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古村落的价值与保护

2015-02-13

天工 2015年4期
关键词:古建古村农耕

文 刘 姣

试析古村落的价值与保护

文 刘 姣

在农耕时期,全国有成千上万座村落,每一座都承载着自己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千百年来,人们在村落里生产与生活,创造并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祖先对后世子孙的馈赠。传统文化的地域性、多样性与创造性都在村落中有着生动体现。众多的古村落作为农业文明演绎变迁的见证,在当代社会中依然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耕古村落进入了一个消亡的加速期。而人们对古村落的认识仅停留在价值大、消亡快、该保护等表面上,涉及如何科学保护,仍然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以后沟古村为例,其创造性地将古建原貌的“完整性”保护、传统习俗的“活态性”保护与本土文化的“典型性”保护结合起来,不仅解决了后沟古村在开发与保护中的各种矛盾,而且增强了后沟古村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这对类似的农耕古村落的开发与保护具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古村落;价值;保护

我国是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之一。我国的先农在千百年的农耕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利用自然条件,运用勤劳智慧,创造出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与文化,并以不同的形式保留、传承、延续下来。每一座古村落都承载着自己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千百年来,人们在村落里生产与生活,创造并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祖先对后世子孙的馈赠。其中不仅浸透着世代农耕人的血汗,而且凝聚着历代先贤的智慧。如此浓缩的精华集中了千百年农耕生产的经验与教训,同时也反映出历代劳动者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对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时至今日,对古村落的保护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一、古村落保护的价值与意义

对古村落的保护,以山西后沟古村落为例,后沟古村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宝库,是黄土旱塬农耕文明的传统经典。在后沟古村,生活都是独立的、齐全的、配套的、自成体系的。其古朴的农耕文化、纯正的自然文化、传统的信仰文化,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农耕民俗文化体系,堪称北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为其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保留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使北方千百年来形成的黄土旱塬农耕传统文明较为完整的被保留了下来。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又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农耕民俗文化。所以说,后沟古村的农耕民俗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悠久的历史传承以及独特的民俗风貌,成为我国农耕民俗的典范。

1.鲜明的地域特色

农耕作为一种生产经济活动,必然会产生多种表现形态。地区、地理环境与气候环境的不同,相应产生的农耕方式也不同。生计方式的差异决定了农耕民俗文化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就形成了农耕民俗的地域性差异。比如黄土旱塬农耕民俗、藏族农耕民俗、水乡农耕民俗、丘陵农耕民俗等。每一种形态的农耕民俗文化,都与其所产生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地域的农耕民俗有着各自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其独特的地域身份符号。

作为黄土旱塬农耕文明的传统经典,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体现出黄土旱塬的地域性特色。其中农耕生产方式和民居窑洞最为典型。

农耕生产过程中的春耕、夏锄、秋收、冬藏,鲜明地体现出黄土旱塬地区的地域性特色。其耕地多数分布于山顶上,山路狭窄崎岖,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很难实施,所以后沟古村能将黄土旱塬地区传统的牲畜耕作方式传承下来,沿用至今。黄土旱塬农耕地区,一直依靠二十四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后沟古村作为黄土旱塬农耕文化的传统典型,亦将二十四节气贯穿到了现在的农耕生产过程中。该村落地势高低起伏、沟壑纵横,高低落差大,民居从选址到建筑,都体现出了典型的地域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当属其窑洞建筑。窑洞是黄土高原独有的民居建筑,是因地制宜的典范。窑洞防火、隔音、冬暖、夏凉,既节约土地,又经济实用。在后沟古村中,窑洞形制独特、样式繁多、保存完好,故而后沟古村的整个窑洞群被称为“华北窑洞民居大全”。

2.悠久的历史传承

传统的农耕是劳动者借助生命动力(人或畜)对于土地的耕作活动。其形式是朴拙的,节奏是缓慢的,后一代人从前一代人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获取知识与经验,传承前一代人创造的民俗文化,使农耕民俗文化在世世代代的传承中,保持了一种良好的延续性。每一代都是对前一代民俗文化的继承,与此同时,也为后代的继承保留了传统。于是,这样的继承与延续,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该村之所以能将传统的农耕民俗文化相对完整的传承下来,与其村民的文化心理密不可分。在后沟古村这样的传统农耕村落中,土地是村民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土地又具有稳定性,相继培育了世世代代以农耕为生的后沟村民一直都具有的固土重迁的文化品格。这种固土重迁的习性使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养成了保守性与受容性兼容的文化心理。如此一来,后沟古村的村民性格都像土地一样深厚、朴拙、沉稳。

