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浅谈宜兴均陶“均魂”的创作

2015-02-20潘洪均宜兴214221

江苏陶瓷 2015年3期
关键词:贴花大拇指宜兴

潘洪均(宜兴214221)

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浅谈宜兴均陶“均魂”的创作

潘洪均
(宜兴214221)

宜兴均陶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全手工艺术的代表之一,展现了艺人的文化智慧。宜兴均陶具有较高的兼容性,受书法、国画、版画等的影响较大,它集欣赏性、收藏性、情感性等为一体,并获有“天下无类”的美称。均陶创作是以素坯为纸,大拇指为笔,精湛技艺为指导,随意泼墨,言意传神,形神具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可谓陶艺中的精品,彰显了世人的审美情趣与追求。

宜兴均陶起源于宋代,创作题材主要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亲和力较高,与其他高雅的陶艺品相比,均陶更加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生命力绵长。宜兴均陶造型也多取自生活实物,较为常见的制品有盘子、碗、缸等,表面釉色绚丽多姿,包括红均、白均、铜均等,创作中主要利用大拇指堆贴花、鸟、山水、人物等,活灵活现,极具民族特色。均陶“均魂”(见图1)正是利用大拇指堆贴创作一幅山水画,自然情趣尽显,具有较高的装饰价值。

图1 均魂

1 均陶“均魂”的山水画设计理念

细观“均魂”,犹如一幅山水画,由上往下看,可观巍峨远山傲然伫立,流水迢迢相依流过,水面平静,波光粼粼,远山倒映其上,虚实相映,美不胜收;天上四只白鹭悠然飞过,岸边植物和水中植物相映成趣,岸边有一稚子坐于船上,持杆子垂钓,有白鹭飞过,忍不住抬头观看,感其姿态优美,不由得忘了垂钓之事。釉面颜色丰富、搭配合理,处处充满着安宁、和谐的氛围,使其具有画面美、意境美,传达出人们对自然亲近、喜爱之情。宜兴均陶“均魂”创作重视整体上协调、虚实结合,增加视觉、思想上的延伸感,增加整幅画的意境,让人浮想联翩。

中国传统山水画对宜兴均陶的影响深远,增加了其艺术性。地域山水资源是重要的人文资源,宜兴水资源丰富,具有天然的地域优势,符合“山水文化城”的理念,且宜兴均陶是特指宜兴生产带釉陶器,也不难理解“均陶”以山水画为创作元素的初衷了。山水画是中国艺术不可忽视的符号,具有山水审美的独立发展史。《论语·雍也篇》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智者动,仁者静”。“均魂”中以山、树为静,以流水、白鹭为动,有山有水,动静相依,赋予了山水画人格化的特点。山水画内容丰富,记载某地域风景、宗教、建筑等,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史料。山水画起于魏晋时期,漫长的历史中不断与其它文化发生碰撞并逐渐兼容,正如靳尚谊先生所说的艺术跨界,这种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世人对新颖事物孜孜不倦的追求。

2 均陶“均魂”釉面之美

宜兴均陶的美首先表现在其造型中,结合自己的创作主旨,选择圆、扁、高、低、长、短等合适形状进行艺术创作,展现其独特的艺术美、气质美,让创作元素与外观器型相融合,给予视觉美感。艺人利用陶泥的可塑性将“均魂”设计为椭圆形,亭亭玉立,底端截平,增加其稳定感,线条流畅、一气呵成;均陶表面含有绿均、红均、黄均、蓝均,色彩丰富,其中绿均、蓝均占有较大面积,颜色配置协调、自然艳丽,与自然之色一致。均陶表面釉彩的变化与人视觉中景色的变化相符,视线远处为黄均,似是夕阳余晖映与水中,以至于一汪水换了颜色,在水中看有山倒映其中,加之水深观之为绿;近处身处于岸边浅水区域,澄澈见底,如同蓝宝石一般。可见,宜兴均陶与水相同,均具有较高的兼容性,浓妆淡抹总相宜。

大拇指堆花技法主要利用大拇指的灵活运作和泥料的可塑性,自由挥洒,延伸了想象的艺术空间,使其更加触动人心。观赏者随轮廓线和釉面颜色观赏“均魂”,有身临其境之感,可让人充分感受到自然之美。艺人利用拇指贴花艺术堆出远山、怪石、白鹭、树木、水草等,虽只有外部应用到贴花技术,但无疑增加了整个画面的神韵和立体感,观之更加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作品构造协调,颜色搭配适宜,浓淡相映成趣,构图完整,展现出均陶的原始之美。

宜兴均陶作为传统的手工艺品,只有在保持其素雅、古朴、稚趣特点的基础上,融合现在人们的审美理念,不断更新

装饰内容,回归自然本质,展现其人性化的特点,才能增加其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促使宜兴均陶艺术的蓬勃发展。“均魂”利用拇指堆贴技术和均釉将素净的陶泥坯变得雅致秀丽、层次分明,突破了传统的机械创作,增加其个性化的特点。观赏“均魂”,仿若自身便处于这山水间,化为那稚子或飞鸟,观巍峨高山,赏迢迢绿水,无拘无束地畅游在大自然的怀抱,真切感受其神韵。

收稿日期:2015-05-22

猜你喜欢

贴花大拇指宜兴
“贴花黄”是怎么回事
宜兴釉陶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大拇指的作用
我为自己竖起大拇指
●合同签订时,需要贴花履行印花税的纳税手续吗?
过年啦
延迟贴花技术
为什么人的大拇指只有两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