲜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性的合作与竞争,就要在班级中制造“小团体”,给每个孩子更多的交往、沟通、认同、纠错的空间和渠道。这个小团体就是学习小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人际交往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1]方建移,张英萍.学校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05.

[2]李幼穗.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猜你喜欢

社会性品德活动
“社会性死亡”:青年网络暴力新趋势及治理路径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