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学生主体因素分析高校师生矛盾

2015-02-13康民军赵云宁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矛盾冲突师生关系

康民军,赵云宁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师生矛盾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思想、语言、行为等相互对立的不和谐现象,包括显性矛盾和隐性矛盾。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传统的“教与学,传与授”高校师生关系已经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由师生矛盾引发的冲突事件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为深入探讨师生矛盾存在的原因,有效化解师生矛盾,课题组针对津、冀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专项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750份,回收有效问卷1698份,使用SPSS软件进行了数据统计与分析,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

一、师生矛盾的表现

综观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师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已是一种常态现象。师生是两个异质结构的群体,他们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数据显示,有586名大学生坦然承认自己与教师存在师生矛盾,占被调查大学生的83.9%。根据师生间矛盾具体表现形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师生矛盾大致分为显性矛盾和隐性矛盾两大类来进行研究。

(一)隐性矛盾的表现

高校师生间的隐性矛盾表现为师生间在思想意识观念上存在分歧,从而形成心理上、情绪上、态度上的默默对抗。隐性矛盾具有不易察觉性,往往被忽视或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进而丧失了对冲突早期干预的大好时机,更应该引起注意。

1.逃课。当前,大学生逃课现象尤其普遍,甚至出现了“没有逃课的大学是不完整的大学”的跟风说法。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只有32.9%的被调查者称自己从来不逃课。

2.逆反教师课堂组织。这是一种“隐性逃课”的表现。虽然大学生本人在教室内,但是心思并不在听讲上。例如,对教师的提问不应答、不遵守课堂纪律、看课外书、玩手机等。

3.抵触教师教学内容,即对老师的教导思想、观点持反对态度。这既是引发师生矛盾的一个原因,又是师生矛盾的表现,主要由大学生对所设专业课程或教育方式的不满造成。

4.对教师疏离。数据显示,只有7.9%的被调查大学生与教师经常交流,而与教师偶尔有交流的大学生占77.8%。正是由于师生之间缺乏思想上、心理上以及情感上的必要沟通,大学生对教师的疏离感增强,他们之间的误解长期不能解除,矛盾愈来愈深。

目前,大学教育深受信息时代的影响,师生矛盾出现了新的表现。信息时代资源共享,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被撼动,大学生摆脱对传统课堂的依赖。另外,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及时性、互动性、匿名性和娱乐性,大学生对教师的讨论或评判更是由线下转移到了线上,由隐秘转向了公开。

(二)显性矛盾的表现

高校师生间的显性矛盾主要呈现出一种激化状态。师生以公开的态度和行为在互动过程中表现出对彼此的不满和排斥,甚至出现语言冲突、肢体暴力的不良过激事件。简单归纳如下:

1.语言对抗。师生间的语言对抗即师生因认知、情感、思想等方面的分歧和矛盾激化,双方采取的语言上的对抗行为。如,教师对学生的口头批评、学生口头上的接受或不接受,甚至使用侮辱性、攻击性语言伤害对方情感和自尊。

2.肢体冲突。肢体冲突是继语言对抗之后产生的更为激烈的对抗行为,往往由师生间语言不当直接引起。冲突当事人完全失去理智,使用各种手段造成对方恐惧、受伤乃至摧残。数据显示,50.6%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在师生矛盾的诸多表现中,肢体冲突造成的伤害最为严重。

3.违法犯罪行为。严重的师生冲突有可能会引发违反法律的恶性犯罪事件。通过分析高校内犯罪现象,我们发现,大学生犯罪不具有某些犯罪形式中所具有的职业性和必然性,既不是那种利用职务之便的职业性犯罪,也不是那种精心谋划的、有预谋的犯罪,其犯罪的发生大部分是被一时激情所趋,不计后果、不顾代价。师生关系紧张,校园内人心惶惶,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成为隐藏妨害生命安全的定时炸弹,教师也成为“高危职业”。

(三)师生矛盾的消极影响

大学师生矛盾会使师生间的教育关系名存实亡,不但影响课堂教学教育活动,对教师和大学生本人也是有害无利,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严重的还会危害社会。

