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际友善的理论诠释与实践模式探究

2015-02-13刘彩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人际榜样公民

刘彩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人际友善的理论诠释与实践模式探究

刘彩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友善即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其作为一种价值观存在,在东西方文化中备受人们推崇,是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纳入其中,表明了当前社会环境下友善价值观的重要性。友善是仁爱思想的外化,是社会成员之间形成友爱关系的道德纽带,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利于培育公民道德、帮助人们完善人格培养,另一方面则有助于优化社会秩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人际友善;理论基础;实践模式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多发,友善价值观的提出有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四个由浅及深的不同维度都可看到友善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和巨大能量。人际友善是从人与人的关系维度出发,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道德要求,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友善不仅仅集中体现在亲情、爱情、友情之中,更多地体现为陌生人之间的友善,即公民友善。由此可以看出,较之传统社会,人际友善的对象在现代社会中表现得更加宽泛,这要求每位公民应培养具备一种更高层次的道德情怀,“小家”是家,而“大家”亦为家,友善之意不应只局限于亲情、爱情、友情之中,而更应秉承友善,行大义之事,在全社会大环境范围内善意待人,共铸和谐。因此,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人际友善是指公民之间能够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相互宽容、互帮互助、全民平等、友爱共处的和谐社会。

一、人际友善的理论基础

人际友善作为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其深刻的理论基础不论是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还是在西方文化中都可寻根导据。

人际友善是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规范,在我国历史上能找到许多思想家对人际友善的相关阐述。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友善与儒家的仁爱思想一脉相承。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在他看来,人的本质是“仁”,人应具备“爱人”的道德品质,“爱人”是实现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基础。同时孔子认为“泛爱众”除了要“爱”有血缘关系的人之外,还要关照整个社会。儒家另一个代表人物孟子,基于孔子思想进而提出“君子之于万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孟子·尽心上》)孟子主张推己及人,除了对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要有仁爱之心,还应将仁爱由己及人,关照无血缘亲情的陌生人。同一时期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打破了阶级观念,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是一种无差别的大爱。时至近代,维新运动的倡导者康有为,其思想亦主张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相亲相爱的大同社会。

在西方思想文化中,人际友善的思想也占有了重要的地位。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在其伦理学著作中从个体道德视角出发,将友爱分为善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和实用的友爱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是从不同的层面上对友爱的诠释,体现了对人际和谐的追求,并向人们提出了不同的道德境界和道德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未来的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其设想的未来社会是基于人们物质财富充足、精神财富极大提高的基础上,每位社会成员都能够各尽其能、各取所需,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社会成员间相互尊重、人人平等是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战之后,西方兴起关怀伦理学,它是一种德育理论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内尔·诺丁斯认为“关怀与被关怀是人类的基本需要。”诺丁斯将关怀分为自然关怀和伦理性关怀两种基本形式,二者的区别就是是否需要伦理道德的参与,伦理性关怀则是需要个体具备一定的道德情感。这两种关怀的基本形式相互协调、互相补充,形成了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友爱关系。

二、人际友善的现实困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的市场竞争让人们开始追求个人利益,利益成为人与人交往的前提,人与人的交往呈现出功利化、务实性的倾向。同时竞争压力迫使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这就导致人们无暇顾及情感交流,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变得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更加淡漠。

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质”需求的不断提升,对学生体育学科教学的内容有了进一步丰富和优化的需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学校在开展体育学科教学活动时必须摒弃传统的“照本宣科”或“操场放羊”。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学体育学科教学发展的方向主要表现为:学校必须重新审视在小学体育学科教学发展上的态度,在教师层面主要表现为创新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平衡性、将育体与育心进行结合,培养学生长期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与行为技能。为此,在实践上需要从强化体育学科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强化体育学科教学的课内外结合力度、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优化等方面进行创新推动。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淡漠,交往越来越少,导致个体生存的独立封闭,弱化了人们的道德责任感。就像英国社会学家鲍曼所说的:“不是所有的城市生活都是现代生活,但是所有的现代生活都是城市生活。”现代生活是在城市生活中产生的,现代社会是由无数个人构成,无数人里包含有亲人、朋友,但大部分是陌生人,在现代城市里,陌生人这个身份给予个体充分的个人空间,个体在封闭的自我空间里可以避开道德规范的约束,逃避道德监控,极大弱化了个体的道德自律。

