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地方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现代化”路向与实践——以天水师范学院后勤管理改革为例

2015-02-13王旭林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高校后勤天水师范学院

王旭林

(天水师范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不论是作为高等教育管理实践的部分内容,还是作为一个新兴的科学研究领域,我国的高校后勤管理被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特别是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的高校后勤管理概念初见端倪,引领着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的实践路向。经过三十多年的社会化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并且已经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然而,新的阶段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尤其是地方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出现某些停滞不前的现实情况。以天水师范学院为例,深化改革过程中理论滞后和缺乏创新的问题、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后勤教育功能缺失问题、后勤实体发展路向选择问题、后勤管理人力资源问题、后勤社会化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等等问题,都是目前天水师范学院后勤管理改革遇到的现实问题。因此,地方高校后勤管理需要对前期社会化改革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对策性的研究,提高其理论现代化研究以及操作现代化实践,抓住机遇和有利条件,在转型发展中全面深化现代化改革,巩固和扩大社会化改革成果,更好地发挥转型发展中地方高校后勤管理的实效性,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也是转型发展中我们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中国特色高校后勤管理概念及特征

什么是“中国特色高校后勤管理”?国内学界并没有形成一个确定的或明晰的概念,而是笔者根据我国高校后勤管理近三十年的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发展,所概括凝练出来的具显著特征的一个专有概念。所谓中国特色高校后勤管理概念,可以概括表述为:在政府相关政策与法规制度指导下的,与经济社会体制相一致的,承担高校教育教学以及科研工作的行政管理以及物质供给的总和。这一概念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征:

第一,高校后勤概念及高校后勤管理理论研究的移植性。迄今为止,国内就高校后勤概念的探讨还未达到成熟概括。关于高校后勤的概念,国内是根据军队建设中专门机构——后勤——一个对于部队的发展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有力保障机构,而移植于高等学校建设之中,对其在高校中为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提供一切服务和物质保障活动的统称。[1]由此可见,我国关于“高校后勤”的称谓,主要是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教学科研单位中加以设立并成为一个专门的具有“后勤保障”意义的机构的统称。

“高校后勤管理理论不是一门具有完整概念体系和研究范式的独立学科,而是一个宽泛的与政府职能机构、高等教育系统、学校、教师、学生及其行为有关的多学科的研究领域。”[2]根据笔者对“学术期刊——中国知网”(CNKI)的检索,1980年至2014年主题含有“高校后勤”词项的文献总计9,864条:表现为1981~1993年度保持在10个篇幅之内波动的逐年增长且最高峰值为1990年度的56条,1994~1998年度保持为220到240个篇幅的年均值波动,从1999年的302条到2002年的588条及至如今的年均500以上的篇幅波动;1980年至2014年主题含有“高校后勤”并含有“高校后勤管理”词项的文献总计1,479条:表现为1987~1993年度保持为9到14个篇幅的年均值波动,1994~2006年度保持为50个篇幅的年均值波动,2008及至如今均保持100到124个篇幅的年均值波动;1980年至2014年主题含有“高校后勤”并含有“高校后勤管理改革”词项的文献总计73条:表现为年均1到5个篇幅的波动且最高值为1996年的6条。为了分析这些篇目的主题,笔者拟定了社会化、服务、问题与思考、模式探讨等与高校后勤管理相关的词汇检索,发现追溯到1995年之前,主要集中在对高校后勤改革的意义和探索方向思考的研究上,1995~2006年度则主要集中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探讨上,2006年以来则主要集中在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的重新认识上。因此,国内关于高校后勤管理理论的研究,则呈现出基于移植社会管理学、公共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新公共服务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而形成文献规模呈上升态势以及研究主题分布广泛且相对集中的特征。

第二,高校后勤管理配适经济社会化改革的政府高度关注指引性。无论从不同历史时期还是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来看,我国高校后勤管理较之于国外,尤其是西方高校后勤管理,都具有其自身显著的“政府高度干预”特色。具体来看,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政府高度干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高校后勤机构组建的政府指引性。客观而言,高校后勤管理是随着高校的创建应运而生的,但我国高校后勤概念则是建国以后的事,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高校后勤管理的意识苏醒所形成的一个模糊称谓。我国高校后勤的组建主要是基于邓小平同志“后勤保障”理论而展开设置,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而深化改革。循着这样的组建设置规律,我国高校后勤机构,在实际的运作实施当中,也经历了“总务”和“后勤”这样两个概念性的转换设置。以天水师范学院为例,学校后勤经历了如下两个时段的机构设置概念:一是主要负责学校工程、财产、维修、保障、生活起居等服务的管理工作的“总务处”机构设置。二是综合了原有总务处职能设置的新的具有后勤服务职能和后勤管理职能的“后勤处”机构设置。