1.伤害教师和大学生的自身情感。第一,师生矛盾对师生关系的影响。一旦教师与大学生产生矛盾,师生关系受到首当其冲的影响。首先,影响师生的教育关系。在产生矛盾的情况下,教师无心教学,大学生无心学习,教与学的师生关系被破坏。其次,影响师生的心理关系。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是师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而约定俗成的心理交往和情感交流,但是师生矛盾却在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竖起一道“柏林墙”,隔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交往和情感交流。另外,影响师生的伦理关系。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是教师与学生构成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各自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履行一定的伦理义务。大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念很大部分直接通过教师获得,师生矛盾会导致大学生对教师的人格和道德思想的不信任。第二,师生矛盾对教师身心健康的影响。据美国的学者研究,长期的师生矛盾得不到解决,会使教师感到心理上的威胁,表现为焦虑、沮丧等。长期的焦虑和沮丧又会使教师对本职工作失去热情,对教育学生失去耐心,教师职业感衰退达到职业生涯最高点,最终造成教师个体的情绪与健康受到严重的损害。第三,师生矛盾对大学生的影响。师生矛盾会伤害到大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利于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师生矛盾会使大学生陷入焦躁和不安全感,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师生矛盾会打击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大学生对教师教授的课程产生排斥心理,对大学生的长远发展有深远的伤害。

2.妨碍教学计划顺利进行。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实施教学计划,学生配合课堂教学达到教学目标,课堂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平台。师生矛盾导致课堂秩序遭到破坏,教师陷入选择的两难境地:如果停下来处理师生矛盾,必然会占去课堂时间影响教学计划的顺利进行;如果继续课堂教学,忽视师生矛盾,可能会给师生冲突埋下伏笔,酿成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教学计划难以顺利实施,反过来也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影响教师其他课堂安排的进行。

3.扰乱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学校中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关系就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融洽,学校秩序井然。但是,学校中师生矛盾普遍,并且长期得不到解决而引发师生冲突,教学计划难以实施,学校教书育人的本职功能没有得到发挥。由此引发一系列违法犯罪问题和社会问题,影响着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形象,也会使大学教育遭到公众的种种质疑。

4.师生矛盾对社会的消极影响。师生冲突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引发一系列法律和社会问题,危害社会公共安全,会导致学生、家长、社会对教师、学校产生信任危机等等。如,在对2008年“弑师案”的大讨论中,多数民众对惨案发生在大学这片“净土”表示震惊、不解和失望。另外,师生矛盾对大学生长远发展造成的伤害也会对社会有间接的消极影响。由于师生矛盾的消极影响,大学生对专业学习受到影响或失去兴趣,使得大学生对社会的贡献值远远小于预期。

二、引发师生矛盾的原因分析

由大学生自身方面引发师生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有共性原因,也有个性原因。

第一,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特殊身心发展阶段。我国大学生处于青春后期,即年龄跨度在18-23岁之间,个体的生理发展已经接近完成,心理发展走向成熟但是还未成熟。教育社会学家对现代大学生的社会地位设定由原来的“边际人”改为“年轻的成人”,这种理论设定认为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自身内部矛盾,即自己的社会责任与自己本身尚不成熟之间的矛盾。由于缺乏个人阅历和人生经验,知识积累也不够丰富,大学生在面对与教师的矛盾时容易陷入主观的自我意识,不能以公正的心态对待师生矛盾,不能成功化解师生矛盾。

第二,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们深谙市场经济自由竞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规则,要求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更好地为自己积累更多的知识资本,以迎接日益严峻的社会竞争和职业挑战。而学校也在计算教育成本,优秀教师紧缺、人力资源培养、人才流失等问题也日益严峻。社会转型是当今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特征,社会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取向受社会转型的影响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矛盾化的特点,且伴随着困惑和迷茫,如大学生价值观混乱、诚信缺失、对他人冷漠、个人主义趋势加强等现象。

第三,个性原因,即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由师生矛盾引发的师生冲突多见于学生个体与教师群体或个体之间,师生发生矛盾时,大学生方面的个性矛盾往往可能直接引发师生矛盾。如大学生的个体性格、个体偏好、个体需要、个体经历都不尽相同,但是目前的班级制使得教师不可能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

