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下的文化传播

2015-02-13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传播媒介微时代媒介

任 洁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一、传统文化与文化现代化的碰撞

(一)传统文化的含义

“文化”一词由来已久,在中国古代典籍《说文解字》中称“文”为“错画也,象交叉”,本意指各色交错的纹理;而《庄子·逍遥游》中对“化”描述为“化而为鸟,其名曰鹏”,本意指改易、生成;在二字的引申义中,才有了现代意义上的雏形。真正对文化下定义的人,可追溯到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他曾经给“文化”下的被广泛接受的定义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泰勒将文化定义为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到的一切能力与习惯。“文化”一词合起来经常被用作以文教化的解释。中国的传统文化源于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独有的带有明显地域标志的复杂总体。

(二)文化现代化的含义

现代化的含义,主要定义于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的变革导致的生产方式变革。与传统相对立,现代则代表新事物的出现代替旧的事物,如机器大生产代替传统手工业。器物方面的现代化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的现代化,也就是说,不能将现代化含义以偏概全。罗荣渠先生指出,现代化是工业化,这确是现代化的主要动力,也是现代化经济层面的中心内容,但仅此是不够的,现代化还将包括从基础到上层建筑、价值理念等的全面变革。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势必要上升到文化现代化的理论新高度。当然,要使文化现代化积极奏效,就要转变观念,从传统观念的枷锁中挣脱出来;要转变思想,从传统思想的桎梏中挣脱出来;转变行动,从传统行动的束缚中挣脱出来。

二、现代文化的面向问题

文化职能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主要指政府领导和管理文化事业建设,核心在于政府通过对文化事业的管理,维护和弘扬一种意识形态。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径;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由此不难得知,政府职能的转变将原来握在手中的权利下放,在市场经济时代背景下与市场实行权利分享的机制。中国政府职能转变正处于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文化面向市场或者说文化市场化在“度”的方面的把握尤为重要。

文化市场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导向,主动抓住机遇改革而不是被动接受改造,在全球一体化的潮流中,有效避免了外来文化的侵蚀。根据管理学原理,就著名跨国公司的高效管理经验,中国现代文化的市场面向也可借鉴其“全球化思考,本地化行动”的经验方法。在传统文化走向现代文化的转变中,依据自身优势特点,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进行恰合时宜的结合。

有着“一城宋韵半城水”之称的古汴梁城,即今河南开封,当地政府利用本地特色优势,打通水系使龙亭湖与包公湖南北相连,修筑长约1600米的贯通水系全线通船,将沿线景点、商业、小吃等一一囊括,河道两侧设置绿化人行走道,沿线设有小型码头、亭台楼阁,沿岸设有特色商业街与人文景观。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乘船的游客由船夫驾船缓缓驶来,游客不仅能体验到宋城水韵的悠闲,并且能够欣赏到沿岸亭台楼阁中的各式表演。大约相隔百米就有表演节目,这里一出三五人的经典豫剧,那里一出个人的古琴演奏,表演者身穿古代服饰,连化的妆都极其细致。这个案例,正是政府投资、市场运作的典型代表,通过文化产业链成功地将传统文化经由现代方式推向终端市场。

当然,这是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因为它的文化传播的媒介依然依赖于现实社会,通过现场表演将文化传输给特定市场人群。那么,在虚拟网络社会中,更应该运用现代传播媒介,使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中得到更好的传播。

三、新兴传播媒介与“微时代”的到来

(一)传播媒介的变迁

麦克卢汉曾说,媒介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重要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由于一种媒介的存在必然对另一种媒介产生威胁,它们是互相排斥的,因此,新媒介的出现总是以强大的冲击力迫使旧媒介重新改革。传统意义上的传播媒介有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四大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传播媒介呈现出阶段性的发展特征。根据媒介出现的时间顺序,可将传播媒介依次分为符号媒介、语言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和网络媒介。网络的普遍应用成就了信息化的社会环境,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摘要部分的数据表明,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13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为83.4%,相比2013年底上升了2.4个百分点,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网民比例略有下降,分别为69.6%和43.7%。(数据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这组数据恰好印证了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转换人们所使用的与之相适应的传播载体的转变。

1.QQ和人人网

腾讯QQ是由马化腾的腾讯公司于1999年2月推出的一款聊天工具,发展十六年至今,已有约7.5亿QQ用户,其中活跃用户就有3亿。人人网是在2009年8月由校内网更名而来的新的社交工具。这两种传播媒介在其形式上都以个人为主,以自我为中心形成特定的小圈子,局限于熟人网络模式。

