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毕节市喀斯特山区适度规模养牛模式探讨

2015-02-09张宗庆金深逊周理阳鲁立刚

养殖与饲料 2015年10期
关键词:毕节市

张宗庆 金深逊 周理阳 鲁立刚

贵州省毕节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贵州毕节551700



贵州省毕节市喀斯特山区适度规模养牛模式探讨

张宗庆金深逊周理阳鲁立刚

贵州省毕节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贵州毕节551700

摘要毕节市能繁母牛比例较低,通过能繁母牛适度规模养殖模式实践,总结了喀斯特适度规模能繁母牛养殖的相关技术配套,提出了适度规模养殖能繁母牛的不同模式并进行相关实践,对喀斯特山区养牛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毕节市;喀斯特山区;适度规模养殖;能繁母牛;养殖模式

张宗庆,男,1966年生,高级畜牧师。

1 发展现状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全省东西长约595 km2,南北相距约509 km2,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山脉众多,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高谷深,是全球喀斯特地貌十分典型的地区,石灰石熔积岩是贵州省地貌的主要特点。境内多山,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 100 m左右,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全省境内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当地俗语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

喀斯特(Karst)生态环境早就被联合国认定不适合人类生存。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km2。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

2011年末,全市牛存栏93.15万头,其中役用牛69.06万头,肉牛24.09万头,奶牛62万头,总计出栏17.38万头。2011年末,牛存栏79.65万头,同比下降14.5%,其中役用牛59.48万头,同比下降13.87%,肉牛20.16万头,同比下降16.32%,奶牛63万头,同比上升1.67%,总计出栏17.383万头,同比上升0.04%。总体趋势是役用牛减少后,由于能繁母牛比例较低,肉牛数量就随之减少,出栏数不降低的原因是淘汰的役用牛增多和育肥科技含量提高的体现。从全市存栏牛结构分析,役用牛比例大,能繁母牛比例小。能繁母牛中多数既是役用牛,又是能繁母牛。出栏的肉牛中,多数是役用牛育肥,少数是公犊育肥。

2 毕节肉牛发展的有利条件

2.1资源优势

毕节市草山草坡资源丰富,充分开发利用,可有效提高草食畜牧业的发展能力。一是天然草山草坡改良潜力巨大。全区天然草场49.82万hm2,二是人工种草潜力较大。现有人工草地5.33万hm2,规划期内新增人工种草13.33万hm2,按每666.67 m2产鲜草4 t计,可载畜100万个牛单位以上;三是灌木林和林地开发利用潜力大。全区有灌木林42万hm2,按每666.67 m2产可饲嫩枝叶和鲜草1.2 t计,可载畜80万个牛单位以上;林地120.67万hm2,按每666.67 m2产可饲嫩枝叶和鲜草500 kg计,可载畜95万个牛单位以上;四是冬闲田土种草(包括烟草轮作),全区每年有冬闲田土13.33多万公顷,每年种植面积从现在的1万hm2增加到2万hm2,按每666.67 m2产鲜草4 t计,可载畜12万个牛单位以上;五是农作物秸秆、绿肥加工处理利用率尚可提高。全区每年产农作物秸秆326万t,若秸秆加工利用率从现在的29.2%提高到50%,可载畜68万个牛单位以上。

2.2政策优势

1988年,由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亲自倡导,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并提出建成能源、畜牧、绿色、旅游“四大区”的目标,1997年又首选草地生态畜牧业为支柱产业来培育。按照《试验区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2008- 2020)》提出的建设目标,必须大力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地生态畜牧业,把试验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基地之一。2007年,地委、行署在北京召开毕节试验区畜牧产业发展研讨会,邀请有关国内知名专家参加,针对毕节地区畜牧业发展现状、资源状况、存在问题和困难,提出把畜牧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的建议和措施。草地生态畜牧产业列为毕节地区农业产业化“五个100亿”工程和“3321”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整合项目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营造了极为有利的政策环境。

2.3帮扶优势

当前,毕节市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央、省的领导同志关心关怀毕节市的发展,各民主党派中央、国家各部委倾力支持毕节市的发展。国家农业部将毕节市试验区作为部长工作联系点,重点扶持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同时,国家继续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支持喀斯特山区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接续产业、“三江源”生态保护等项目。省扶贫部门将整乡推进、集团帮扶等项目重点用于扶持贫困乡牛羊养殖业发展。为喀斯特山区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2009年中央各部委、各民主党派帮扶毕节市试验区发展的“4.14”会议后,国家和省对毕节地区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等,这些都为毕节地区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国家农业部将毕节试验区作为部长工作联系点后,重点扶持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在技术和项目资金等方面对毕节地区进行倾斜。