三、化解师生矛盾的对策研究

大学生是和谐校园的主要群体,更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力军。调查显示,有76.7%的被调查者称非常愿意与教师建立一种和谐关系,有42.1%的大学生认为教师应该是朋友和知己。这说明大学生希望与教师的关系超越“教育与被教育者”,并愿意通过自身努力化解师生矛盾,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一)思想上认清角色,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大学生的本职任务是学习,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将主要精力放到对专业知识的吸收上。明确学习目的,大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接触、研究、分析学习对象,增加求知欲,才能对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有较高的认同感。如果学习动机不是来源于自身的积极自愿,而是出于父母的愿望、教师的约束、升学的压力、求职的需要等外部动机,那么,学习动机就陷入功利化。虽然功利化学习动机在一定情境下激发大学生学习,但是很难成为持久的学习动力,也难以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极易引发师生矛盾。所以,大学生应该多培养内部学习动机,使学习出自对知识本身的兴趣,获得知识的内在需要等等,并将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相结合,避免功利化学习动机占主导。

大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是对“做人”的学习,所以应当树立作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为人类造福的历史使命感,在学习中并用学习所得的知识去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正确的人生态度能引导大学生尊重学习、热爱生活,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拥有正确的人生态度,还能帮助大学生在处理与同学、教师间的关系时采取适当的方法,理智对待矛盾,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但是,身为社会人,大学生还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在师生矛盾的化解中要主动承担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大学生应摆正自己的角色,学习知识、学习做人,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态度。

(二)行动上加强自律,积极与教师良性互动

大学生加强自律是在与教师互动交流中避免冲突的有效途径,应该加强在情感、道德、法律上的自律,从而获得高尚的情感体验、自觉的社会公德和法治意识。在师生间的沟通中,师生双方的诚意和相互信任尤其重要。课堂上,大学生要以学为本,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学识,既是对教师劳动成果的尊重,又能激发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积极性。师生间的教学和情感互动仅仅靠上课的那一两个小时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但是,教师科研任务繁重,教学工作繁多,学生课余生活丰富,师生空余时间难以配合。信息时代便捷的互联网通讯技术正好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调查数据显示,有45.9%的被调查大学生在与教师交流时,主动采取电话、邮件、博客、QQ等虚拟交流的方式。

但是,大学生与教师虚拟交往也需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师生之间的交往不同于一般的人际交往,教师本身承载着社会所委托的任务,在虚拟交往中教师也会负起引导和教育的责任,因而,大学生要积极应对教师的正确引导,及时杜绝及纠正自己的消极思想。第二,师生虚拟交往不是泛泛而谈,而是课堂的延伸。教师在虚拟交往中将专业知识引向纵深,大学生要注意在虚拟交往中,交往内容与学校生活和学习联系起来,才能不违背改善师生关系的初衷。第三,虚拟交往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提倡虚拟交往的终极目的是要化解师生矛盾,改善师生关系,所以,师生之间的交往最终还要回到现实交往中去。因而,大学生要合理有度地利用网络,切不可贪图虚拟交往的各种便利,要有长远眼光,将虚拟交往与现实相对接。

中国近代思想家谭嗣同曾说:“为学莫重于尊师。”意思是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人首先就要尊重自己的老师。针对教育我们的老师,大学生应该坚持以学为本,尊重老师、理解老师。所以,作为师生矛盾产生和解决的主体的大学生,应该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并不断完善自我进而化解师生矛盾,缓和师生关系。相信在大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终将化解师生矛盾,协力共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并为我国发展和谐高校添砖加瓦。

[1]李晓红,常建萍.大学课堂内师生隐性冲突剖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0(3):27-28.

[2]谭显韦.浅谈师生矛盾冲突及处理办法[J].科教文汇,2009(7):90.

[3]王雯.我国大学师生冲突管理问题研究[D].青岛大学,2008.

[4]贺撒文.高校师生矛盾冲突导致的违法犯罪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

[5]李英荣,李随成.高校师生冲突的特点原因及对策[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88-90.

[6]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32.

[7]田园.高校不和谐师生关系现状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58-59.

[8]曹卫平,张爱社.从现实到虚拟——不完全信息下大学师生关系的构建和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6(12):47-48.

猜你喜欢

矛盾冲突师生关系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谈小学班主任管理中师生关系的构建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