2.博客和微博

博客(BLOG)是继 E-mail、BBS、ICQ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直到2001年世贸大楼遭袭事件使得博客这一新兴媒介才进入主流社会的视野。截至2013年,中国已有数十家大型博客站点,如新浪博客、搜狐博客等。在台湾,博客被译为部落格,可看出它带有明显的社群与群组的概念。

微博(MicroBlog)以随时分享的特点进入大众视野,被称为“小型博客”。2009年8月新浪就推出以“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为口号的新浪微博,截至2013年上半年,新浪微博的注册用户就达5.36亿。依赖于庞大的QQ用户群,在2012年的第三季度腾讯微博的注册用户就达到5.07亿。微博采取单向关注与双向关注两种形式,不再拘泥于熟人网络,只要申请微博号,随时可以关注到你能够查找到的微博号。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微博以140字符为限制由你发表言论,极大迎合了快速消费时代的特点。

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微博的用户规模达27535万人,网民使用率为43.6%,手机微博的用户规模达18851万人,网民使用率为35.8%。

3.微信和易信

“朋友圈”在近两年已成为网络社会的一种新兴时尚,当原来耳熟能详的名词出现在社交网络中,它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微信(wechat)是由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的一款能够提供即时通信的免费应用程序,它有机结合了信息与通话两者的优势,语音消息应运而生。当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僵持不下的时候,微信的出现着实让中国这两大通讯公司大跌眼镜。截至2013年11月,微信的注册用户就已突破6亿,它的出现寓示着新生媒介的力量表达。

易信是由网易与中国电信联合开发的一种新的即时通讯工具。因为有了运营商的资源支持,易信立足于微信原有的功能之外最大特点在于有了跨网免费短信、免费电话留言功能等新功能。2014年7月,易信对外宣布已有一亿用户群,这从其2013年8月发布以来还不到一年时间。

(二)“微时代”的相关解读

1.“微时代”的定义与特征

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运用,声音与数据信息的同时传送技术使得“微时代”的到来成为可能。浙江大学传播所的林群先生对“微时代”下了这样的定义:微时代是以信息的数字化技术为基础,使用数字通信技术,运用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多种方式,通过新型的、移动便捷的显示终端,进行以实时、互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传播活动的新的传播时代。同时,林群先生认为“微时代”的基本特征有四个,分别是流动的传播、迷你的传播、瞬时性的传播和扁平化的传播。

2.“微时代”的引申

“微时代”的到来,主要以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为载体,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动动指头,就能即时掌握海量信息。网络时代到来的时候,人们认为只要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使得人们走上了信息化高速公路,然而“微时代”的到来,3G技术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以微博、微信等媒介为载体的文化传播直接面向了市场,面向了大众。由“微时代”引申而来的“微传播”“微事件”“微表达”等名词构成了现代文化意义上的“微文化”概念。

3.“微时代”的文化内涵

“微”字本有细小、隐匿的含义,微博正好对应了这两层意义,小型博客本为微博的原意,而以虚拟网络空间为载体的微博则暗含隐匿之意。这么说来,“微传播”“微事件”“微表达”这些名词本身便含有两层意思,可以理解为用微博进行的传播、微博上的事件、微博中的表达这一含义,也可以理解为微小的传播、微小的事件和微小的表达这一层意思。那么,“微文化”又该作何理解呢?若用第一层含义,则可是说是借助微博、微信等媒介所传达的文化,但是,第二层含义就不能照搬了。“微文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微小、细微的文化,而只能是当作一个现代文化传达方式的浓缩词来解释。

(三)“微时代”的媒介力量

传统文化主要借助报纸、杂志、书籍这些纸质载体来传承,而现代文化的载体则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向着电子载体、网络载体的方向发展。要实现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我们必须紧紧跟随时代的脚步来调整文化的面向。现实的问题是手机的阅读远比翻阅书本来得便捷,那么,本需要书籍来传达的那些文化便随着时代的变化转移到了虚拟网络的媒介中来。也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虚拟网络媒介的责任就不仅仅是负责娱乐消遣了,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文化传播的重担。或者是说,当网络媒介以其庞大的用户量聚集着文化受众时,它本身就成为了一种文化,也就是文化的现代化表达方式。

以微博的发布篇幅来说,在140个字符的有限空间里,你可以任意支配自己的使用权力,随时发布、即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使得我们的发言权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微博显然已经成为一种聚众的讨论群体,那么,通过微博来传达的文化走向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那一部分受众群体。名人效应本身就具有独特的魅力,并且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从微博女王姚晨的一次行动中就能得到很好的证明:2010年3月26日9时,姚晨在微博上发布支援抗旱救灾的消息,截至3月29日24时,只要加其微博关注就代替粉丝捐一角钱给灾区,短短三天,她的微博粉丝就猛增了130万人,为兑现承诺,姚晨在微博上晒出13万元的捐款证明。曾一度姚晨的微博粉丝达到7479.6万人,可以说,一个人的思想行为间接影响到七千多万人的思想行为,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影响力。

