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百年来东北官话俗语研究回顾与前瞻

2015-02-13胡晓研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官话俗语黑龙江

胡晓研

(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近百年来东北官话俗语研究回顾与前瞻

胡晓研

(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东北官话俗语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该文基于东北官话属于独立官话的观点,启用了“东北官话俗语”这个概念,从“东北官话词语的汇集注释”与“东北官话俗语的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对近百年来东北官话俗语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进行了反思与前瞻。

东北官话;东北官话俗语;词语汇释;东北官话俗语语典

【主持人的话】本栏目由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言理论和教学专业委员会协办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胡晓研,回顾了东北方言俗语研究的重要成果,结合过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如何构建东北官话俗语的理论框架。

■西华师范大学副教授赖惠玲,认为“一量一量”重叠式指宾状语句具有独特的句式语义。该句式的整体意义要求其状语具有与其句式义相匹配的语义特征。

(彭泽润,关彦庆)

引言

东北官话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但作为一个语言学术语,“东北官话”是袁家骅1960年在他的《汉语方言概要》中首次提及的,80年代学界开始把东北官话从北方方言中独立出来。关于东北官话是否应该独立的问题学界历来就有分歧,目前仍是见仁见智。林焘在《北京官话区的划分》(1987)中认为:东北官话不应独立、应属于北京官话区。持相同观点者有王福堂、侯精一、张世方、钱曾怡、于丹等。李荣曾在《官话方言的分区》(1985)中认为:东北方言应归入北京官话区。刘勋宁《再论汉语北方话的分区》(1995)把“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合并为“北方官话”。李荣又在《汉语方言的分区》(1989)中认为:东北官话区应独立成为一区。持相同观点者有贺巍、熊正辉、张振兴、张志敏、赵君秋和《中国语言地图集》等。贺巍最早提出了东北官话内部分片的问题,他在 《东北官话的分区(稿)》(1986)中认为:“东北官话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跟这三省毗连的地区。总面积约八十多万平方公里;人口一亿左右,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有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鄂伦春族、锡伯族、赫哲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东北官话分布的范围共有一百六十九个县市。本文主要依据古影疑两母开口一二等字今声母的不同,把东北官话分为吉沈、哈阜、黑松三个片。”[1]172但学者们对东北官话的分布范围有不同看法:《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认为有172个县市旗;张志敏《东北官话的分区(稿)》(2005)认为有184个方言点;熊正辉、张振兴《汉语方言的分区》(2008)认为有198个市县旗。

本文基于“东北官话”属于独立官话的观点,启用“东北官话俗语”这个术语,并对近百年来东北官话俗语研究的情况进行综述并提出研究的展望。作为一个语言学概念,我们认为,东北官话俗语是在东北官话区存在并使用的俗语。其内涵为:在现代汉语的东北官话区存在并使用的具有地方民俗特点的定型化或趋于定型化的精练的习用短语和语句。其外延包括下列成员:东北官话区存在并使用的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称呼语、禁忌语、詈骂语、四大语、哨语、歌谣、套话、顺口溜等。纵观近百年间关于东北方言研究的300余篇(部)成果,词汇、语法比例较大,语音、俗语比例较小。就俗语而言,东北方言词语汇释辞书成果颇丰,但“词”“语”不分;俗语研究层面的成果薄弱。

一、东北官话词语的汇集注释

清代以来,东北流人、谪官、文人、雅士在他们的见闻录、杂记里记载了许多具有东北方言文化特色的词语,如杨宾的《柳编记略》(五卷本),西清的《黑龙江外记》等。一些教科书和地方志也有所记载,如19世纪朝鲜李朝的 《华音启蒙谚解》《你呢贵姓》,《锦县志》等。这些记载拉开了东北官话词语研究的序幕,极具语言学价值和历史文化学价值。