如此形成的民众文化心理,使生活在后沟这片土地上的村民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地进行农耕劳作,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将先民创造并保留下来的农耕民俗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故而为传统农耕民俗的传承提供了必要条件。其历史悠久性,从传统手工作坊中就能体现出来。由于传统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落后,产量有限,导致传统手工作坊在很多地区逐渐消失。而后沟古村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仍然相对完好地将豆腐坊、酒坊、醋坊、油坊等手工作坊保留下来。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作坊仍然保留了旧时传统的生产工具,如缸、毛驴、石磨等,后沟古村的村民利用这些传统生产工具,经过传统的手工艺制作出传统的农副产品,如米、油、酒、醋、豆腐等。这样的人文历史传承,使后沟古村的村民既从中获得利益,又将这些传统手工艺保留、传承下来,可谓是一举两得。

3.独特的民俗风貌

古村落的民俗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外界环境的作用而不断变化。故而后沟古村的农耕民俗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根据自身独特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产生独具特色的农耕民俗。

后沟古村农耕民俗的独特性体现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尤以农耕谣谚、农事祭祀节日最为典型。在农耕生产的不断发展与演变中,后沟村民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运用勤劳与智慧,将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结合节气,总结出后沟古村独特的农耕谣谚。这些谣谚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多以简洁的形式流传在后沟村民的口头记忆中,指导世世代代后沟民众的生产与生活。该古村的农耕民俗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悠久的历史传承以及独特的民俗风貌,共同彰显出后沟古村独具特色的农耕价值与意义,使后沟古村成为黄土旱塬农耕文明的传统经典。

二、古村落原始风貌的保护

古村落因其独特且有重大价值,故而值得重点保护。针对不同的古村落的特点,制定出与之相应的保护措施,具体从古建原貌的“完整性”保护、传统习俗的“活态性”保护、本土文化的“典型性”保护等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1.古建原貌的“完整性”保护

对古村落的保护,首要注重的是对其古建原貌的“完整性”保护。例如后沟古村认为只有保护好后沟古村的古风古意,才能显示出古村落的历史性与地域性。后沟古村对古建原貌的保护立足于古建的历史性、完整性、民间建筑的乡土性、地域性以及环境的协调性等方面。

针对古建原貌的保护,后沟古村专门制定了整体性、风貌性与原真性保护三大原则。在后沟古村的保护与开发中,注重后沟古村的自然景观、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有机协调和统一。古建主要有民居、古戏台、古庙宇等。保护的前提是将所有的古建进行整体性规划,在保护的同时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科学规划、重点突出的原则。

民居在后沟古村的古建保护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完善窑洞院落的居住职能特色,保持各类民居的完整性和原味性。在保持原味性的基础上,适当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满足居民的现代化生活需求。

对民居以外的古建,如古戏台、古庙宇等古建修复要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其建筑类型、建筑风格、大小尺度、装饰色彩、结构形式以及内外部构造,都要严格参照后沟古村内典型院落和建筑的测绘图进行修缮和复建。

经过几年的保护性修复,现在的古建基本恢复其原貌。如今,即便站在最高处,也很难看到村落中与整体风貌不和谐的因素。

2.传统习俗的“活态性”保护

后沟古村对历史悠久的传统农耕民俗给予了高度重视。其中传统手工作坊区就是最典型的体现。

酒坊、醋坊、油坊、豆腐坊是后沟古村传统的四大手工作坊,后沟古村将传统的四大作坊创造性地编入了游览线路,成为游客在后沟古村必看的景点之一。展览的同时聘用当地村民,按照传统工艺向游客现场展示酒、醋、油、豆腐的制作过程,原生态无污染的产品受到了游客的青睐。受酒坊启发,景区管理部门收购了已经停产的当地一家酒厂,并以后沟古村传统酿造工艺和当地盛产的优质高粱为主要原料,重新研发了曾受慈禧太后夸奖的“堡子酒”。目前“堡子酒”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代表产品之一。

在传统手工作坊中,村民们利用中国传统的生产工具——石碾、石磨、小毛驴等,保持着传统的工艺、形态与经营方式,生产着传统的产品——米、面、油、酒、豆腐。传统手工作坊的产品既是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也是我国农耕文明时期先民创造的经典艺术品。原料来自本村生产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工艺是祖宗传下来的技艺,场所是自家的窑洞和院落,销售途径为摆摊自卖及挑担叫卖。这些古作坊作为后沟古村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作坊生产文化。

对传统民俗的“活态性”保护,还体现在农耕博物馆的修建。馆里陈列着各种物质民俗,比如石磨、镰刀、锨、耙子、犁等传统生产农具;还有风车、纺车等传统生活用具。在每个展览品下方都标有该物品的名称、使用方法、作用等文字说明,旁边另附有彩图以及仿造的工艺模型等。这些展览品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国千百年来的农耕文明历程。农耕博物馆的修建既能使本村的村民回味先辈的过去,传承自己的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文化,又可以让来自外界没有接触过农村生活的参观者深入地了解传统农耕方式、生产与生活习俗。

