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长期均衡与动态分析

2015-02-15袁龙龙

宿州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协整城市化差距

袁龙龙

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长期均衡与动态分析

袁龙龙

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选择城市化、人均GDP、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影响因素,通过建立协整方程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城乡收入差距与三个影响因素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运用VAR模型考察城市化、人均GDP、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收入差距的动态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从长期看,城市化率的提高和二元经济结构的弱化会改善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状况,而人均GDP则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为正;从动态影响看,对收入差距影响最显著的变量为城市化率,长期趋于1%的正向扰动。因此,提高城市化率、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是改善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

城乡收入差距;协整理论;脉冲响应;方差分解

1 相关研究与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引用徐映梅关于中国基尼系数测算的数据,中国总体基尼系数值由1978年的0.28上升到了2007年的0.45[1],而且2012年12月初西南财经大学公布的数值显示2010年中国家庭的基尼系数为0.61,大大高于0.44的全球平均水平[2]。中国正从80年代初期收入分配较为平等的国家,逐渐成为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较为严重的国家。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经济结构、经济体制等方面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们获得收入的来源增加,分配格局的改变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本文将考察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作长期均衡和动态分析,以揭示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机制。

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定量、定性地分析了各方面影响因素,并取得很多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蔡继明从城乡二元结构视角,用城乡比较生产力来表示二元经济结构,建立了农村和城镇居民收入的计量分析模型,得出城乡比较生产力的差距是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3]。李实等认为,由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城乡间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从而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4]。陆铭等基于1987-2001年间省级面板数据的估计结构,认为城市化有助于降低统计上的城乡收入差距,而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则会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5]。王德文等通过两部门模型分析认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初期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成果没有让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平等分享,之后要素市场的扭曲和城市偏向的发展政策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6]。张立军等从金融发展视角、基于中国和省级1978-2004年相关数据对金融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三大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得出金融发展是通过门槛效应、非均衡效应和降低贫困效应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结论[7]。叶志强等通过对中国1978-2006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认为金融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呈负相关,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8]。应瑞瑶等从经济发展角度、基于1997-2007年重新估算的面板数据对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进行了再检验,发现经济增长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9]。张建辉等基于1978-200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验证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库兹涅茨“倒U”曲线,但曲线偏平缓,他认为中国持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与转型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关[10]。张车伟在分析人力资本对收入差距影响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本、城市化视角,运用抽样调查数据估计了教育回报率随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的变化,发现教育回报率变化中存在“马太效应”,指出只有将人力资本投资向穷人倾斜才能缩小收入差距[11]。高梦滔等基于中国8个省份的微观面板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建立农户收入函数考察了农户收入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的高低对于农户收入差异有着显著影响[12]。

纵观已有文献,国内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大都是考察影响因素的贡献率或者影响程度等,很少去全面分析因素影响路径,缺乏稳定性检验与深入的相关性研究。本文通过运用协整检验、VAR模型及脉冲响应等方法研究各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影响,从而掌握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变化路径,同时根据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提出若干建议,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2 变量选择与指标说明

2.1 城乡收入差距的Theil指数

准确测度城乡收入差距是分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形成原因及其变动特征的前提。本文用泰尔指数作为测度城乡收入差距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1)

其中,i(i=1,2)分别表示农村和城市地区,Yit(i=1,2)分别表示t时期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总收入,Yt表示t时期的总收入,Pit(i=1,2)分别表示t时期农村和城市的总人口,Pt表示t时期全国总人口。

2.2 城乡二元结构因素

城乡二元结构包括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社会结构[14]。对二元经济结构测度的指标主要有城乡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和二元反差指数。本文选择二元对比系数(DCC)作为测度二元经济结构强度的指标,由于比较劳动生产率反映了部门的劳动使用和劳动生产率的状况,所以二元对比系数(DCC)能够比较好地反映社会的二元经济结构强度。二元对比系数随经济结构二元性的增强而减小,随二元性的弱化而增大。该指标值理论上处于0~1之间,当DCC=0时,此时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处于最低状态,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之间的二元性表现最为明显;当DCC=1时,此时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等于非农业部门,两部门之间不存在二元性,即处于一元经济结构的状态。其计算公式为:

(2)

其中,G1t、G2t分别表示t时期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的总产值;Gt为总产出;L1t、L2t分别表示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的就业人数,Lt表示国民经济中的总就业人数。

对于城乡二元结构中的二元社会结构可用城市化率(UR)来测度,但城市化率并不是解决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唯一途径。城市化率与二元社会结构强度呈反比关系。城市化率越高,二元社会结构强度越弱;城市化率越低,二元社会结构强度越强。其计算公式为:

(3)

其中,P2t表示t时期的城镇总人口,Pt表示t时期的总人口。

2.3 影响收入差距的发展因素

库兹涅茨“倒U”假说理论表明,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收入差距会随着经济增长不断拉大;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收入差距将逐步趋于稳定;而当经济增长到后期,收入差距将逐渐减小[15]。根据现有文献,可以看出收入分配差距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本文将选择人均实际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考察其对收入差距的影响过程。

3 实证结果及分析

本文基于人均GDP、二元对比系数(DCC)和城市化率(UR)等三个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影响的变量,通过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与它们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然后运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各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影响。

3.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将泰尔指数(Theil)、二元对比系数(DCC)、人均GDP和城市化率(UR)分别取对数,以消除异方差。取对数之后的变量分别用LTheil、LDCC、LGDP、LUR表示。运用EVIEWS软件对各序列进行ADF检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表明LTheil、LUR、LDCC和LGDP均为单位根过程,而它们的差分序列均为差分平稳过程,因此原序列为I(1)过程。

3.2 变量间的协整检验

由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知各变量均为I(1)单整序列。为避免在回归时出现伪回归,需对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检验。本文采用JJ迹统计量法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1 各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表2 Johansen-Jusdius协整检验结果

变量间的协整检验结果表明,LTheil、LUR、LGDP、LDCC之间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有一个协整关系。表明变量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其协整方程如下:

LTheil=-21.74-4.2316LUR

S.E (1.3693) (0.3765)

+1.5830LGDP-1.8689LDCC

(0.1205) (0.1039)

(4)

从长期来看,1980年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城市化率、人均GDP和二元经济结构之间存在着稳定均衡关系。从方程(4)的结果来看,城市化率(UR)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最大,其弹性系数为-4.2316,城市化率每上升(或下降)1%,城乡收入差距下降(或上升)4.2316%。二元对比系数(DCC)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为-1.8689,说明二元对比系数每增加(或下降)1%,城乡收入差距就下降(或增加)1.8689%。这主要是因为二元对比系数是城乡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值,二元对比系数的上升表明城乡比较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在减小,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转化,城乡收入差距减小。人均GDP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也较大,弹性系数为1.583 0。但其与城乡收入差距呈同方向变动,人均GDP每增加(减少)1%,城乡收入差距增加(或减少)1.5830%。根据库兹涅茨“倒U”假说,这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在初期阶段,收入分配差距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协整方程表明了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而变量间的短期波动规律则由误差修正模型(ECM)来揭示。

3.3 误差修正模型(ECM)

由EVIEWS软件估计的城乡收入差距(LTheil)受人均GDP(LGDP)、城市化率(LUR)和二元经济结构(LDCC)影响短期波动误差修正模型为:

ITheil=0.1389-4.2591ILUR

+0.1734ILGDP-1.0691LDCC

-0.6953ECM(-1)t(1.5139)(-2.4223)

(0.2321)(-4.4172)(-3.8496)

R2=0.4705,S.e.=0.1048,F=8.3307,

DW=1.4096

(5)

所构建的ECM模型能比较好地通过检验,并且误差修正项的系数是负数,满足误差修正机制。由式(5)可以看出协整方程(4)(即ECM(-1))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短期波动产生高度显著的抑制作用(t值为-3.8496)。从短期来看,人均GDP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存在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并不是高度显著的(t值为0.2321)。由于城乡收入差距与人均GDP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短期中城乡收入差距的波动状态会逐渐恢复到长期均衡。

3.4 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动态分析

由于VAR模型中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方法可以考察系统中某个变量的一个标准差范围内的新息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同时可以估计就系统内任一变量预测值均方误差由其他变量随机信息所作贡献的比例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因此,本文基于VAR理论考察各变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影响。在建立VAR模型时,需对变量的滞后阶数进行确定。用LR统计量可以帮助确定VAR模型中应包含的滞后项的数目,经多次试验发现在滞后两阶时AC和SIC信息准则达到最小,故本文建立滞后两阶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因VAR模型的建立无经济含义,本文对VAR模型的估计结果未给出)。图1~4及表3给出了基于VAR(2)模型的脉冲响应图和方差分解表。