学界有意识地研究东北官话俗语始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的研究集中在词语的汇集注释方面。如《东北文化月报》(1925-6.8.10)分别刊载了吴景勋的《奉省方言“不慎”二字解》、孟伯蓀的《关外俗语续录》和郭冠英的 《东省俗语见闻录》。《师大月刊》(1935-22和1936-26)刊载了杜书田的《沈阳土话汇集注释》。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关于东北官话俗语的研究成果首先体现在辞书和一些文章对东北方言词语的汇释方面。如:刘禾编的《常用东北方言词浅释》(1959)收常用词1000多条,是最早的东北官话词典。“作为当时方言普查和推广普通话的产物,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国内方言学界对东北方言词语特殊性的注意。”[2]42许皓光、张大鸣编写的《简明东北方言词典》(1988)收词语3500多条,所收词语以辽宁为主。该辞书不仅仅是一种供查检的工具书,而且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东北方言词语的并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方言著作。刘小南、姜文振编著的《黑龙江方言词典》(1991)收黑龙江省方言词语6650条,其中以方言词为主,兼收方言熟语以及极少量的方言所用的语素。王博、王长元编写的《关东方言词汇》(1991)主要收录了6000余条吉林省典型的东北方言词语。李治亭等主编的《关东文化大辞典》(1993)收入上起原始社会、下至当代有关关东文化的词语13000条,分为人文地理、文化史迹、教育科研等10余类。尹世超编纂的《哈尔滨方言词典》(李荣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辞典·分卷》,1997)收录哈尔滨方言点的词语11000多条,是东北官话词典中唯一一部收录一个城市方言词语的辞书。“《词典》的价值不仅在于填补了空白,更在于它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描写性方言词典。”[3]193王树声编著的《东北方言口语词汇例释》(1996)全书50多万字,多数是从二人转剧本和东北三省的文艺杂志上筛选出来的词语。马思周、姜光辉编写的《东北方言词典》(2005)收录词语“以黑龙江、吉林为主,辽宁次之”。收录杂志、故事本、戏曲集、小说以及口头言谈词语共7500条。这部辞书“是东北人运用语言能力创造出的、具有关东乡土气息的方言词语之总汇,是通过凝结着东北风土人情的方言词语以介绍东北地方文化的语言专集。”[4]67尹世超主编的《东北方言概念辞典》(2010)收录东北官话方言词语12000条次,其最大特点是用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的面向跨语言文本内容处理的中文概念辞典 (Chinese Concept Dictionary,简称CCD)的语义框架研究东北官话名词概念和动词概念的语义系统,从语义角度给东北方言词语分类,在学术研究领域具有填补空白的开拓性地位。刘永江编的《黑龙江谚语》(2011)收录了事理谚、修养谚、社交谚、时政谚、生活谚、风土谚、自然谚、农林谚、工商谚、文教谚等若干类黑龙江谚语。郭崇林、尹淑凤编的 《黑龙江歌谣》(2011)收录了500余首黑龙江歌谣。唐聿文著的《东北方言大词典》(2012)收录东北官话区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语近7000条,“可谓是一部展示东北文化历史的立体画卷”[5]18任胜才著的《东北俗语集锦》(2012)收录东北官话区的方言俚语5568条。这部辞书“对东北方言文化的拾遗抢救及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对东北方言产生的历史背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的了解和认知,对东北方言的研究和探讨,都具有不可多得的资料价值。”[6]146柳盛先编著的《东北地方话考究》(内部资料2013)收录的都是人们耳熟能详、优美动听的东北方言土话、俗语。聂志平等以《东北方言词语拾零》系列为题(1999-2004),对《简明东北方言词典》和《东北方言词典》未收词或释义不合理之处作了补充。聂志平等的系列文章《东北方言中的熟语》(1997-1998)和李雪的文章 《东北方言俗语札记》(1998)分条描述了东北方言的熟语(俗语)。

二、东北官话俗语的理论研究

东北官话俗语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就目前见到的成果来看,数量不多,可大致分为以下论著和论文两类。

(一)东北官话俗语的研究论著

曲彦斌的专著《关东方言土语》(2004)论述了方言的韵味与麻烦、短信与电视剧中的东北方言、《金瓶梅》等明清小说中的东北话、东北方言土语的多元文化语源构成、东北话掌故与乡土风情等。聂志平的专著《黑龙江方言词汇研究》(2005)的第六章《黑龙江方言中的熟语》收集、解释了200多条东北方言熟语;第七章《〈哈尔滨方言词典〉指瑕》是对《哈尔滨方言词典》的书评,从词语注音、词位的确立、词语释义和举例四个方面提出了作者的一些商榷意见;第八章《〈金瓶梅词话〉中的黑龙江方言词语》从《金瓶梅词话》中考证出189个黑龙江方言词语,并进而推论出《金瓶梅词话》所使用的语言为以北方通语为基础的明官话。马思周的专著《俗言俗谈》(2011)从近代文献中选出以俗语为主的100条词语,并对它们的产生、使用和发展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二)东北官话俗语的研究论文

