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处置研究

2015-02-13刘洪涛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预警危机

刘洪涛,姜 宁

(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校园安全关系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更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社会的稳定发展以及万千家庭的生活幸福。近些年来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多发,暴露了高校在危机事件处置方面存在的不足。因此,新时期结合我国社会发展以及大学生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多的客观事实,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处置的科学化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特征

高校学生危机事件指的是基于学生群体发生,并在校园内外突发、偶发的紧急和意外事件。危机事件不仅对于高校师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诱发校园不稳定因素的产生,甚至能够造成师生的伤亡。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特征主要包括四方面:第一,具有一定的危害性、突发性与不确定性。学生危机事件通常属于小概率的偶发事件,主要由多个节点组合而成,是细节排列、堆积而形成的必然性结果,也是一个触发性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生危机事件通常具有一定的先兆表现,然而事件产生的地点、时间以及后果具有不可预见性和不确定性。其主要危害是当事者身心健康受损以及综合环境下的整体性危害。第二,具有敏感性、聚集性与关联性。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转折阶段,身心尚未完全发展成熟,价值观的模糊与思考问题的偏颇,再加之由于涉世未深,因此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产生冲动情绪。同时,危机事件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十分快速,会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甚至产生内心的共鸣,从而导致群体性的效仿事件。特别是在当今信息时代中,校园危机事件并不仅仅在校园内产生影响,更会通过网络的传播而引发全社会的关注,造成辐射更大范围的负能量。第三,具有潜在性和非程式化特征。高校学生危机事件通常没有完全相同的经验可以运用,无章可循甚至无迹可寻,其隐藏在高校运行机器的内部,贯穿在高校管理、教学、人员以及其他事务之中,因此具有潜在的危机。第四,危机事件的处理通常伴随利益纠纷。在危机事件处理的过程中,学生是事件的中心,在学校、学生以及家长等多方责任划分的过程中,必定会产生一定的分歧,这些分歧通常体现在经济补偿方面,更易造成危机事件的进一步恶化,使矛盾加剧。相关特征表明,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处理十分棘手,必须要建立有效的预警和处理机制,才能有效降低危机事件的消极后果。

二、我国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处置的现状分析

由于学生危机事件频发,我国许多高校关于学生危机事件制定了一系列的处置措施,然而由于研究的滞后以及处置体系不科学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处理学生危机事件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危机事件处置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对学生的危机教育严重不足

多年来,我国多数高校始终存在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灌输而忽视学生群体危机教育管理。高校一直未能将危机教育作为一项单独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管理者对于新时期大学生的身心特征了解不够深入,对于社会领域发展动态对大学生的影响把握不足,不能够及时调整危机教育的方向,无法结合时事设计危机事件教育专题,使得多数学生对于危机事件处理的相应知识掌握不足,对于其危害性后果认识不够,是埋藏了高校学生危机事件频发而未能高效处置的导火索。

(二)危机事件管理体系不健全

第一,组织管理机构功能残缺。多数高校只重视事中阶段的处理,而忽略预警体系的建立,使得诸多危机事件的防控措施与制度空有其文,使危机事件的隐患因素长期潜伏。第二,学生危机事件处理的信息渠道不畅。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学习、生活信息反馈不流畅,管理者对于信息的分析和总结能力不足,这体现出高校管理体系中学生反映诉求的信息系统的不健全,学校主动监测信息的模式尚未形成,未能体现出信息系统本身对于危机事件处理对策制定的参考价值。第三,危机事件管理人员结构不科学,学生管理人员队伍是危机事件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人员配置的不科学以及管理者能力和专业的局限,使得危机事件的处理效果不佳,无法真正有效地解决问题。

(三)沟通不足诱发矛盾升级

危机事件的突发使得许多高校的管理者措手不及,更有管理者认为“家丑不可外扬”,为了尽快地“息事宁人”,保持学校的名誉,最大程度地缩小危机事件的影响范围,一些管理者不能够客观、真实、准确地面对危机事件的后果,严重缺乏与矛盾主体及时、有效的沟通,使危机处理的程序被一再删减,校方的干预以强制性结果作为终止,使得矛盾进一步升级,矛盾主体产生更加激烈的情绪与行为。此外,由于对于信息公布的不透明,危机事件极易在更大范围内被误读、误传,从而造成学生的误信,沟通机制的漏洞和沟通理念的落后是诱发危机事件矛盾升级的重要因素。

