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养老“并轨”,有话要说

2015-02-21李昌森

中华魂 2015年5期
关键词:硬伤双轨制待遇

文/李昌森

问题研究

关于养老“并轨”,有话要说

文/李昌森

国务院正式公布的《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终于宣告养老双轨制寿终正寝。这本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可企退人员却怎么也兴奋不起来,诸多疑问需要求解。

其一,差距如何缩小?“双轨制”之所以倍受诟病, 其要害就在于企业退休待遇与机关退休的差距较大。这次并轨改革,只考虑到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待遇不降的问题。为了不降低收入,先加工资再缴养老保险,这种“保高”的并轨,机关事业单位倒是吃了“定心丸”,但没改到点子上,因为废除双轨制的关键是既要“保高”更要“提低”。不解决“提低”的任何改革,都是没有牵住牛鼻子;不缩小差距的任何并轨,会变成“空心汤圆”。

其二,公平如何体现?养老制并轨,人们要的是公平,不是拉平;希望差距缩小,并非平均主义。现有并轨方案在体现公平上至少有三处硬伤。一是制度不统一的硬伤。虽然养老缴存办法已基本统一,但年金制只对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退休并不享有,还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道,“并轨”并不彻底。二是养老待遇不统一的硬伤。退休养老待遇应实行同工龄、同学历、同职称、同级别、同地区基本相同的政策,而目前差距仍较大,仍存在企退职工退休金不如机关一个清洁工的现象。尽管各地对企退职工采取了“十二连调”的补救办法,虽每次10%的幅度,但因基数小,绝对数只有几十元、上百元,最多也不过200元左右。而这次公务员工调,普涨三成,平均千元以上。“十二连调”比不上一次“普调”,所以这轮改革,仍然是场实力悬殊的龟兔赛。三是替代率不统一的硬伤。企退职工养老金替代率超低,只有40%,低于世界劳动组织规定的55%的最低点,更低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90%一100%的替代率。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基数本来就低于机关事业单位,替代率又低,绝对数当然就差多了。

其三,资金从何来?目前我国约有8000万企退职工,要缩小与机关退休的差距,就需大量的真金白银,钱从何来?一提要给老百姓花钱,没有不哭穷的。其实,办法总比困难多,换个思路天地宽。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的问题,至少有四条出路。一是国有资产划一点。国有资产是个积累的过程,现在家大业大,全国已有63万多亿的资产,几乎可以与“世界第一”的美国并驾齐驱,这些资产本来就是历年历代的产业工人、劳动者双手创造积累的,每一份财富都有他们的汗水,他们如今老了退了,理应分享这些成果。二是国企红利分一点。现有大中型“国”字号企业,享受的是国家的政策、全民的资源,也是全民的资产,每年获得的利润理应有全民的份,国有红利不应由企业独享,应由国家和民众分享。三是财政补贴力度大一点。目前社会保障支出只占我国财政的12%,远低于西方国家30%一50%的比例。财政出得少,个人和企业就出得多,如果社保支出翻一番,到了25%左右,每年就会增加几万亿。四是存量管理管好一点。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至2013年年底,由国家人社部负责的基本养老金累计结存已达3.13万亿,其它的理财都不谈,仅存银行一年就有好几百亿的利息。可来自《第一财经日报》的最新调查显示,保险基金每年贬值好几百亿,里外里就留下一个大黑洞。靠一帮“败家子”管理老百姓的养命钱,能不缺口吗?

并轨改革,不但要考虑到“高轨”的利益,更要关照“低轨”的利益;不但要考虑到体制内的利益,也要兼顾体制外的利益;不但要照顾到在职人员的利益,也要兼顾到离退休人员利益。养老名副其实地并轨,才是人们期待的。

猜你喜欢

硬伤双轨制待遇
不讲待遇 不计得失
HAVAL F5 “帝王”般的待遇
浅谈我国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无效婚姻制度
新时期双轨制高考的改革路径
歧视女性,日本国际形象的“硬伤”
优先待遇
电视新闻的三大功能性硬伤
国王的待遇 ———原载“伊朗漫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