中国有句俗语说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但放在“微时代”这个社会已然不那么适用了。互联网络犹如一张大网,所有的事都能一网打尽,好事能够“出门”了,坏事传得更远了,2013年上半年的丁锦昊事件足以说明问题。有网友发微博爆料,在埃及卢克索神庙旅游时,在一座浮雕上看到“丁锦昊到此一游”的中国汉字,这条微博一经发出,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短短几日内,转发量就达到10万余次。紧接着国内的主流媒体与视频网站等竞相跟踪报道此事,一时间舆论哗然,而丁锦昊的家人朋友也不堪舆论压力,与外界断绝联系,就连其小区邻居都叫苦不迭,整日处于纷纷嚷嚷的媒体记者的层层围攻之下。其实,这个事件出现以前,在国内外的旅游景点内我们经常可以在石雕、建筑物上面看到“某某到此一游”等字样,对于这样一个屡见不鲜的行为,在有了网络“人肉搜索”的推波助澜下,此类事件发酵膨胀的速度才如此之快。

四、对“微文化”的浅思考

在以微博、微信等微传媒为载体的文化传播中,“微文化”往往是微言大义、博采众长的文化。可以说,传播媒介的文化是实现文化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那么,传播媒介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就不言而喻了。传统文化向文化现代化的转变既要面向市场也要回归市场,作为一股重要的文化传承的推动力量,既要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又要承担起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

中国地质大学的沈昕、翁华强认为,“微时代”是一个个体狂欢的时代,它在释放个体传播能量的同时,向我们呈现的“微文化”也是各种不同类型的亚文化。这一观点倒值得商榷,相反,“微时代”应该是一个集体狂欢的时代,个体的力量表达如果无法引起共鸣,那就不能算作狂欢,只有个体的力量表达引起围观,才可以说是以个体为核心的集体狂欢。当然,这里难免涉及到价值导向的问题,以主流文化为核心的价值导向自然无可厚非,但是,那些背离主流文化的价值导向往往在一定程度上能掀起更大的波澜,这时传播媒介的社会责任感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微文化”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武汉大学杨威教授对“微文化”做出这样的解释:从量的方面而言,“微民”构建着“微文化”,这个群体的规模决定着“微文化”辐射得广度;从质的方面而言,“微文化”与主流文化有融合、平行和背离三种关系。“微文化”既可能创造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公益文化,丰富和融入到主流文化中;又可能营造出一种琐碎、平实、无害的“小众文化”,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还可能制造出一种消极、颓废、有害的反文化,消解和抵触主流文化。作为“微时代”的核心文化,“微文化”多是以个人力量的形式作为表达,寥寥数语的个人观念一旦发布出来,极有可能引来一大群人的集体围观,于是,这个信息就不再是个人的小思想了,而是一个小群体的集体力量表达。一个小的善念一旦汇入江河,它就会以“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波澜壮阔回馈社会。

中华民族绵延东方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华文化更是凭借其独有的东方韵味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源远流长,古文化的魅力在于其久远,在于其意味深长。“微时代”的到来,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得传统文化借助现代技术的跳板跃向更高的层次。当然,作为文化传承的政府部门和文化传播的中介部门,该以怎样的行为方式来引导核心价值理念,也应成为一项专门研讨的课题。作为“微民”,应该意识到一个人的言论并不仅仅是个人意志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或是引导了某一群体的思想行为。“微文化”,至少在当前的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我们可以感性思考,但是必须理性行动。

[1]成晓丽.微时代微传播的特征及影响[J].青年记者,2012(2).

[2]周琪.微时代下社会群体思想行为特点透视[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

[3]栾轶玫.新媒体2009:微时代的价值发现[J].新闻与写作,2009(12).

[4]隋红.简析“微时代”的文化传播特征——从以微博为首的“微媒体”说起[J].大众文艺,2010(1).

[5]陈宇颖.无“微”不至新时代——“微时代微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J].民主,2013(12).

[6]林群.理性面对传播的“微时代”[J].青年记者,2010(2).

[7]孙庚.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8]沈昕,翁华强.“微时代”与“微文化”的传播学视角审视[J].青年记者,2012(26).

[9]杨威.“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研究,2010(4).

[10]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过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猜你喜欢

传播媒介微时代媒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视觉文化视阈下武术传播媒介研究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新媒体广告传播形态及表现拓展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传播媒介对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