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过程化管理探究——以黄淮学院国际化发展为例

2015-02-12赵春红

天中学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国际化战略大学

赵春红



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过程化管理探究——以黄淮学院国际化发展为例

赵春红

(黄淮学院国际学院,河南驻马店 463000)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浪潮中,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中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国际化已经被众多新兴应用技术大学提到发展战略的高度。高等教育国际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化发展战略需要系统的过程化管理。重视分析形势、制定战略、优化实施、监管与评估的过程化管理成为应用技术大学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助推器和有效保障。

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过程化管理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一种教育实践。随着知识产权、知识分子和学生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流动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频见于各种专著、期刊以及报端,各国政府和高校把教育国际化提到战略的高度,纷纷制定相关政策和发展战略以决胜于经济全球化市场。

世界上众多知名大学凭借其国际化发展战略,持续保持在全球科技文化领域中的引领地位。目前,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从高校的被动应对转为积极主动的战略规划,从大学的附加职能转为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心、领域及内容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发展问题上,政府不断出台新的政策鼓励教育开放和高等教育国际化、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教育进出口的逆差现象也逐渐在改变。中国许多重点高校利用资源优势,已率先步入国际化发展的轨道,国内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整体水平在逐渐提高。

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经济的转型提升需要大批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2013年教育部启动“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旨在探索推动地方高校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高校的国际化发展也必将有别于发达国家的高校,有别于国内科研型院校。因其地域和发展现状不同,不同地方院校的国际化发展路径也必将有所不同。在欧美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上,高等教育都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发展的过程。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国际化背景下新型应用科技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和国际交往能力以适应全球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国际化发展战略怎样制定、如何实施、怎样监管和评估等问题,随着我国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也一并提上日程。

目前国内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大多针对国际化理念及其活动开展形式,对国际化发展的过程管理鲜有触及,有关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发展策略的研究更是匮乏。笔者结合黄淮学院国际化发展战略过程管理的实践,从研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丰富内涵和发展战略的多样化入手,分析应用技术大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探索地方高校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实施和监管评估等过程管理。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虽然很多国家近些年来都致力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但国际化的定义却仍莫衷一是。

Hans de Wit和Jane Knight等学者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一书中探讨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涵义,第一是从过程角度界定高等教育国际化,把高等教育国际化看作是一个发展的趋势与过程,是把国际化的意识与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职能相结合的过程;第二侧重于从各种具体活动的角度来描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状态,倾向于把高等教育国际化看作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包括课程的国际内容、相关学者和学生的国际流动、国际技术援助和合作计划;第三强调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指向,强调形成国际化的精神气质和氛围,包括全球意识、超越本土的发展方向及发展范围,并内化为学校的精神气质和氛围[1]5。事实上,这三种涵义是相互关联的。教育国际化是一种整合的过程,是指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功能整合国际的、跨文化的或者全球层面教育资源的过程[2]21。

杨巧玲在研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时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因“人”而异或因“国”而异[3]。王庆石等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相关问题及其对策》中提出,从内涵上说,“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指把大学的教学、科研、服务和管理置于世界教育和文化之中进行建设和管理的这样一种理念、政策和各项措施”[4]。从外延上说,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指大学教学、科研、服务和管理的开放性、交流性与通用性。

De Wit在最近出版的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问题和挑战中指出了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九大误区:国际化就是英语语言授课;国际化就是在国外学习或实习;国际化等同于包含国际内容的课程;国际化意味着有很多的国际学生;班级中有一些国际生意味着国际化的成功;专门测试学生的跨文化和国际化能力;合作伙伴越多意味着国际化程度越高;高等教育本身就是国际化的;国际化本身是一种目标[5]7。为了更好地理解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了解这些常见的误区是非常必要的。

