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物种减少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2015-02-13

天津科技 2015年6期
关键词:生境自然保护区物种

曲 瑄

磊,刘冠宏,南文 ,王德丞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 300350)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的活的有机体通过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的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其中,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

1 生物多样性

1.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我们目前已经知道的生物大约有 200万种,这些形形色色的物种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 3个组成部分。

1.1.1 遗传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这些遗传信息储存在生物个体的基因之中。因此,遗传多样性也就是生物的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任何一个物种或一个生物个体都保存着大量的遗传基因。

1.1.2 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物种多样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一定区域内的物种丰富程度,可称为区域物种多样性;另一方面是指生态学方面的物种分布均匀程度,可称为生态多样性或群落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衡量一定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

1.1.3 生态多样性

生态系统是各种生物与其周围环境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所有的物种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主要是指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包括生境的多样性、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等多个方面。其中,生境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基础,生物群落的多样化可以反映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

1.2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居世界第八位,北半球第一位。同时,我国又是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原始森林长期受到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人为活动的影响,其面积以每年0.5×104,km2的速度减少;草原由于超载过牧、毁草开荒,退化面积达 87×104,km2。生态系统的大面积破坏和退化,不仅表现在总面积的减少上,更为严重的是其结构和功能的降低或丧失,使生存于其中的许多物种已变成濒危物种或受威胁物种。高等植物中有 4,000~5,000种受到威胁,占总种数的 15%~20%,。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 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我国就占156种,形势十分严峻。

2 生物物种减少的主要原因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直接原因主要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如生境的丧失、退化,掠夺式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其实这些原因并不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口的激增、科技的探索、自然资源的消耗、生物资源利用和保护产生的惠益分配的不均衡,知识及其应用的不充分以及法律和制度的不合理等。总而言之,人类活动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以空前速度丧失的根本原因。

2.1 自然原因

主要包括:①过度繁殖。某个物种的过度繁殖会破坏一个生物圈,如果是易于存活、繁殖性极强的生物,这对其他生物将产生严重影响。②基因变异。早在恐龙时期,基因变异就是一个很鲜明的例子,由如此巨大的物种演变至今,经过了无数次的变异到达我们的时代。③自然因素。物种的形成及灭绝是自然中的一个过程。根据考古证明,一个物种的寿命在 100~1,000万年,由此可见自然原因也是导致生物物种减少的原因。④适者生存。以恐龙为例,恐龙的灭绝至今是个迷,人们认为是火山爆发、陨星碰撞、板块接壤等导致生物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外加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不适合环境的物种就会消失。

2.2 人为原因

20世纪末全球人口约60亿,人口的急剧增长是导致生物减少的主要原因。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高度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淡薄,因而导致生境破坏时有发生。对生物资源过度开发,甚至是掠夺式的开发,这些都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2.2.1 生境的丧失、退化

地球上有七大板块,所处的经纬度不同,气候存在较大差异,这是一个大的生境隔绝的原因。同时,人们将土地开发成农田或道路桥梁,或者围湖造田,这也是小的生境隔绝的原因。每个生物都有流通的原因,当一个地方的生态环境不适应其生存发展,它就会进行迁移。

2.2.2 环境污染

1962年,美国雷切尔·卡逊编著的《寂静的春天》引起了全球对农药危害性的关注;人类出于经济目的,急功近利地向自然界释放有毒物质的行为不胜枚举,如化工产品、汽车尾气、工业废水、有毒金属、原油泄漏、固体垃圾等,甚至海洋中船舶的噪音污染都在影响着动植物的生存。

2.2.3 外来物种入侵

生物圈说的是每种物种都有克制它的天敌,所有的生物都生存在一个自己适应的生物圈内,这种状态一直保持平衡。人们无意间引进其他物种则会破坏生物圈的平衡。如近年来钱塘江水质发生明显变化,鱼类物种明显减少。经调查发现,一种拉丁美洲的生物水葫芦在钱塘江内大肆繁殖阻挡河道,影响了鱼群生存。

2.3 制度原因

我国已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但对于各种生物的保护重视程度不够,虽然有许多法律法规明确提出了物种保护,但是全民的认识程度不足,如《自然保护区条例》由于处罚制度的缺陷致使人们的破坏行为依旧存在。同时,各地缺少物种保护方面的专业人员及设备也是影响各地制度落实的因素。

3 保护对策

3.1 建立完善的自然保护区,进行自然保护区立法

由于我国人口多,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保护与开发存在着较大的矛盾,致使生物多样性遭受着严重的威胁。为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如,以保护亚热带生态系统为主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和热带自然生态系统为主的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等),并颁布了法律法规(如 1994年10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令第16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3.2 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律体系

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也可能会使当地物种大面积减少并死亡,甚至灭绝。原产地国家或地域对于该物种的认识和所治理的办法,可以为被入侵国家或地域提供可借鉴经验。由于生物种群的数量不断减少和生态系统的破坏,生物多样性资源迅速减少。就目前来说,我国尚未制定针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的法律法规。

3.3 以保护为基础合理利用

面对生物种群数量的减少及生态系统的破坏,应本着保护第一、利用第二的原则合理利用我们现有的生物多样性,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开发利用,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合理的利用是对生物多样性的最好保护。

3.4 加强教育,提高保护意识

目前,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尚未被广大公众充分认识,应进一步加大生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只有提高人们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才能有效解决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问题。具体可采取以下方式:①通过媒体、网络进行宣传教育,开展专家讲座、咨询、论坛等;②加强科学知识教育;③加强校内外的思想教育;④宣传普及基本知识;⑤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

3.5 开展国际合作与行动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网络共享世界各地的资源,并实现讨论和交流。因此可以通过网络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开展不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全球保护。■

[1]曲建升,李延梅,王雪梅,等.国际生物多样性研究发展态势与挑战[J].科学观察,2009,4(6):1-8.

[2]马建章,戎可,程鲲.中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研究与实践[J].生物多样性,2012,20(5):551-558.

[3]李菁,骆有庆,石娟.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与保护[J].世界林业研究,2011,24(3):26-31.

猜你喜欢

生境自然保护区物种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枣树适应干旱生境研究进展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电咖再造新物种
宜春区域南方红豆杉生境及其生长量分析
世界上的15个最不可思议的新物种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金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文化生境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宁夏白芨滩不同生境土壤动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