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诗话》对风景名胜与文人品题的发掘

2015-02-15沐向琴

宿州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景物山水诗词

沐向琴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安庆,246011



沐向琴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安庆,246011

1 景发诗人之兴

描写自然山水的文学作品自古有之,《诗经》中有“鸟兽草木比兴之山水”[2]53,《楚辞》以“自然之物表达人的审美”[2]59倾向,到东晋时产生以自然山水为主要审美对象的山水诗,曹操的《观沧海》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曹操在登临游赏中发现山水自然之美,激发了诗人对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吟唱出了中国第一首山水诗。如果曹操没有在北征乌恒胜利的归途中经碣石而登临以观沧海,沧海还只是沧海,不会成就《观沧海》。在这种与大自然近距离接触的审美实践活动中,自然风景之美激发了诗人的审美意识和创作兴趣,促使自然风景成为诗人的审美对象和创作源泉。

梦忆湖州旧,楼台画不如。

舟从城里过,人在水中居。

闭户防惊鹭,开窗便钓鱼。

鱼沉犹有雁,不寄一行书。

谁向月明终夜听,洞庭渔笛隔芦花。

山水大自然蕴含无穷美景和无限奥妙,“有心之器”的诗人处于这样的环境,直接体验自然风景带给人的独特美感,激发了诗人的诗兴,创作出令人赞叹的美妙诗篇。正如刘勰所言“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7],诗人的诗兴是由物启发而自然流露的真挚情感,诉诸笔端成就诗歌之美。既然山水景物在诗料、诗兴方面有助于诗人吟咏,诗人若想作出成功的山水诗作需走出门户、亲近大自然,如杨万里《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其二》诗云:“山思江情不负伊,雨姿晴态总成奇。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8]

2 诗现景之胜概

山水景观作为审美对象和创作本源,激发了诗人的诗性,创作出描写山水景物的诗词,而这些诗词作为文学的一部分,又成为一种审美对象供人阅读和欣赏。

在这种情况下,诗人通过特定艺术形式——诗歌——再现他所感受的自然景物,山水诗作又通过人的传播、阅读和鉴赏,再现了诗人所描绘的自然景观。欣赏诗人对风景名胜的品题之作,亦是游览诗人眼中的山水,达到不游而览的目的。这样,人们欣赏自然风景就没有了空间的束缚。南朝画家宗炳年迈时因体力所限,不得不停下遍游名山大川的脚步,感叹:“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9]2279宗炳通过“皆图之于室”[9]2279将他曾游览过的自然山水景物保存下来,不需要涉足远游也能欣赏美丽的大自然,所以他“卧游山水”是在亲历自然山水的前提下,以空明虚静的审美心态关照山水画,在自然审美中体悟“道”的精神。山水画成为一面映照自然山水的镜子,给热爱自然的晚年宗炳以莫大的慰藉。描写山水景观的诗词作品虽不像山水画直观地呈现自然景物,然而,当人的丰富想象与这些诗词相遇,自然风景更显生机、意趣。

菰蒲际天青无边,只堪莲荡不堪田。

中有一溪元不远,摺作三百六十湾。

政如绿锦地衣上,玉龙盘屈于其间。

前船未转后船隔,前湾望得到不得。

及至前湾到得时,只与后湾才咫尺。

朝来已度数百萦,问知德清犹半程。

老夫乍喜棹夫闷,管有到时君莫问。

对于见过实景的人来说,欣赏诗词作品不光是对自然景物的一种再现,还能与诗人在情感上达到共鸣。同为自然美景激发审美感受,人们常发出对美的相似感叹,诗人不同于常人的是,他们能运用诗歌这种独特的艺术手法将美景重现,以文字形式保留下来,在流传过程中供人阅读、鉴赏。当人们与诗人持着相同的审美体验和感受,即对美好景物的赞叹,读诗时就会对诗人的描摹表示赞赏。读者与诗人的共鸣也是体现诗歌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这种共鸣也同样体现在诗人群体之间。在题咏诗中,常出现多个诗人共同吟咏一物。韦居安曾作一词,名为《摸鱼儿》,赋咏唐人张志和钓游处,因为此处已有诸多文人题咏:

诸多诗人对同一风景名胜进行诗词品题,为人们提供了多个视角和层面,全面深入地赏读一方胜景。

品题风景名胜的诗词作品还突破了时间的限制,为读者呈现风景的千姿百态。自然风景随着季节和时代的变迁呈现多种姿态,每一次游览看到的可能只是其中一种,诗人亦是如此。但是,诗人可以运用他作诗的才能,将鉴赏过的美景用优美的语言记录下来。因此,当品题的人越多,自然风景呈现的面貌就越多。在时间的维度上,这些品题之作使自然风景摆脱了束缚,全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3 景因诗而名重