总体来说,国际化很难有一个国际通用的定义,其概念的内涵往往视国情和校情而定。不管怎样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着力点应该在于高等教育机构针对经济全球化采取的应对措施,其过程化管理的关键在于认清形势、找准定位、洞悉变化、研究对策、优化实施和正确评估。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自身情况和发展定位不同,都会直接影响高等教育机构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不同国家、不同层次的大学,其国际化发展战略各不相同。近二十年来,欧洲高等教育国际化从合作转为竞争状态,高校在国际化发展战略规划上各不相同。美国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战略,政府给予政策和法律支持,坚持实施国际教育交流项目,有效吸引留学生,同时鼓励本国学生到海外学习,高度重视教师的国际交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大力发展跨国教育,允许跨国公司参与海外分校的建设,注重推进大学课程国际化,将外语教育提升到新的高度[6]。

虽然目前国内不同高校的国际化发展行动路径不同,具体策略也不同,但人们对大学国际化的理解已经不再停留在翻译国外教材、派出或招收留学生以及国际学术交流这些活动上,而是逐渐向深层次发展,更加强调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管理制度等逐步与国际接轨,办学理念和教育观念逐步与国际融合等过程建设[7]。

高校国际化不仅在定义和表征上,而且在发展策略和实践上均注重其过程性,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就凸显了其过程管理的重要性。高等教育国际化需要专业的管理队伍,加强其过程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全面分析其国际化发展策略的内外部环境,制定审慎的、切实可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优化实施过程,实行有效监管和评估,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从而提高自身办学质量。

二、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化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是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地方性大学,其产生的背景源于近年来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其发展形势与欧美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转型引发的高等教育改革的情境颇有相似之处。20世纪60年代以来,德国、瑞士、奥地利、芬兰、荷兰等欧洲国家纷纷将职业性院校合并升格为应用型大学,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特别是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以连续六年蝉联全球最具竞争力之首的瑞士为例,其高等教育实行双轨制,应用技术大学占全国大学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最近,瑞士苏黎世大学的Uschi Backes-Gellner和Regula Geel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瑞士,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初次就业的薪金都普遍高于学术型院校的毕业生,工作后的失业率也明显低于后者,应用技术型人才在职场竞争的优势明显高于学术型人才[8]。

目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需要大批的应用型人才,而我国传统大学教育重研究轻技术,造成了研究型人才过剩而技术型人才严重短缺的尴尬局面。2013年1月,教育部启动“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该项目通过对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研究,探索如何构建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促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问题。之后在教育部精心组织和大力推动下,由全国35所以应用技术大学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院校发起成立了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该联盟将探索应用技术大学改革创新的发展道路,促进联盟成员的转型发展、合作交流、学术研究,推动建立产教融合和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地方高校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受教育部委托,该联盟将加强与国外同类大学协会的交流合作。地方高校的国际化发展不仅是培育竞争力、谋求发展空间的战略之举,也是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谋求发展之道的生存之需。

尽管高等教育国际化实现了全方位的高速发展,但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高校国际化的外部环境(包括国际环境、国内环境和区域环境)形势十分严峻,高校自身在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国际化发展相对薄弱,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提高[9]。上述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的35所院校大多是2000年之后升本的,其办学历史短,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国际化发展上缺乏创新性和规划性。对于这35所院校来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标准、配套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等都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单一的课程引进或者简单的国外培训都不足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应用技术大学从大局出发,宏观把握国际化发展战略。只有注重国际化发展战略的过程管理,才能在当今国际人才市场的竞争中站稳脚跟,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对于新建的应用技术大学来说,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挑战要远远大于机遇,国际化的内外部环境形势都十分严峻。竞争压力不仅来自国内高校,同时还来自发达国家的高校和国际培训机构。从现有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水平来看,相对于国内外一流大学而言,地方高校处于一种非常脆弱的状态[10]。

教育国际化流动性的加速将使地方院校面临更为严峻的竞争环境。师资流失将进一步加剧,一方面是国际人才的竞争激烈,另一方面是国内各行业对骨干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地方高校的师资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以及高职称教师的流失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另外,生源争夺也更加激烈,地方高校面临生源不足的危机。国外在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方面经验丰富,具有明显的优势,这块教育市场的竞争也将加剧。

