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探析

2015-02-12阮玉春

天中学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建设

阮玉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探析

阮玉春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在引导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包含的基本思想。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相互融合,是理解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道路的中心和制约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包含四个主题: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规律,用科学的社会主义观解决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用科学的共产党执政观解决共产党执政规律,用科学的发展观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四大主题之间相互包含、渗透,构成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合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观;共产党执政观;社会发展观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并被知识分子掌握和传播。先进的中国共产党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进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尝试,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这种内在性和统一性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个主题为依托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基本思想,它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始终,是理解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道路的中心和制约点。全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其主题反映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三大规律的不断认识和深化。

一、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探索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规律

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二是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前一个是关于是什么、不是什么的本体论说明,后一个则是关于做不做、怎样做的实践论说明。搞清楚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有利于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架构,把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规律,使其更好地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着力点[1]。

(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经过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派别的发展,世界各地出现了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苏联国家的解体、当今社会思潮的多样化给人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造成了困扰,甚至出现了马克思主义无用论、过时论等观点。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说:“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2]382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尤其是它在中国的发展史表明,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强大的理论体系,其科学地位不是通过强权勉强得来的,而是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总体目标是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革命性符合无产阶级斗争的要求,因而带有明显的政治立场,在革命时成为无产阶级联合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对抗敌人的有力思想武器,在无产阶级建立政权后成为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及其两大理论成果的形成过程,是实事求是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还包括其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最大的特点是在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实事求是是其精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转换成科学的指导方法和旗帜导向的过程。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四项基本原则中首要的基本原则,对于建设学习型政党、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 如何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只有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才能做到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就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使马克思主义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邓小平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2]382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创新决定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与命运。

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世界各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并没有像预先设想的那样,首先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而是在生产力发展比较薄弱的俄国取得了胜利。从苏联开始,人们不断探索和思考如何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纵观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历程,可以说除了列宁时期实行了新经济政策之外,苏联大部分时期还是照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的设想。苏联这种不根据实际情况生搬硬套的行为,脱离了其经济发展实际,使得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再遭受挫折。因而在苏联解体后,人们开始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提出质疑。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以毛泽东为中心的领导集体已经意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力图避免走其社会主义建设的老路,并致力于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但是,后来的社会发展并没有脱离苏联的模式。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提出:“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63事实证明,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没有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引导是行不通的,但只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而不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也是万万不行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方法论问题,什么时候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国情结合得好,什么时候社会主义的发展就顺利,就少走弯路;什么时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脱离中国实际,什么时候社会主义的发展就失败、就遭受挫折。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

(三) 实践的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仅推动了中国共产党人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还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得到创新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两大理论成果,使我们对三大规律有了更深的理解,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不断达到新的高度。

毛泽东从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就认真了解中国的国情,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力图使普通群众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他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在三大改造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此后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探索出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形成了著名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面对“文革”后中国贫穷落后的现状,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中国逐步走向小康社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等都是党的领导集体依据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二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其继承马克思主义最核心的东西主要有两点,即坚持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坚持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是在中国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推动下形成的,体现了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三个有利于标准”、科学发展观等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都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品质。

二、科学的社会主义观——解决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

科学的社会主义观是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与把握。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以来,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发展,且大体都是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定义进行建设,计划经济、公有制、无产阶级专政是其三大主要特征。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被中国共产党用来指导拯救中国社会,毛泽东、邓小平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时没有受到当时修正主义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接受的是列宁领导下的纯粹的社会主义思潮,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可以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历代领导人不断努力探索的思想结晶,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

所谓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就是毛泽东同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观点与看法的总和,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当时以及现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在经济建设方面,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3]1,他设定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坚定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他带领中国人民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上努力摸索,力图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使中国早日成为现代化富裕强国。在社会主义的矛盾方面,毛泽东区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毛泽东指出针对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解决的方法也应该不一样,关于人民内部的矛盾,应该采取“团结―批评―团结”的民主方法处理,而关于敌我矛盾必须进行无产阶级专政,同一切反对社会主义的势力做坚决的斗争。党的八大根据毛泽东的思想确定我国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确定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方面,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包括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的发展积累使政治经济生活条件成熟了,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很长时间。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毛泽东提出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同时实行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在全国调整所有制结构,认为如果有可能可以既搞社会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同时调整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下放权力,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力。在民主建设方面,毛泽东主张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发扬党内民主,加强法制建设保障每个人的民主权利,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力图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借鉴吸收一切有利于我国发展的文化,坚决抵制腐朽、落后、反动的文化,努力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水平。