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政府指令性。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在一定意义上是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的共同目标。我国政府给予高校后勤管理配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化改革具有紧迫的指令性。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高等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对于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极为重要。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3]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学校的后勤工作,应通过改革逐步实现社会化。”[4]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加速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争取3~5年内,大部分地区实现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5]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加大学校后勤改革力度,逐步剥离学校后勤系统,推动后勤工作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发展教育产业。”[6]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在上海、武汉、西安、北京召开了四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

二、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社会化实践路向

一般意义上,将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中的管理、服务工作以及与其配生的生产、经营工作依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运作,使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由政府来引导、社会来承担,高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种高校后勤管理改革路向被称之为社会化改革实践路向。我国早在1985年就已提出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问题,但大范围推行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实践则是1999年以后的事情。经过近15年的实践,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在取得很大的成效的同时也显现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表明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仍需加快理念建构继续深化改革。

天水师范学院作为地方高校,其后勤管理改革自然在社会化改革的浪潮下前进,但由于其所处地缘及其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思路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在取得很大成效的同时仍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后勤管理社会化进程的推进和发展,使得后勤管理改革发展缓慢。下面将以天水师范学院后勤管理改革为例,以期探寻地方高校后勤管理改革实践路向。

(一)天水师范学院后勤管理改革沿革

天水师范学院后勤管理改革,按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原则,抓住西部大开发、科技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西部地方高校大发展的机遇,学校后勤管理改革坚持“铸造一流的后勤队伍,营造一流的育人环境,追求一流的服务质量”的理念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原则,致力于搞好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天水师范学院后勤管理的发展过程,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9年到1984年:在计划经济的大背景下,后勤处作为学校的一个行政机构,实行计划分配体系,呈现“供给制”的特征,其经费的运作、基础设施的投入和人员工资等等绝大部分都来源于国家事业经费,服从学校整体大局的资金安排。这一时期,学校的后勤管理属于封闭式运作,是典型的学校办社会,“小且全”是其主要特征。

第二阶段从1985年到2000年:尽管1985年到2000年这15年对于历史而言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然而对于我国高校后勤改革发展来说,则是不平凡的15年,是熠熠闪光的15年。相对于天水师范学院而言,1985年到2000年这15年则是学校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的15年,不但完成了新校区的所有搬迁,也顺利地升格为新建本科院校。天水师范学院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亦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推进。这一阶段,学校的后勤管理改革搞简单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在管理之中初步试探运用经济手段,将工资、奖金与效益挂钩;在实施过程中主要以饮食为突破口,逐步带动水、电、暖等管理改革。这一阶段的改革特征鲜明地集中在单项承包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的建立实施之中,在后勤管理工作中初具经济与效益的理念。

第三阶段从2000年至今:这一时间段学校响应国家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号召,从组织、政策等各方面拉开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序幕。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将原有的后勤服务公司与后勤管理处合并,裁撤学校原有的招待所、幼儿园,将原有的后勤服务公司、后勤管理处等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及管理的经营人员等相应资源成建制地从学校行政管理序列中规范分离出来;相应地成立各实体中心,统归后勤处管理。这样逐步建立事企分开、甲乙方权责较为明晰的新型后勤运作模式。

(二)天水师范学院后勤管理部门现状

天水师范学院现行后勤管理部门为后勤处。天水师范学院后勤处成立于2007年11月,是由原后勤服务公司、后勤管理处合并而成。成立后的新后勤处综合了原后勤服务公司的全部职能和原后勤管理处的部分职能。后勤处下属3个部门,即办公室、资产科、卫生科,其他部门还有产业开发公司、物业管理中心、饮食服务中心、动力服务中心、卫生所。后勤处现有正式职工24人,外聘临时工60余人。其中办公室为全处协调和管理部门;资产科主要负责固定资产管理;卫生科主要负责师生、离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传染病预防及宣传、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卫生所主要负责师生员工常见病的诊疗、体检及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等工作;物业管理中心主要负责校园绿化草木养护、校园环境保洁、各教学场馆的保洁、各项物业性质的零星维修、家属区的物业管理和服务等工作;动力服务中心主要承担全校水、电、暖的正常供应和保障工作;饮食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学校师生的饮食供应保障、饮食服务质量、价格监督和管理工作,现运行方式为承包经营、自负盈亏,目前有3个餐厅、18个经营户,学校对饮食中心实行零租赁政策;产业开发公司为自负盈亏的独立经营实体,经理由后勤党支部书记兼任,主要经营印刷、客房、门店出租、清洁制剂等业务;此外,后勤处内设机构服务质量督查室,主要开展各项后勤工作日常监督、检查。