(四)高校学生危机事件事后心理干预不力

通过相应措施的处理,高校学生危机事件会得到解决或暂时性缓解,此时为了使危机事件的消极效应得到彻底的根除,高校需要对于矛盾主体实施事后心理干预,确保学生的身心不受危机事件的过分损害。但事实上高校的学生正处于从青涩向成熟转变的过渡时期,并不完全具备这种心理自愈能力,危机事件造成的心理伤害可能会伴随学生的终生。高校在学生危机事件事后心理干预方面的不力是当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三、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处置的路径选择

根据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特征与现状,在处理学生危机事件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学生的危机教育,积极建立行之有效的预警机制,并用合理的沟通机制与事后干预措施来确保危机事件处置的良好效果。

(一)重视对学生的危机教育

高校管理者要转变观念,摒弃重智育而轻德育的错误思想,加强对大学生的危机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危机意识。首先要针对大学生开展危机理论教育,使大学生了解危机事件的含义、特征、类型、成因、危害以及处置方法等基本知识。其次要加强危机实践教育。引入情境教育模式,精心设计危机事件的校园演习,同时要对媒体曝光的典型校园危机事件进行专题讨论

(二)建立科学的危机预警管理体系

第一,要快速成立结构科学的学生危机事件管理部门,管理队伍主要包括学校党委、宣传部门、信息中心、学生管理以及保卫部门的相应负责人,主要负责学生心理与行为动态信息的收集,社会因素对于学生影响的把握,评估、判断危机事件的危险性,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事前干预等。第二,发挥学生团体的管理作用。建立以大学生自治为核心的学生预警网格,该预警网格要覆盖教室、宿舍等校园场所,成立学生危机事件预警学生小组,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学生社团以及大学生志愿组织的作用,形成多点状的危机事件预警脉络,建立全面的学生信息库,以网络为平台拓宽学生利益诉求的表达渠道,发挥学生组织的预警作用,从而进一步完善危机预警管理体系。

(三)实现良好的沟通与对话

沟通是化解矛盾的重要手段,通过有效的沟通与对话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校园危机事件产生的风险。首先,高校危机事件的沟通渠道要做到灵活与多元化,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干部之间要形成密切的沟通。要在校园网络中开辟心理咨询专栏。学校可通过官方微博、微信以及QQ群等新媒体平台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真诚的沟通对话,从而时时把握学生的动态,使学生的诉求能够拥有表达的渠道。及时发现,及时引导,从而有效抑制危机情况的产生与恶化。其次,高校管理者必须要与大众传媒保持良好的沟通,引导社会舆论的良性发展,从而避免学生危机事件引发不良的社会影响。

(四)加强事后学生心理干预

在危机事件妥善解决之后,高校要重视事后学生的心理恢复,加强心理疏导与正面宣传,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学生消除危机事件的心理阴影。不仅要对危机事件的主体进行心理干预,还必须要在全校范围内对全体学生进行大规模的心理疏导。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提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因此,高校要积极鼓励学生战胜自我,实现内在自省,为高校上下全体师生传递“正能量”,可以邀请榜样先进人物到校与学生亲密交流,还可以聘请心理学专家开设公共大型心理讲座,向学生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真正的人文关怀来减轻危机事件对于学生内心的冲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的信心。

总之,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存在严重的消极影响,必须要深入透视当前学生危机事件中存在的问题,从加强对于学生的危机教育、建立科学的预警体系、重视沟通与对话以及事后及时的心理干预等方面,加强学生危机事件处置科学体系的建设,从而使学生拥有自保、自律的能力,有效提高高校处置学生危机事件的水平。

[1]李一鸣.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转型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30-32.

[2]李一鸣,常亮,郝祁霞.高校德育实践缺位的原因分析[J].高教论坛,2013(8):17-18.

[3]李一鸣,姜宁,刘帅.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音乐发展概述[J].艺术科技,2014(7):8-9.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预警危机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园林有害生物预警与可持续控制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危机”中的自信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
预警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