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社会主义道路,指导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实践。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上,毛泽东也犯了脱离生产力发展实际冒进的错误,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我们不能偏激和绝对,后人的评价不要太过轻浮,应当回到当时的历史活动中。“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4]436在毛泽东生活的时代,他既面临着要把列宁的理论变成现实,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进行创新的问题,又面临着在中国如何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既要对社会主义理论进行创造,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从理想变成现实,又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其关于革命、建设的思想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二)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

邓小平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也即他关于社会主义基本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看法、观点。面对“文革”后的混乱局面,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破传统苏联模式的影响,打破建设社会主义的条条框框,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拉回正常的轨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走上改革开放道路,使中国开始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从否定的方面定义的,他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这就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把社会主义与贫穷落后、封闭僵化区别开来,强调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看法最著名就是社会主义本质论,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一直以来被人们说为三论。一是“猫论”,即“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邓小平提出要打破传统教条主义的束缚,选择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走自己的道路,在中国开始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二是“摸论”,即“摸着石头过河”。关于社会主义在每个国家如何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建议,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也走向失败。面临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邓小平提出要敢于尝试,勇于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三是“灯论”,即“遇到红灯绕着走,遇到黄灯跑着走,遇到绿灯快步走”。邓小平认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看清局势,把握时机,做最好的决策。此外,他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四项基本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理论。

邓小平结合中国实际提出要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也要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努力达到共同富裕。他的不要争论的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铺平了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多维度视角,探索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途径,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进程。

三、科学的共产党执政观——解决共产党执政规律

认识和深化共产党的执政规律,需要我们总结世界各国的执政经验,借鉴其他国家执政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避免走弯路、错路。中国共产党60多年的执政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深刻认识和把握党的执政规律,党的执政实践活动才更加科学,党的执政地位才更加牢固。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有利于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是党自身建设发展的要求。

(一)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

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这也是其与其他政党相比的优势所在。这是因为共产党以工人阶级作为其存在的阶级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优良的政治品质、旺盛的生机活力以及高效的功能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核心内容[5]。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科学地论证了“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的这一论断。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具有合法性的执政党,其执政地位的取得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意愿,是由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的。从1840年开始,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面临着艰难的历史局面,不仅要赶走帝国主义的侵略,还要推翻本国的封建统治。为了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富裕,各个阶级都做了不同的努力。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的尝试均告失败。历史的任务落在了无产阶级身上。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推翻了“三座大山”,带领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正是由于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并引领人民逐步富裕起来,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与爱戴,因此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二)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中国共产党能够跳出黄炎培担忧的周期律,不仅是由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性质决定的,还跟其不断探索执政规律,加强执政理念创新有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实现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角色转变,带领人民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果都跟共产党执政能力不断提高有很大关系。

1. 执政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的发展进步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地位是由人民群众选择的。共产党是为全体人民服务的政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为人民群众谋取福利。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本质是执政为民,密切联系群众和走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势和传统,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主创地位是坚持正确群众观的基础。

2. 执政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或者搞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学习,探索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共产党执政规律。

3. 执政的任务是发展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共产党作为先进性的政党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发展既是作为执政党的基本任务又是维持执政地位不可缺少的条件。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也决定了必须首先解决发展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党的十八大确定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促使各个方面全面协调发展。共产党在执政的过程中要坚持改革创新,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努力使社会不断进步,全面发展。

4. 执政的途径方面,共产党不断优化执政方式和执政规范,坚持走依法治国的道路

党的执政方式直接反映了党的领导水平,党的思想理论和优良作风只有通过其领导方式才能表现出来,有无先进的执政方式体现党的执政地位是否深得民心。科学界定党内关系、党政关系和与各个党派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做主相结合,把党的意见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扩大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依靠制度和法律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顺利实施。

(三) 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提高党自身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执政能力的高低。党的建设包括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

1. 党的思想建设

党的思想建设,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又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创新发展。共产党人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时刻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党员自身的素质。同时还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走群众路线,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 党的组织建设

党的组织建设,最根本的就是把党建设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党内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并不断完善发展这一原则。只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才能顾全大局,防止偏听偏信,在全党形成统一认识,保证党在思想上、组织上和行动上的高度统一。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是全党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要,干部队伍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是建设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的客观要求。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全党保持强大战斗力的基石,加强党的组织建设需要上下团结一心,把党的每一项决定都贯彻落实,充分发挥党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党的作风建设