3.本土文化的“典型性”保护

对后沟古村农耕民俗的保护, 一定要以挖掘本土文化为基础,针对其独特之处进行保护,使后沟古村在众多的农耕古村落中保持自己的本性和个性。对其民俗文化保护,创造性地将古建原貌的“完整性”保护、传统习俗的“活态性”保护与本土文化的“典型性”保护结合起来,不仅解决了古村落在开发与保护中的各种矛盾,而且增强了其生命力和感染力。

农耕古村落的保护,应着眼于全局,处理好多方面的关系。在保护的过程中,将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保护结合起来,将历史传承与本土创新保护结合起来,将共性与个性保护结合起来,坚持做到合理的开发,就是最有效的保护。

4.固态与活态相结合

在农耕古村落中,有形的物质文化是农耕古村落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农耕古村落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地域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复制性。一旦消亡,就很难再生。无形的非物质文化是农耕古村落的血液,是无形的财富。

完整的农耕古村落不仅包括民居建筑、庙宇、古戏台、祠堂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还应包括与之紧密相连的农耕生产、生活习俗与信仰习俗等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农耕古村落中的古井、古牌坊、古庙宇、古戏台等古建筑,由于规模小、数量少,且具有观赏价值与实用功能,所以比较容易进行保护。大量的传统民居保护是农耕古村落面临的重大难题。

对于古村落中的民居建筑,一定要有它传承的本体,即原住居民。世代生活在农耕村落中的村民是农耕古村落中最活跃的要素,是古村落的主体和灵魂。千百年来,村民在农耕古村落中孕育、生存与繁衍。村民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自觉地保护着农耕古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他们是农耕古村落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只有重视农耕古村落中的村民与民居保护,古村落内的建筑才会鲜活起来,环境才会变得更加有趣。

正因为世代生活在农耕古村落的村民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而且民居建筑是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的综合体现,故而对古村落中民居的保护就有了很大的必要性。

不同形式的民居构成了农耕古村落的主要形态,如果将其一概拆除改建为新民居,古村落的古味就会完全丧失。且现居住在农耕古村落的村民,生活方式也会发生很大变化,不再是以前以农耕为生的传统生活方式,这就使传统民居的保护与适应村民现代生活的矛盾更加凸显。

后沟古村落对民居的保护是在保持民居建筑的外部整体形态的前提下,对内部空间进行适当改造,例如安装自来水、加设卫生间来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同时,也要防止、警惕改造的过程中对民居建筑的破坏。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农耕古村落的环境、形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故而对其保护既要传承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民俗文化,也要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

总之,对农耕古村落的保护不是一味地追求恢复古村原貌,而是要想办法将现今依然存在的东西“延年益寿”。无论是有形的文化还是无形的文化,都要坚持先保护后开发、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

5.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传统的古村落文化的传承性是由后一代人从前一代人的生产与生活的实践中获取知识与经验,传承前一代人创造的民俗文化,使农耕民俗文化在世世代代的传承中,保持一种良好的延续性。每一代都是对前一代民俗文化的继承,与此同时,也为后代的继承保留了传统。于是,这样的继承与延续,对传统农耕民俗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但仅有传承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独特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挖掘本土文化,创造自己独具特色的农耕民俗文化,使不同的农耕古村落在众多的古村落中保持自己的本性和个性。

总之,对古村落的保护,要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处理好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的关系、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将古村落民俗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结合起来,做到更加合理有效的保护。

[1]施爱东.试析顾颉刚的民俗研究方法[J].民间文化,2000(2).

[2]谈亚东.后沟:北方古村落的最后记录[J].旅游时代,2005(3).

[3]王正祥.中国农耕文化瑰宝——后沟古村[J].建筑,2007(19).

[4]郝志明.回到后沟[J].山西青年(新晋商),2007(21).

[5]毛守仁.后沟[J].山西文学,2008(7).

[6]樊宇.山西榆次后沟村韩翠花丧葬拍摄散记[J].民俗研究,2004(4).

[7]樊宇.尘封的古村落:山西省榆次区后沟村影像调查[M].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

[8]侯娟.一个村庄的民间信仰:后沟古村落初探[J].沧桑,2007(4).

[9]范任重.山西后沟古村现状和保护[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6).

[10]王凯霞.山西乡村旅游发展初探:以晋中市榆次区后沟村为例[J].经济师,2007(3).

刘姣,山西太原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学者;云南民族大学民俗学毕业。

J59

A

2095-7556(2015)04-0018-04

猜你喜欢

古建古村农耕
《古村小巷》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三晋古建
古村新景
古村之晨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古建军
古村——大芦
高平古建 四个全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