地方本科高校在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探索才刚刚起步。欧美等国家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其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基于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特点和国际高等教育的竞争与合作态势,我国新兴的应用技术大学要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中站稳脚跟,坚持国际化战略的过程管理是不二的选择。

三、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化发展过程化管理

高等教育国际化为高校发展提供了多种机遇,良好的发展可以为高校及其周边区域带来众多的利益,但高校在国际化发展的运作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需要综合考虑成本与效益。在教育国际化特征日益显著的形势下,面对国际国内的激烈竞争,地方高校国际化发展不能盲目照抄照搬国外高校或者国内重点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模式,而是要根据自身办学特色,不断提高对国际化的认识,牢固树立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发展理念。Hénard等提出高校在国际化发展中要注重战略过程管理,其中包括分析形势、制定发展战略、优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并对其过程进行监管和评估,通过国际化发展战略实践,推动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11]。

黄淮学院在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国际化的发展,通过“开放式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国际化合作牵手世界知名高校”,与英国、印度、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13所知名大学和我国台湾地区4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建立了中外合作办学研究所、中外共建实验室,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国际化应用型人才。黄淮学院在致力于建设“地方性、国际化、开放式、应用型”应用技术大学的过程中,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人才的要求,认真研究形势,制定发展战略,强化内涵建设,突出过程管理。开放与合作作为学校五大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在转型发展中脱颖而出,得到了全校、国内外同行和教育部的一致认可,2013年,黄淮学院成为国家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首批试点单位。

(一) 认清国际化发展的形势

认清地方高校国际化内外部发展的环境,包括政府和相关部门针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目标,国内战略目标和国际战略目标,分析制定国际化策略的影响因素,充分考虑国内外相关利益团体的文化背景及其他影响国际化的环境因素,包括地理、政治和经济发展趋势,来自其他高校、其他国家和教育机构的竞争,与其他机构或单位建立的合作网络关系的机遇,技术的更新,当地的环境与看法等,有利于切合实际推动高校国际化进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均提出扩大教育开放、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表明了政府的支持力度。2010年,黄淮学院通过详细分析学校内外部环境、国际交流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制定了“黄淮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十二五规划”,这是学校针对教育国际化制定的第一个战略规划。2014年,教育部在黄淮学院召开“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座谈会”,鲁昕副部长指出,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已列入教育部2014年工作重点,各地要解放思想加大转型发展的改革力度,明确各项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研究细化配套政策措施,着手启动省级转型试点工作,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一批地方本科转型示范学校,使其真正成为区域发展、产业振兴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支撑力量。因而,黄淮学院进一步完善转型提升发展战略,坚定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二) 制定国际化发展策略

确定自身的国际化发展策略,必须考虑院校的总体任务、目标及影响国际化发展的因素。应用技术大学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不同于研究型大学。应用技术大学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属于教学型大学,所以在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时不能像欧美国家国际知名大学那样注重引进留学生、建立海外分校以增加经济收入,也不能像我国综合水平较高的研究型大学那样吸引国际留学生,建立海外孔子学院。应用技术大学要根据自身实际和办学定位,确定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

2010年,黄淮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总体目标是,创建国际化校园,通过国际化活动的开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吸引力,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具有国际化交往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支持多元文化的发展。具体目标分别为,有重点有选择地建立国际合作伙伴关系,提升合作办学水平和层次,推进专业课程国际化建设,促进科研人员和机构的国际交流,加大引智力度和现有师资的专业国际化能力的提升,培养提高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国际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 优化实施战略

