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夹纻髹漆艺术的实际应用价值研究

2015-02-20陈达四川师范大学服装学院四川成都610100

江苏陶瓷 2015年3期
关键词:漆器实用性

陈达(四川师范大学服装学院,四川成都610100)

夹纻髹漆艺术的实际应用价值研究

陈达
(四川师范大学服装学院,四川成都610100)

摘要本文从夹纻艺术实用性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夹纻工艺在漆艺领域的自身优势,从中体现出夹纻胎骨的最高水平,并通过剖析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反映出夹纻漆品的艺术价值,最终促进漆文化的不断继承与创新。

关键词夹纻;漆器;胎骨;实用性;

作为中国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漆器有其自身蕴含的历史底蕴以及独特的髹饰工艺,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见证。漆器的一大特性就是它胎骨的多样性以及适用性,胎骨是漆器的基础,在传统漆艺人眼中,胎骨的选择以及合理的利用是一件漆器作品成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胎骨类型的不断演变,其材料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因此胎骨的材质对漆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行像

夹纻技艺运用于佛像始于战国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盛行,在唐代得以全面发展。“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播并得到统治者大力宣扬,漆工艺也应用到了佛像制作上,用汉代的夹纻技法来制造佛像,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脱胎漆器。”【1】每逢宗教庆典之时,教中僧人就要“请佛”游街,这样的佛像被称为“行像”。由于夹纻技术自身材质、制作工艺、可塑性以及易于保存等特点,其制成的佛体外形巨大但重量却比正常佛像轻数倍,在当时广泛运用于行像制作中。另外,当时中国的寺院规模越来越大,需要的佛像也越来越多,木、石等材料都不易获得,因而夹纻佛像在当时逐渐形成自身的优势。

夹纻造像是以木制或土质材料制作出佛像的内胎,随之在内胎上以经纬相交的麻布与漆互相叠加、层层相迭,利用麻布的张力与漆的粘合性进行塑型,待二者附和脱干后脱去内胎,随后在麻漆表面予以再加工,最终形成一尊屹立有型的佛体。隋唐时期,夹纻行像全面盛行且东传开来。夹纻造像技艺由鉴真和尚传入日本,在当时被日本人称为“脱活干漆”或“干漆造”。《慈恩法师传》卷七中说:“贞观二十三年期间,玄奘在大慈恩寺造夹纻宝装像二百余躯。”另记中周证圣元年,薛师名怀义造了一尊高九百尺的佛像于功德堂中,即使在当今,这也是一项极为艰难的任务。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瓷器在民间盛行开来,致使当时的夹纻佛像在民间不如隋唐时期盛行,但这个时期的达官贵人对于青铜、瓷器等较为沉重的物品逐渐失去兴趣,使得轻盈灵便的夹纻胎漆成为高层人士彰显魅力的代表物,由广至精,使得我国漆艺术进入革新时代并持续发展。

夹纻所制佛像造型选择范围广,耐久度高,保存时间可达数千年,这些优势在古代佛像造型制作上运用得漓淋尽致,使行像的外形可以不断往纵横双向扩展,代代相传,为我国最为传统的佛教教义保存尊佛贡献了至关重要的力量。工艺技艺的不断传承才有了今日著名的“平遥推光漆器”、“福州脱胎漆器”等新式制漆技艺,从而为漆艺术开辟了先河。

2 冥器

夹纻技法最初多用于生活中的零碎器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器物即陪葬的器皿,俗称为“冥器”。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彩绘黑地漆棺”,以及3号墓出土的“盝顶漆盒”,都是殉葬的典型代表物。由于采用夹纻工艺所制成,其本体轻盈,可在漆面点缀各种纹饰。云气纹样灵动的装饰线,加以神兽、凤鸟衬画,让漆面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完全贴合冥器的庄重感。冥器体现丧者的身份及尊重,其材质及工艺都有严格的要求,夹纻技术所用的天然织物材质以及繁杂精细的工艺手法完美贴合其特质,这也从另一侧面体现了夹纻手法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图1 彩绘龙纹皮胎漆盾