文人墨客性爱游山玩水,谢灵运“肆意遨游,巡山涉岭”,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孟浩然“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与诸子登岘山》)。他们在大自然中恣意遨游,得到身心的放松和愉悦,谱出吟唱山水风景的动人诗篇。诗因景成,景以诗传,这些诗词作品不仅再现了自然景观,也塑造了风景名胜,使其扬名于天下。中国名亭有四,其中亭以诗名者有白居易“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的“陶然亭”和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的“爱晚亭”;“醉翁亭”以欧阳修为名,一篇《醉翁亭记》脍炙人口,吸引文人显贵如王安石、曾巩、宋濂、王世贞等纷纷前来访古题诗;西湖“湖心亭”风月无边,诗人品题颇多,如明王寅《湖心亭》、清王玮《同人集湖心亭》、清周起渭《西湖夜泛》、清陈璨《湖心平眺》等。亭子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个部分,初时只作停憩游行用,后渐成观赏风景的绝佳场所,诗人的品题使它们不再停留于建筑本身,而成为人人向往的游览胜地。除了亭台楼榭等建筑外,还有山因诗而传者、湖因诗而传者等。诸如此类山水景观,因为历代文人诗词品题,而名重于天下者不知凡几。

苕水如汉水,鳞鳞鸭头青。

吴兴胜襄阳,万瓦浮青冥。

我非羊叔子,愧此岘山亭。

悲伤意则同,岁月如流星。

湛辈何足道,当以德自铭。

岘山能在湖州众多山川中脱颖而出,闻名天下,不能不归功于东坡的赋诗品题,名人效应概莫如是。同样还有黄庭坚赋《晚登快阁》诗,使得“此阁一经品题,名重天下,前后和者无虑数百篇,罕有杰出者”[3]543。

秀美的山水风景和精致的亭台楼榭等景观不完全因诗人的诗词而传之久远,还因为它们本身就是美的,可激发人的审美感受,再经过诗人诗词品题的渲染,使其更具魅力。然而,还有一些地方,它们本身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风景,却因为诗人的品题和影响成为胜概,为人们所追捧。诗话第32则就记述了贾收故居成一方名胜的轶事。贾收,“号耘老,乌程人。有诗名,喜饮酒。其居有水阁,曰浮晖。李公择、苏子瞻与之游,倡酬极多”[11]。耘老,只秀才出身,在当时名气并不大,但因其与苏轼等文人的交游和酬唱较多,使得其故居与事迹为很多诗人吟诗作怀。宋词人沈蔚曾赋词《天仙子》一首,吟咏耘老居所景观:

景物因人成胜概。满目更无尘可碍。等闲帘幕小栏干,衣未解。心先快。明月清风如有待。谁信门前车马隘。别是人间闲世界。坐中无物不清凉,山一带。水一派。流水白云长自在。

南宋文人胡仔,居住在与耘老故居相近的城南时,亦仿效前人,作《咏苕溪水阁》绝句一首:

三间小阁贾耘老,一首佳词沈蔚宗。

无限当时好风月,如今尽属绩溪翁。

因此,当作者韦居安将居所迁至城南时,便去访寻耘老故居,也作了五言八句诗一首以作题咏:

卜居求静处,喜傍碧溪湾。

隔岩高低柳,当轩远近山。

天开图画久,人共水云闲。

闻说贾耘老,旧曾居此间。

此诗还得到乡人们的唱和,说明耘老故居已经成为湖州的一处名胜景观,凡是来到此地的文人大都慕名前来游览一番,甚至留下诗词以作纪念。

4 结 语

风景名胜与文人品题并不是简单的影响和被影响的关系,在它们之间还存在审美主体的诗人和接受主体的读者,诗人通过体验、感受美丽的自然风景,运用诗歌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将美景记录下来,诗歌在流传过程中再现了这些景物。读者对诗歌的阅读和欣赏不仅在想象或回忆中重现了山水景观,还使得这些山水景观通过口口相传被更多的人欣赏。因此,风景名胜为诗人提供了绝佳的审美对象和创作素材,写出叫人称叹的文学作品,诗人诗歌又为风景名胜彰扬声名,也吸引更多的诗人与其唱和。

[1]阮元.四库未收书目提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2]何素莉.诗与自然:中国山水诗的现代阐释[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胡仔.苕溪渔隐丛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366

[5]祝穆.方舆胜览[M].北京:中华书局,2003:85-86

[6]归庄.归庄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191-192

[7]刘勰.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30

[8]傅璇琮,倪其心,孙钦善,等.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6427

[9]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1883

[11]厉鹗.宋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725

(责任编辑:李力)

2015-08-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六朝送别诗研究”(13FZW058)。

沐向琴(1989-),女,安徽巢湖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文论。

I206.2

:A

:1673-2006(2015)12-0073-03

10.3969/j.issn.1673-2006.2015.12.019

猜你喜欢

景物山水诗词
四时景物皆成趣
爱在一湖山水间
写写冬天的景物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山水》
写出景物漂亮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