由图1~4的脉冲响应曲线可以看出,城乡收入差距对自身的冲击刚开始有较强的正向反应为12%,然后逐渐上升,在第3期反应达到最强为14.3%,之后下降,到第7期降至最低-2.2%,然后上升,但长期保持平稳低位负效应。对于变量城市化率一个标准差的冲击,收入差距的反应从第1期的0下降到第2期的-1%左右,然后上升,长期保持趋于1.5%左右的正效应,结果表明现阶段城市化率的提高并不能使得城乡收入差距减小。城乡收入差距对于人均GDP冲击的反应为从第1期的无影响上升,到第4期达到最大为3.7%,然后逐渐下降,长期趋于1%的正向反应。这表明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不能改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状况,这也符合库兹涅茨的“倒U”假说。而给二元经济结构一个标准差的信息扰动,城乡收入差距在第1期的反应为0,在2~6期表现为负反应,尤其在第3期的负反应为-3%,表现最为强烈,之后又小幅波动,但长期表现为0.35%左右的负向作用,这表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善会促使城乡收入差距减小。

由表3可以看出,二元对比系数的贡献率开始较大,但增长较为缓慢,影响程度始终处于低位;城市化对收入差距预测方差的贡献率由0开始上升,到第12期也仅为1.5%左右,但到后期其影响程度增长较快,高于二元对比系数的贡献率;人均GDP对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贡献率开始较小,然后呈较快增长,到第12期已达到9%以上。结果表明,城市化和人均GDP的变化对收入差距有长期影响,且这种影响在后期表现的越为明显。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 论

(1)从长期来看,城乡收入差距和城市化率、人均GDP、二元经济结构之间存在着稳定均衡关系,其中城市化和二元经济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抑制作用。说明城市化率的提高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弱化有助于改善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而人均GDP对城乡收入差距表现为正向促进作用,根据库兹涅茨的假说,这表明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经济的发展会伴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2)通过脉冲响应图和方差分解分析,城市化给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带来一定的正向冲击效应;人均GDP和二元经济结构则会给城乡收入差距带来一定的负向抑制作用,且对于城乡收入差距预测的方差贡献率较大。

表3 城乡收入差距的方差分解

4.2 建 议

(1)由协整方程结果可以发现城市化的提高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因此,在寻求解决城乡收入扩大的问题时,必须充分意识到城市化的作用。应加快城市化建设,而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例的上升,而应该更多地表现为公共资源的共享,努力破除阻碍城乡之间资源自由流动的壁障,促进城乡一体化。

(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削弱二元经济结构。本文对二元经济结构度量的指标是二元对比系数,即城乡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值。因此,弱化二元经济结构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农村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应提高农村的人力资本水平,大力发展非农经济,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改变现有农业传统的经营模式,走农业集约化、机械化经营之路。

(3)我国经济增长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有正向扩大效应。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在建国初期为了全国经济的发展而采取的战略导致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而这种战略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因此,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要着力消除由于这种战略而产生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1]徐映梅,张学新.中国基尼系数警戒线的一个估计[J].统计研究,2011,28(1):80-83

[2]甘犁.中国家庭收入不平等报告[R].成都: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2013

[3]蔡继明.中国城乡比较生产力与相对收入差别[J].经济研究,1998(1):11-19

[4]李实,岳希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财经,2004,3(4):15-21

[5]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3):50-58

[6]王德文,何宇鹏.城乡差距的本质、多面性与政策含义[J].中国农村观察,2005(3):25-37

[7]张立军,湛泳.金融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三大效应分析及其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23(12):73-81

[8]叶志强,陈习定,张顺明.金融发展能减少城乡收入差距吗:来自中国的证据[J].金融研究,2011(2):42-56

[9]应瑞瑶,马少晔.劳动力流动、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1993-2007年重新估算的面板数据[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63-71

[10]张建辉,靳涛.转型式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中国的经验(1978-2008)[J].学术月刊,2011(7):79-86

[11]张车伟.人力资本回报率变化与收入差距:“马太效应”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6,12(18):120-135

[12]高梦滔,姚洋.农户收入差距的微观基础:物质资本还是人力资本[J].经济研究,2006(12):71-80

[13]郭熙保.从发展经济学观点看待库兹涅茨假说:兼论中国收入不平等扩大的原因[J].管理世界,2002(3):66-73

[14]厉以宁.论城乡二元体制改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6):18-26

[15]Kuznets S.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5(1):1-28

(责任编辑:周博)

2015-08-21

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中国房地产价格的决定因素分析及预测——基于贝叶斯模型平均(BMA)方法的实证研究”(CXJJ2014074)。

袁龙龙(1990-),安徽广德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经济统计。

F047

:A

:1673-2006(2015)12-0025-05

10.3969/j.issn.1673-2006.2015.12.007

猜你喜欢

协整城市化差距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中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