长沙五里碑406号战国墓群中首次发现了“彩绘龙纹皮胎漆盾”(见图1)。“漆盾”,一种是战争中防御面部的脸罩,另

一种是作为舞蹈,即“万舞”(模拟作战的一种舞蹈,在表演此类舞蹈时,漆盾即作为一种舞具使用)的道具,也可能是作为仪仗所用的装饰物件,后被广泛发展成用于遮挡死者面部,表示对死者尊重的一种形式性葬物。西汉墓中出土的“彩绘羽人神兽纹漆盾”,该漆盾色彩光鲜亮丽,做工轻巧细致,从造型、材质、规格等方面推测,都不属于战争用护罩,因而可鉴此罩是民间女子生活习俗中所用的装饰罩,同样可以作为主人死后的葬物。除“漆盾”外,有一种专用于罩住死者头部以示尊贵的器皿,称为“漆面罩”,其后部有一挡板,中部下方开有小口,呈半圆孔状。扬州邢江甘泉姚庄102号西汉墓出土的“金银贴饰鸟兽人物纹漆面罩”,该面罩用朱、褐、黄三色漆绘成云气纹,云气纹中饰有金箔贴饰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极为高贵奢华,周围以金箔贴刻三角纹修饰,在色彩上采用金箔与黑褐漆混合使用,形成强烈的色差,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工艺上也极为精湛,较之商代时期的金属镶嵌,此金银贴边刻画使器物表面更为贴顺、平滑,也为后世漆艺术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夹纻胎是用线物与漆直接构成的胎骨,他比竹木胎更轻薄,而且适于制造形状复杂的器物。”【2】由此可见,无论是日常生活常用的器物,或者陪葬用的器皿,都已大量运用了漆工艺的制作手法。夹纻胎在工艺、造型、材质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优势,轻便自由且外观精细唯美,这些无不反映当时漆艺术的盛行。

3 漆瓦木檐

从唐朝开始,夹纻技艺开始全面盛行。此时房屋的梁柱顶座多以木制结构作为中心支点,将木胎作为内胎,用麻布裱褙于木制结构的外层,以漆粘合,再以夹纻材质的特性进行封固与保存。这一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建筑设计建造中,这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建造的一种重要方式,历朝历代皆是如此。就如记载所述,武则天在洛阳城建造高大的明堂建筑,由于建筑规模浩大,为了减轻地基的承重力,其创造了“刻木为瓦,夹经漆之”的漆瓦,以夹纻胎代替瓦制结构,这样大大降低了房屋的承重量,让建筑经久不衰。

由于历代皇帝对于宫殿的重视,不愿见其宏伟壮丽的建筑在自然环境的侵蚀以及时间的流逝中逐渐毁坏殆尽,自宋代以后,宫廷建筑中几乎所有的梯柱、廊沿、护栏等位置,只要容易受损坏脱落的部位便能看见用麻布进行裱褙加工的痕迹。从宋朝以来宫廷建筑都已运用夹纻的手法及特殊材质作为“本胎”的加固处理方法,以防止建筑在长时间风雨的侵害后不能长存,产生变形、腐烂。在山东曲阜,现今仍完好保存着的“孔府、孔庙、孔林”建筑群,历经两千多年的洗礼,房屋结构外貌仍然完好保存;再如现今福州的三坊七巷中的老式建筑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风雨的侵蚀所暴露出的由麻布裱褙修复原木质的痕迹,这些都充分体现古人将夹纻手法运用于建筑的精髓之所在,是夹纻技艺在建筑上伟大效益的完美见证。这些存留至今的建筑群进一步印证了古人用夹纻技艺进行“胚胎封结”的处理手法,中国的建筑木漆工艺也一直流传至今,在当今的许多高层建筑中都清晰可见。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地理环境、天然景物,必然会深刻地影响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而这种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又必然会影响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风貌。”【3】亦可说,受到气候、位置、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建筑艺术必然植根于它所在的地域特征,夹纻技艺就是顺应了建筑对于各种复杂因素的需求,成为古建筑应用中发现自然的一种演变和进步过后的必然趋势。

4 总结

夹纻漆器的魅力在于它独特的制作手法和文化内涵相结合,体现出一种内敛的、沉稳的、感观式的造型艺术。夹纻漆器发展至今,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艺相联系,用经典的修饰手法体现现代设计思想。在当今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下,我们需保护和传承漆器的核心技艺优势,在漆器品结构、色泽、创新设计上不断突破,以便更好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观念。

参考文献

[1]乔十光.漆艺(美术卷)[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2]李正光.汉代漆器图案集[M].文物出版社.2002.

[3]张伟,沈耀峰译.H.丹纳(法).艺术哲学[M].北京出版社.2009.

收稿日期:2015-05-29

猜你喜欢

漆器实用性
战国漆器的设计研究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漆器的探秘与鉴赏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漆器收藏三问
平遥推光漆器色彩文化的分析
漆器匠人坂本雅彦
如何利用时事政治增强高中政治的实用性
如何辨别新老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