与此同时,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西方腐朽的不良的价值观念侵蚀了中国人的思想,严重冲击了人们的价值观,滋生了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导致了人的异化、物化,人成了单向度的人,一切向钱看,盲目地追求个人利益,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人与人之间维持关系持久性、稳定性的情感因素遭到破坏,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甚至违法犯罪的行为日益频繁,甚至一些人对这些失范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人们对道德失范行为的道德义愤缺失,人与人之间也缺乏应有的信任,见义不为、见死不救现象成为常态,使得道德冷漠现象愈演愈烈。例如,小悦悦事件的悲剧、南京彭宇案引发的深思,无一不在警醒人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弱势的一方,都有可能成为需要帮助的一方,推己及人,当我们面对这类事件时,尽己所能,在确保自己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时候,向需要帮助的人们伸出援助之手。

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民族能否永续发展,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一个社会能否稳定运行。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准则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无从谈起。当代中国,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越来越陌生,再也不像传统社会以血缘关系为主的熟人道德关系社会,而更多的是以生人道德关系为主,在这样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友善的人际关系。

三、人际友善实践模式的理性建构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要通过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进行接触,人的群体性特征决定了个体独存的不可能性,而且只有在社会交往中产生关系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自我才能得到确认。而且每个社会成员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会有共同利益,也会有自己的利益要实现,只有通过社会生活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实现自己的利益。当然,因为每个人的利益需求不一样,又因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导致在满足个人利益需要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矛盾和冲突。如果人与人的交往没有友善作为润滑剂,矛盾和冲突很难化解,交往和合作就变得困难,个人的权利和利益也难以顺利实现,和谐社会难以实现。因此,在全社会中大力弘扬友善价值观,践行人际友善的道德准则,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增强公民的社会认同感

社会认同是公民对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社会环境的一种归属感、主人翁意识。社会认同感极大地影响着公民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我们每个社会成员都需要社会认同,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单个个体,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扮演着社会角色,有社会角色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满足社会对这一身份的期待的同时也获得自己生存的现实感和价值。

社会认同有助于凝聚人心,使全体社会公民心朝一处想、力朝一处使。社会认同感是人际友善的社会心理保障,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认同感是形成友善的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公民只有在获得社会认同感的基础上,才能感受到作为主人翁生活在这个社会的归属感,才会认同自己身处的这个集体,才能担负起其社会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帮助其他社会成员。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普及日益重要,它是增强公民社会认同感的有效途径,以公民最容易理解的、最能接受的、最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促使大众主动学习,在潜移默化的传播过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们的骨髓里,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同时还要健全社会的各项制度,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让他们有足够的归属感和生活保障,满足公民的物质生活需要,为逐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创造足够的物质条件。

(二)发挥我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资源

友善思想存在于中华传统文化中,传统文化中教导我们要明善理、行善事、做善人。《弟子规》中提到“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朱子家训》说“善欲人见,不是真善”,《增广贤文》提到“为善急人知,善处即是恶念”,这些无一不在告诉我们要明白与人为善的道理,搞清楚为什么要与人为善,并教化全社会,大家一起努力,共建一个有道德的社会。在践行友善价值观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蕴藏的丰富的友善思想,并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添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对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尤其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优秀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应科学地继承,并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实现其富有创造性的、极具创新性的发展。

(三)重视友善榜样的道德引领作用

榜样的现实意义在于用平凡人的实际行动来诠释理念与价值观,给人以真实感。宣扬身边的榜样事迹,推广百姓中的榜样人物,确立友善榜样典型,对于培育人际友善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生活中不缺乏榜样,生活中处处都有鲜活的案例,他们来源于百姓生活,将友善一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诠释,他们的事迹更为真切朴实。在全社会道德教育过程中,重视榜样的力量,教育方式应贴近群众的生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着力发掘和宣传群众身边的善举义行,对于友善榜样的选择应该注重生活化、典型性、多层次,发挥友善榜样的道德引领作用。另外,还要拓展榜样宣传的途径,建立榜样学习的长效机制,增强学习友善榜样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全民参与的以学习友善榜样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倡导集体主义精神,着力引导全体社会成员关注、关心、关爱弱势群体,营造和睦互助的友善风气。与此同时,借助道德与法律的手段,形成奖惩机制,运用法律手段保障践行友善品质之人的合法利益不受损害,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给予行善之人适当的支持和鼓励。对于严重违反友善价值观的行为运用法律手段进行惩处,对于情节较轻不构成违法犯罪的行为运用道德规范予以批评教育,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崇尚友善的良好社会风气,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楠,王磊.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价值观的传统价值和现代意涵[J].学术论坛,2015(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294.

[3]Nel Noddings.Caring: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2.

[4](英)齐格蒙·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M].郁建兴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304.

D64

A

1673-0046(2015)10-0110-03

猜你喜欢

人际榜样公民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微信聊天自我表扬的人际和谐管理研究
搞好人际『弱』关系
十二公民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榜样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