王立和的《吉林方言中的四字格俗语》(1994)认为吉林方言中的四字格语言单位虽不能称其为成语,更不是什么方言成语,而是俗语。

姚瑛的《黑龙江俗谚说略》(1997)分类论述了黑龙江方言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俗谚,并认为其中相当一部分尚未见于普通话,或与普通话不完全相同。

张雅娟的《吉林方言数字头惯用语拾零》(2002)收集了145条一至十数字开头的惯用语并进行了释义,认为吉林方言数字头惯用语内涵深刻,转义丰富。

郭崇林的《黑龙江民族民间歌谣述评》认为:黑龙江民间歌谣大致可分为劳动歌、仪式歌、生活歌、儿歌、情歌、历史歌、时政歌、风物歌、抗联歌、长歌十类。这些歌谣在题材和文化内涵上具有丰富的多元性特点,在艺术展现形式上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多以七言、五言的八句、四句形式居多,而三言、四言、六言、八言及长句、多句式的表述形式也并非罕见。这些歌谣采用多种修辞和灵活、精彩的表现手法,强化了质朴、灵动的民间歌谣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7]115-116蔡文婷的《浅谈东北方言四字格的结构及修辞特点》(2006)从结构、修辞以及自身特点的角度对东北方言四字格俗语作了分析讨论。王洪杰的《东北方言之多字俗语说略》(2008)从俗语的语法、修辞、构成材料等方面阐释了东北方言之多字俗语的问题。谭宏姣、王海欧的《东北方言詈语特征浅析》(2009)认为:东北方言詈语具有“动物语素”“外来语素”“儿”音尾的结构形式特征;富于狂欢色彩的口语语体特征;象声性、会意性和表意整体性的独特语用特征。郭崇林的《黑龙江多民族仪式歌谣与民俗文化比较研究》(2011)认为:黑龙江多民族仪式歌谣从内容和形式上可分为诀术歌、节令歌、礼俗歌、祭典歌和信仰歌五种类型。这些多民族仪式歌谣与民族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知识实用性、生活情趣性和民族独特性的鲜明特色。它们在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中具有显要的地位与积极的作用。王海龙的《黑龙江歌谣及其民俗文化内涵论研究》(2011)论述了黑龙江具有代表性的劳动、生活、仪式三类歌谣的民俗文化内涵,认为这三类歌谣几乎囊括了民众日常生活中所有的情感态度和人生各个阶段异彩纷呈的风俗习惯,是广大民众生活的最真实的呈现,它们是了解一个民族或地区民众的性格特征、生活状况以及文化心理必不可少的材料。张蕾的《浅论东北詈骂语的存在和发展》(2012)从东北詈骂文化语言的渊源、东北詈骂语言文化的特征以及东北詈骂语的非詈骂功能角度,论述了东北詈骂语是与东北文化密不可分、紧密相连的。陈薇的《东北方言熟语的修辞特色》(2012)从东北方言熟语韵律的讲究、用词的独特、修辞格的广泛应用方面论述了东北方言熟语的修辞特色。张玉梅、秦兆平的《东北影视传媒詈骂语言文化探源》(2012)归纳总结了东北詈骂语的特征和类别及其背后所蕴涵的非詈骂语功能,认为东北詈骂语是东北语言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交际功能,它能够更有力地表达在特定场合下的特定情绪。姚远的《黑龙江地区谚语的民俗内涵探究》(2012)把黑龙江地区的生产谚分为渔捞、狩猎、畜牧业、农耕、手工业五类,并从衣食住行、岁时节日、社会时政和生活哲理四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黑龙江地区生产和生活谚语的民俗内涵与文化价值,反映了黑龙江地区民众的生活心理状态和民族文化特征,填补了黑龙江民俗学这一方面研究的空白。宫宛宜《东北方言认知称谓语研究》(2013)论述了东北方言认知称谓语的类别和词义来源问题,认为东北方言称谓语作为东北方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可以推进对东北方言的研究,同时有助于了解东北方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色。方惠的《东北方言惯用语使用情况调查研究》(2013)认为:东北方言惯用语使用呈现出显著的性别、代际、城乡和教育程度差异。造成代际和城乡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知晓因素,造成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语言态度。