优化实施战略是国际化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环节,要注重从其他高校实施国际化战略实践中学习经验,确保各院系及相关部门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与总体战略的一致性。为保障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黄淮学院专门成立了以国际交流合作处牵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小组,加强对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统一领导,定期召开会议,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明确了各院系科研副院长(主任)及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责任人,建立和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管理网络及运行机制。根据规划,各部门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黄淮学院“国际学院”,作为涉外教学的组织管理专门机构,组建语言类教师和精干的涉外教育管理队伍,会同有关学科、专业所在院系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留学预科和专升本学历教育,重点拓展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重点扶植,重点突破,开展国际化专业课程培训、国际化专业培养特色项目和形式多样的师生国际交流活动等。黄淮学院为保障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在发展战略规划中详细制定了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资金保障等一系列严谨且操作性强的工作细则,学校人事处、科研处、教务处、学生处、后勤管理处等都有自己明确的分工和任务。

(四) 有效监管与绩效评估

为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建立监管和评估机制,评估其方法的有效性和预期效果,制定相关量化指标和调查文档,以支持国际化的有效监管,将国际化的目标纳入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学生满意度等更广泛的质量保障体系当中。

目前黄淮学院国际化发展的监管主要来自上级主管部门,日常工作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师生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满意度以及意见与建议。自评报告通过年终汇报的形式向相关人员和部门进行信息发布。国家在普通高校评估和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上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制度与指标体系,但是对于高校的国际化评估,目前在国际和国内都没有统一的标准。随着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高校国际化发展的监管和绩效评估还有待进一步科学化和规范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种趋势,其动因与模式的多元性要求各个高校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发展需要出发,审慎对待国际发展战略的制定、实施和监管,缺乏过程化管理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只会流于形式。应用技术大学在国内属于正在探索中的高校类型,此类高校在国际化发展中从一开始就要注重加强其国际化战略的过程化管理,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综合办学实力,提高国际声望,更好地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服务。

[1] Knight J,De Wit H.Strategies for International of higher education: Historical and conceptional perspectives[C]//De Wit.Strategies for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ustralia,Canada,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C].Amsterdam:EAIE (in cooperation with IMHE/OECD and AIEA),1995.

[2] Knight J.Higher Education in Turmoil The changing worl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M].Rotterdam:Sense Publishers,2008.

[3] 杨巧玲.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意义与争议[J].教育政策论坛,2004(1).

[4] 王庆石,刘伟.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相关问题及其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09(5).

[5] De Wit Hans.Trends, Issues and Challenges in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C]//Centre for Applied Research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ogeschool van Amsterdam,2011.

[6] 聂名华,黄云婷.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分析[J].学术论坛,2011(6).

[7] 陈欣.论一般地方大学国际化发展的理念与策略[J].理工高教研究,2010(5).

[8] Uschi Backes-Gellner,Regula Geel.A comparison of career success between graduates of vocational and academic tertiary education[J].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2014(2).

[9] 周密,丁仕潮.高校国际化战略:框架与路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9).

[10] 冯本珍.浅议教育国际化对我国地方高校的挑战[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5).

[11] Hénard F,Diamaond L,Rosereare D.Approaches to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Their Implication for 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Institutional Practice[J/OL].(2013-09-20) [2014-08-25].http://www.oecd.org/edu/imhe/Approaches% 20to%20internationalisation%20-%20final%20-%20web.pdf.

〔责任编辑 朱占青〕

Process Management of Internationalisation Strategy of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ZHAO Chun-hong

(Huanghuai University, Zhumadian 463000, China)

Globalisation of economy gives impetus of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With their advantaged resources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many well-known universities home or abroad keep on their leading role in glob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tide of glob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local universities faces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during their transformation to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 Internationalization has become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numbers of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 Due to the richness of connotation and form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 is not limited to one or two forms. Full-ranged and multileveled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needs systematic process management. The process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analyzing situation, making strategy, optimizing implementation, supervising and assessing is the impetus and security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strategy of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process management

G640

A

1006−5261(2015)03−0132−05

2014-10-22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一般课题(BFA130031)

赵春红(1977―),女,河南驻马店人,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国际化战略大学
聚焦港口国际化
“留白”是个大学问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