党的作风建设,就是不断改进党员干部队伍的作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树立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各级领导干部要改进领导方法,培养良好的领导艺术,自觉跟上时代的步伐,树立创新意识,善于动脑,勇于进取,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党员干部要不断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面对紧急重要事情临危不惧,能抓住主要矛盾和重点问题,统筹安排好一切工作;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努力保持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时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倾听群众呼声,取信于民,不断改进工作作风,避免出现本本主义、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

4. 党的反腐倡廉建设

党的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坚决反对腐败,建设清廉政党,要“老虎苍蝇一起打”,这是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立场。腐败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和国家带来致命伤害,因此必须警钟长鸣,常抓不放;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建立健全反腐败法律体系,完善监督和举报制度,特别是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防止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等腐败之风蔓延;始终保持反对腐败的高压态势,着力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对腐败分子予以打击和严惩。

5. 党的制度建设

党的制度建设最核心的内容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重要表现。完善党的制度建设,需要在党内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政治氛围,维护民主监督、民主讨论的政治环境;完善党的各种代表大会制度,扩大党内的基层民主;党员干部不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发挥党员干部的主体地位,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贯彻下去并落到实处,正确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增强党的活力。

四、科学的发展观——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若想建立适合社会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就要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人类社会。唯物史观自从创立以来就被认为是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是深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但能够正确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容易,因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制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尤其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规律,需要我们长期去研究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不断摸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过程,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更进一步探索。

(一) 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五形态说认为,人类社会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在19世纪谈到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时,把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两个阶段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把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叫作社会主义社会,把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叫作共产主义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宣布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当时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认识得还比较清楚。他曾在1957年的一次知识分子研讨会上指出,虽然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社会主义并没有真正完成,还需要一定的过渡阶段。但是,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由于头脑发热、发展心切,企图在短时间内结束过渡时期,他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想一步跨入共产主义社会。这导致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偏差,使社会主义的发展逐渐偏离正常轨道,走了很多弯路,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分析国情,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思路。我国最大的实际就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扩大和深化改革。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三步走”的伟大战略构想,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制定了“新三步走”的发展蓝图,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十七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十八大建立五位一体的全方位发展目标。党的政策的不断变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随着我国具体国情的发展变化制定适当的发展政策,回答了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二) 关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

唯物主义历史观告诉我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社会物质生活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和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推动了整个社会向前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奠定了社会向前发展的物质基础,决定了人类社会的最终发展。任何社会生产关系都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的变革不能违背生产力的标准。无论现在社会有多发达,技术有多先进,人们都必须高度重视物质的生产活动。社会主义之所以比资本主义更先进,是因为社会主义具有资本主义没有的优越性,它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效率,又能弥补资本主义的缺陷。这就是说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以后,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社会积累更多的财富。尤其是我国特殊的国情,更需要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基本思想。马克思曾指出:“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6]188科学技术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变生产力要素的构成和人们的劳动方式,调整社会的经济结构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扩大生产规模。但是,仅仅依靠科学技术是不行的,还需要调动其他方面的积极因素,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科学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命题,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三)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首先是物质生活资料的发展,而物质生活资料的发展是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社会的发展规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直接推动者。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是共产党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导,是发展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走群众路线,把群众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尊重人民的实践创造活动,不断创新指导人民群众进行实践活动的理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全体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个主题各自成为一体,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主线。只有把握好这四个主题,才能有助于我们认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真正结合,使社会主义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1] 王宜秋,葛洪泽.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体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2).

[2] 邓小平文选: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毛泽东文集: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梁道刚.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生成机理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2).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牛建兵〕

The Analysis of Topics about Sinicization of Marxisim

RUAN Yu-chun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China)

The topics about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refer to the basic thought about the Marxism’s process in China. It not only combines with the history and the fundamental experience of the sinicized Marxism, but also is the key point to underst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contains four themes, the scientific Marxism view replies to the regular pattern of Marxism’s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scientific socialist view replies to regular pattern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the scientific Communist Party ruling view replies to regular pattern of Communist Party ruling, the scientific views of development replies to regular pattern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One of the four topics contains the others and all of them converge into effective force to promote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socialist view; Communist Party ruling view; development view

A81

A

1006−5261(2015)03−0030−07

2014-07-08

阮玉春(1988―),女,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建设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