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英语教师应对中高职英语课程衔接对策研究

2015-02-13陈李艾伦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生源英语课程课程标准

陈李艾伦,胡 娴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高职英语教师应对中高职英语课程衔接对策研究

陈李艾伦,胡 娴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提出,高职教育模式和生源都正发生着巨大的转变。大学英语课程在中高职衔接背景下,存在课程标准不统一、学生生源复杂、教学手段缺乏突破等诸多问题。本文从高职英语教师的角度提出统一课程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内容、实施分层教学、课程评价体系多元化等解决途径,为英语课程的中高职顺利衔接提供参考。

中高职衔接;英语课程;英语教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在未来10年内“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也意味着高职教育模式和生源都正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中职学生可以通过“知识+技能”的高职单招考试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单招考试中的面试环节打破了传统高考“一卷定终身”的选拔模式,使那些文化成绩一般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受到高等教育,发挥自身专长,体现了国家“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办学理念,为培养高级职业技能型人才打通了深造的通道。

从2007年教育部批准全国8所示范性高职院校首批试点单独招生,到2008年扩大至20所,再到2009年的33所,目前已经有上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加入到试点单招的队伍中。以湖北省为例,单招试点高职院校达到27所,拟招生总人数为10140。

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课程衔接。英语作为一门全球通用语言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然而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基础课,在重职业技能培养的高职院校中面临课时削减、学生消极对待等亟待改革的现状,而英语教师则是这场改革的实施者。因此,从英语教师的角度来探讨中高职英语课程的有效衔接,让其不再成为一种流于形式的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高职衔接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标准不统一

课程标准在中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挥棒。统一课程标准是中高职英语课程顺利衔接的前提条件。然而,由于目前高职院校中普高生源占多数,中职生源的学生数目较少。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高职院校也是优先考虑占绝对优势的普高生源,并依此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制定课程标准。这使得原本英语基础就较薄弱的中职生源跟不上教学进度,其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即使部分高职院校将普高生源和中职生源单独成班,在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上也只是做了一些个别调整,缺乏针对性。此外,目前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均是各自独立编写公共英语课程标准,相互之间几乎没有沟通,或者仅仅是一些片面的、个别的沟通,使中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标准雷同、教学内容重复,没有形成梯次型的良好衔接模式。

2.学生生源复杂,学习动机不明

目前高职单招的生源中不仅有来自普通高中的,还有许多是来自中职的毕业生。两类学生在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性进一步增加了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的复杂性。其中,中职学生大多初中成绩较差,尤其英语成绩最差。蒋乃平调研结果显示,38.63%的学生甚至没有达到小学毕业应有的水平。这与他们在中职阶段对自己的学习动机没有很清晰的定位有很大关系。很多学生都是抱着学习一门技术出去好找份工作的思想,不少学生认为学了英语也没有多大用处,缺乏学习英语的使命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另外,在高职单招考试中,文化考试占总成绩的30%,而在总分210分的文化分中英语只占到30分。这使得原本就不重视英语学习的学生更加放任自流,自我学习意识的不明确对英语学习的长期性形成了挑战。这令原本高职院校中学生英语整体水平较弱的局面更加雪上加霜。教师常常感叹在课堂上使尽浑身解数,教学效果也依然不明显。

3.教学手段缺乏突破

纵观目前的中高职院校,75%以上的英语教师仍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讲授知识点和语法点为主,以提升英语三级或四级考试通过率为目标,缺乏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日益兴起的翻转课堂模式或微课教学,对教师自身的信息化水平要求较高,同时还需要自身学校在硬件软件上的配套支持,因此都还停留于理论阶段。而学生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过程中只是被动地听,被老师牵着走,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二、中高职英语课程衔接对策

1.统一课程标准,调整教学内容

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是中高职英语课程衔接的关键。2009年1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新《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和《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其中《大纲》明确了中职阶段主要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初步形成职场英语的应用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基本要求》则明确提出,高职英语要与本科英语加以区别,高职英语课程定位在“业务用途英语”(EPP,English for Profession Purpose)的范畴,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这两者有许多相通的地方,为我们制定中高职衔接教育的英语课程体系的课程标准提供了理论依据。

课程标准是高职英语教师实施大学英语教学的方向标。其制定需要省级甚至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组织。中高职学校应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下共同商讨制定中高职衔接的公共英语课程标准,制订教学计划。由于每个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和培养重点,因此即使面对统一的课程标准,校方和教师也应该根据当下的实际市场需求和专业知识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例如对于酒店、旅游、涉外商务等专业的学生,应注重其听说能力的培养。而对于计算机、文秘、机械制造等专业的学生,则应注重其阅读、写作等笔头能力的培养。

2.丰富教学方法,实施分层教学

针对高职生源复杂的问题,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这里涉及到两类分层:第一个分层是把高职单招生源和统考生源分开,第二个分层是把中职生源与高中生源区分开。第一个分层很多高职院校都实施了,根据入学考试性质很容易进行编班。然而对于第二个分层,校方往往忽略了,将两者编入一个班。事实上,中职院校是以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为目的,造成学生“重技术轻文化”的普遍现象,学生英语水平要远远低于高中生源的学生。将二者分层教学更有利于英语教师因材施教,避免教学内容重复、脱节。

此外,教师应努力将中职生和高中生这两个层次的英语课堂合理有效地职场化。设置具体的生活和职场情景,以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工作过程为真实语境的教学模式。通过采用任务驱动法、情景法、项目法等注重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职业生活或行业环境下的英语实用能力,努力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基本人文素养+专业技能+包括英语能力在内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尤其对于中职生源的学生,老师要正确引导学生采取有效的学习策略获取语言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语音室等信息化手段,通过播放英文歌曲或电影片段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

3.课程评价体系多元化

课程评价体系是中高职课程顺利衔接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而目前高职院校大多采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即以期末卷面成绩为主,结合平时成绩为最终总成绩的评价方式。然而,这种“一刀切”的评价方式对于生源复杂的单招生来说既忽略了他们的个别差异性,也打击了其学习自信心。针对当前中高职英语课程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可采取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方式。来自中职生源的单招生进校后专业技能方面明显要优于普高生源的学生;相反,普高生源的学生在文化学习能力上优于中职生源的学生。因此,英语教师在评价内容上应结合学生的学习优势、兴趣、态度等差异性做出全方位的评价。参评人员也应由师评向自评、生生互评转变,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公平性。

4.增加英语教师的行业知识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更多学生打开了通往高等学府的大门,也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言型”的英语教师已经不能再满足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了。目前不少高校都尝试采用基础英语和行业英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高职英语教学要求英语教师既要具备教授高职公共英语(基础理论课)的知识和能力,也要具备英语专业(专业理论课)和职业英语(职业实践课)的知识和能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对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高职院校要高于本科院校。若高职英语教师还是走照本宣科的老路,不加强自身的专业发展,势必会成为高职教学改革浪潮的牺牲品。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加基础英语教师的行业知识。高职英语教师不再是简单重复中职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而是应该走下讲台,到相关行业的公司、企业或者生产线上丰富自身的应用性知识和拓宽教学素材。学校也应该通过让老师顶岗实习、邀请相关从业人员展开针对性培训等方法鼓励和支持基础教师的专业发展。完善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是中高职英语课程顺利衔接的重要保障。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5-16.

[2]魏敏.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探讨[J].职教通讯,2003(8):21-2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

[5]张健.对中高职课程有机衔接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2):16-18.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G718.5

A

1673-0046(2015)10-0079-02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校级项目“基于单招生的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编号:q2014013)

猜你喜欢

生源英语课程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陕北红色学校与国民党在西安的生源争夺战
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