(三)天水师范学院后勤管理问题分析

长期以来,天水师范学院后勤管理改革受到全校师生的关注,这不仅因为大家对于学校发展的关心,而且也是因为其关系到他们教学生活的实际、切身利益。尽管经历了十多年的社会化改革发展,但天水师范学院后勤服务管理仍以一个受批评的角色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因此,有必要从现场的、实证的调查出发来挖掘分析深层物质动因,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首先,天水师范学院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本身路向选择存在严重问题。天水师范学院后勤管理改革着重从“高校后勤部门与高校开始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后勤服务剥离高校行政教育管理”、“建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自身优势产业走独立外向型后勤发展道路”等几个理念角度强制推进,忽视了学校发展现状以及学校所处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从而使得天水师范学院后勤管理改革本身路向选择存在着跟风以及脱离实际的情形。但借鉴对比兄弟院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先进经验,不难看出,尽管在改革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但天水师范学院能因校因地而异,努力使后勤改革基本满足学校整体发展改革的保障需要。

其次,天水师范学院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师生认知度模糊且差异分歧较为严重。目前师生对学校后勤服务管理还不是很满意。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没有经历过以前学校后勤服务管理的感知,没有对比,也就不知道变化,所以纯粹从自身感知的角度出发自然对学校后勤服务管理的投诉不会减少。另一方面是因为学校社会化后勤管理改革首先变动的是利益关系,尤其是学校保留后勤产权但经营权却委托转出,特别是市场经济导向下势必会借助行政手段和外界力量来推动改革,这使得一些长期既得利益者(不乏相当一部分老师在内)自然而然会产生批判抵触情绪,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改革的“公益性”和“人文性”,但这一点恰恰存在于天水师范学院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过程中。

最后,天水师范学院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缺乏一系列配套的制度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天水师范学院后勤管理改革是在政府主导下的想当然和盲目跟风冲动型行为,缺少一系列的配套制度支撑。如对天水师范学院后勤体制改革的政策依据、领导对改革态度是否延续、改革定位、改革层面、改革力度、改革资金的帮扶以及地方社会经济政策的指导等配套性的制度设置方面则处于空白状态,这势必影响改革的成效及进程。

三、地方高校后勤改革“现代化”路向思考

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经历近15个年头的摸索,基本上形成了广泛和深刻的认知,但是作为社会生产服务的一份子,尤其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后勤的管理现代化程度尚待提高,大部分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尚未将现代化科学技术成果与管理水平广泛地应用到后勤管理中来。”[7]因此,以管理思想现代化为前提,以注重人文关怀、明确产权及管理体制、后勤管理人员专业化及管理创新为基础,探寻地方高校后勤管理改革路径,对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高效运转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地方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现代化内涵

在厘清地方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现代化的内涵之前,首先我们应该明晰随着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浪潮的不断深入,原属于高校内部的一个行政管理部门终将打碎,且逐渐形成竞争多变的社会市场服务机制。所以,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现代化包涵着市场化因素。其次,我们应该明晰随着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人文性精神是现代社会的主要要素,自然,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现代化内含着人文关怀性。最后,我们应该明晰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不仅具有服务性的特点,同时还具有协调性和先行性的特点。诚然,上述各条同时内含在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现代化之中。基于此,地方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现代化内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市场化的后勤改革理念。地方高校后勤管理改革,一定要具有正确的理念导向,借鉴和对比国内外不同区域不同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经验,笔者认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改革模式+“部分开放、良性竞争、依法监管”的市场模式+“地域、学校、事情”的差异化模式=“改革是发展的直接动力”,这一改革模式可为经济社会落后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提供现代意义的理论指导。因为高校后勤社会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那么高校后勤改革如何因地因校制宜地走向企业化、多元化、高效化之路,并在社会化的进程中进一步推动高校后勤管理的现代化势在必行。

第二,整合、协调、高效的现代管理理念。“大学现代化管理要求运用先进的、科学的管理理论、方法、技术及手段措施,全面、主动地适应社会各方面的客观需要,有效地协调、组合、利用高校中的信息、人力、财力、物力、空间、时间等诸多要素,不断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7]因此,地方高校后勤管理改革必须注重形势与内容的统一,正确处理好如何高效、协调地把社会市场资源整合,有效地内化为科学而富于自身鲜明个性的管理理念举措,积极有效地运用到后勤管理实践之中,最大限度地关怀和服务在校师生的教学生活。