三、东北官话俗语研究的反思与前瞻

纵观东北官话俗语近百年来的研究,首先,东北官话词语的汇集注释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只有零星的几篇文章,50年代以后也只有一本 《常用东北方言词浅释》。90年代以后,东北官话词语辞书及词语汇释文章等成果相当丰厚。这些成果反映了东北方言词语的概貌、来源、理据、结构特征、文化底蕴、社会历史层次、民俗风物、方言本字等多方面信息,体现了独特的东北地域性特征,突出了东北人的性格特点,见证了东北各民族发展的历程,是东北文化的活标本和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东北方言词语的研究提供了详实可参的资料。但也存有一定的不足,如在释义上存有释义有误、释义不准、释义不全、释义空泛、释义啰嗦、义项遗漏、释义方式的体例不当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绝大部分辞书和文章“词”和“语”不分;更没有对“语”进行下位层次的系统分类研究,至今我们还没见到一部较大规模的全方位反映东北官话俗语全貌的辞书,分类、分片描写的辞书更为少见。其次,东北官话俗语的研究层面虽有一些成果,但只能说是刚刚起步,以往的研究大都停留在感性层面,多为共时静态描写,历时动态分析。东北官话俗语的本体、社会文化底蕴、生成机制、语用层面以及发展等问题的多角度、多侧面、多维向的探讨都存有相当大的空间,整个东北官话俗语的理论体系目前尚属空白。

东北方言是历史上汉民族与多个少数民族和外来民族长期交流融汇的语言文化现象,它以其特有的形态成为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官话俗语是东北方言的核心与精华,是千百年来东北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东北人祖祖辈辈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东北地域语言文化的活化石和全息块。同一般的词汇相比,俗语同文化关系更为密切,其中的文化蕴涵也更加典型、系统和丰富。东北官话俗语通俗易懂且接近于普通话,所以很容易被方言研究者所忽略;有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老俗语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使用频率越来越低,长期下去会逐渐成为“濒危语言”,甚至消失。目前,国际学术界、文化界都颇为关注“濒危语言”问题,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东北方言已经成为我国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

今后研究的总体趋势应该是改变传统的方法,开展大规模的严整有序的田野调查工作,编撰东北官话俗语语典以及分类、分片描写东北官话俗语的辞书。要重视新理论、新方法的运用。要注重语言学、方言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民俗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的交融,加强研究的全面性、理论性、系统性、连续性。多角度、多侧面、多维向地研究、探讨东北官话俗语的本体、社会文化底蕴、生成机制、语用层面以及发展等问题。构建东北官话俗语的理论体系,丰富东北官话理论和我国方言学理论,进而挖掘其蕴涵的远古东北文化和揭示其在中国文化形成中的重大作用。

[1]贺巍.东北官话的分区(稿)[J].方言,1986(3).

[2]范庆华,李无未.走向系统研究东北方言的第一步——评《简明东北方言词典》[J].汉语学习,1989(3).

[3]戴昭铭.评《哈尔滨方言词典》[J].方言,1998(3).

[4]季秀生.评《东北方言词典》[J].辞书研究,1995(4).

[5]吴尧.一部鲜活的东北话语料库——评《东北方言大词典》[J].文教资料,2014(22).

[6]徐信科,徐海菊.集锦方言 承续文脉——品读任胜才《东北俗语集锦》漫谈[J].大庆社会科学,2012(5):146.

[7]郭崇林.黑龙江民族民间歌谣述评[C]//黑龙江炎黄文化研究会编.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章永林)

H102

A

1008—7974(2015)06—0029—04

2015-09-11

胡晓研,吉林长春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10.13877/j.cnki.cn22-1284.2015.11.006

猜你喜欢

官话俗语黑龙江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与人名有关的英语俗语
客家俗语巧诵读
数字俗语
黑龙江弃风博弈
黑龙江 首推医改问询制
黑龙江出版集团
征集官话易祛除官话难
俗话说,官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