第三,专业化水平的后勤管理队伍。在生产力诸多要素之中,人力资源是最活跃的要素,尤其是掌握专业技术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生产力。地方高校后勤管理部门社会化改革进程中必须打破陈规,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通过有计划地引进和聘请各类专业人才,逐步实现后勤管理队伍专业化、专门化与现代化,这是实现高效的以及充满人文精神的后勤管理的充要条件。

(二)地方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地方高校后勤体制改革的不彻底。我国地方高校,要么是由原有专科学校升格而得以生存发展,要么是新建的具有民办性质的本科院校。它们在社会化的高校后勤管理改革进程中都存在着高校后勤体制改革不彻底的问题,尤其是后勤去行政化改革不彻底的问题较为严重。最终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后勤管理机构,尤其是后勤实体身份的尴尬,从而影响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现代化的进程。

地方高校后勤管理队伍建设不完善。在具体实践当中绝大多数地方高校后勤管理队伍人员严重匮乏,尤其是具有各类专业技术水平的后勤管理人员更是凤毛麟角,以至于出现外行指导内行,从而造成“想学学不到,想干干不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局面,进一步影响到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现代化的实现。

地方高校后勤管理改革创新缺乏推动力。由于不彻底的体制改革以及无专业的后勤管理服务队伍,加之聘用临时工、复杂的行政隶属关系等客观原因以及不乏一些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被动执行上级指示、缺乏自我管理意识、缺乏自主服务理念等主观因素,从而进一步导致了制约地方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向发展。

(三)地方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现代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地方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现代化发展的路向选择,必须遵循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大方向,因地、因校、因时制宜,坚持走社会市场化道路,以现代管理理念来指导高校后勤管理改革,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发展高校后勤管理,逐步探索充满人文性和竞争性的现代化路向。

首先,地方高校管理改革现代化发展需要一系列强有执行力的配套顶层设计。一是地方政府需要主动做好统筹规划安排,加强对地方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的引导和支持。这些引导和支持表现为交流协调——及时有效地协商解决地方高校后勤管理改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扶持监管——对地方高校后勤经济实体的严格监管以及资金支持,通过各项优惠政策支持。二是地方高校需要实现后勤中心与后勤企业的“校企分开”。三是地方高校为了使后勤改革深入健康发展,必须要做好创新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后勤监控体系、明确后勤管理部门职责、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以及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监督手段的具体的顶层制度设计。

其次,要树立后勤管理实体的现代化市场意识与创新意识。地方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改革是否成功的一个主要标志就是后勤管理实体的现代化市场竞争力的大小。因为在彻底解决、明确产权关系后,为高校后勤管理实体社会化改革解开了束缚,只有树立现代化的市场意识和科学化的后勤管理制度才能保障地方高校后勤管理实体在运作中获取经济效益。

最后,要铸造一支具有现代专业化水平的地方高校后勤管理队伍。具有现代化专业水平的人员队伍建设是地方高校后勤管理改革工作开展及其发展的坚实基础,因此,应当通过各种手段铸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地方高校后勤管理人才队伍,并且要注意物质利益与精神鼓励的结合,锻造地方高校后勤文化软实力,积极培育职工团队凝聚力、认同感、创造力。

总而言之,我国地方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和更高要求的服务需求。地方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为了赢得自身生存和发展先机,必须在当前社会化改革路向中开辟符合现代管理理念的现代化改革路向,只有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不断使自己的动力和方向都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才能体现出地方高校建设的价值贡献。

[1]褚启红.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从组织理论角度进行评述[C]∥闫凤桥.中国教育管理评论:第一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蔡续.高校后勤管理理论研究的状况及问题[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3] 张健,主编.中国教育年鉴(1985-1986)[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 张保庆,主编.中国教育年鉴(199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Z].中国教育年鉴,1999.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中国教育年鉴,2000.

[7]刘慧红.刍议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路径[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4,(1).

猜你喜欢

高校后勤天水师范学院
遵义师范学院作品
通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天水婶与两岸商贸
高校后勤管理内部关系研究
天水地区的『秦与戎』
高校后勤管理问题及其原因初析
洛阳师范学院
寻找最美校园 牡丹江师范学院
重返丝绸之路—从天水到青海湖
《天水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