2.4基础优势

“十一五”以来,全区草地生态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2010年末,全区牛、羊、禽存栏分别为101.5万头、85.1万只、1 345万只,与“十五”末相比(下同),增长33.07%、81.09%、34.59%,年递增5.88%、12.61%、6.12%;牛、羊、禽出栏分别为16.5万头、35万只、1 290万只,增长53.52%、66.03%、12.07%,年递增8.95%、10.67%、2.31%。拥有人工保留草地5.33余万公顷,改良天然草场1.33余万公顷,草地畜牧业产值从2005年的3.83亿元提高到8.42亿元,已发展成为毕节市喀斯特山区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通过实施省优质畜产品基地等项目,新增草食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169个,发展草食畜禽规模养殖大户(场)0.56万户(个),草食畜禽规模养殖比重从“十五”末的1.1%提高到15.2%。有草食畜产品加工企业5家,年加工肉类0.55万t,占草食肉类产量的20.6%;有各类牲畜交易市场209个,年上市交易牲畜345.6万头(只);有畜牧合作经济组织151个,入会农户7 016人;有经纪人队伍1 344人,农民组织化程度得到提高。

2.5市场优势

2010年,我国肉类总产量7 850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72%。根据统计资料,虽然我国是肉类生产大国,但人均肉类占有量只有59 kg左右(2010年),实际可食用的消费量还要少于此数目;而美国的人均消费量在120 kg左右,发达国家平均在100 kg以上,我国香港地区达到124 kg,台湾地区也有82 kg。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993- 2008年的统计资料分析,世界肉类消费比例中。猪肉占38%,牛肉占25%,羊肉占5%,禽肉占29%,其他肉类占3%。1993年到2008年世界肉类消费年均增长率为2.46%,猪肉为2%,牛肉1.14%,羊肉1.82%,禽肉占4.4%。同全国和全省的情况比较,毕节地区2010年肉类产量中,猪肉占84.4%,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高22.4个百分点,比全省同期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但是,2010年毕节地区肉类总产量中,牛肉占4.5%,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低3.7个百分点,比全省同期平均水平低2.2百分点。毕节地区肉类生产的结构需要进行调整,由于人口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牛羊禽肉的比例逐步增加,草地畜牧业发展有巨大的市场潜力。特别是该区畜产品具有生态环境优势,随着交通的改善、区外市场潜力更大。

3 存在问题及原因

1)养殖能繁母牛效益较低,多数农户不愿意饲养。1头母牛从断奶喂至配种至少需要4个月,怀孕期10个月,哺乳期6个月,农户才能见到效益,以后每16个月农户得到1头犊牛,按现行市场价计,最多能值4 500元,按每个劳动力饲养5头能繁母牛计,1年仅能得到22 500元收入,扣除投入的精料和药品费后,效益不足20 000元,且还有疾病死亡和配不上种的风险,因此农民不愿意饲养能繁母牛,带来的严重问题是育肥没有牛源,从外地购买来育肥不仅成本高,而且疾病风险大。

2)役用牛减少加剧育肥牛源紧张。毕节市多数是用淘汰的役用牛进行育肥,由于微耕机的推广应用,役用牛逐年减少,以致肉牛生产呈现萎缩趋势。

3)育肥牛成本上升较快,经济效益不高。受地形影响,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收集草料多数地方需要劳动力背挑,大大增加了草料成本。加之劳动力价格逐年上涨,以致草料成本不断攀升,影响养殖户经济效益和投资养殖的积极性。

4)养殖方式落后,养殖规模较小,经济效益不明显。能繁母牛多数地方由于饲草加工机械不配套,主要采取放牧饲养,劳动生产率较低。肉牛生产采取舍饲,饲养规模小,挣钱少,饲养规模大,收集草料半径大,成本增高,无法挣钱。

5)产业链条不健全。产业化经营在国外也叫食品供应链,就是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有效结合,但从毕节市来看,产业链条还不够完整,主要表现在:一是畜产品加工业未跟上,导致产业抵抗风险能力弱。二是实施项目地的龙头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对市场的控制力、影响力不够。

6)社会化服务功能不完善。防疫基础设施虽然得到加强,服务机制,服务方式,服务领域未创新,社会化服务功能有待加强。

7)技术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强。低成本建制人工草地,保持人工草地群落的稳定性,加强牧草品种改良,动物营养调控、饲养管理以及疫病控制等,依然是南方草地畜牧业尤其是贵州喀斯特山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中有待解决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

4 发展对策

1)坚持“能繁母牛分散饲养,商品肉牛集中育肥”的原则进行发展,千家万户饲养能繁母牛,经济实力较强、懂管理、会经营的能人建场育肥商品牛。

2)坚持适度规模发展的原则。草山较好,主要采取放牧方式饲养母牛的地方,每户控制在5~20头以内扶持,主要以农作物秸秆饲养母牛的地方,每户控制在10头以内扶持。集中育肥场按100头规模扶持。

3)坚持能人引领原则。按照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能人建育肥场,以补贴和贴息方式支持能人购买能繁母牛投放到农户,能人以合同方式与农户约定技术服务、母牛管理、回收犊牛及分成等关系。项目支持饲养母牛农户改造圈舍,种草、购买饲草加工机械和修建青贮窖,同时按产犊数进行补贴,一补3胎。

4)坚持发展优良品种的原则。项目选择在牛改基础较好,输精员技术水平较高的村,确保母牛按期受胎和产犊。依据农户意愿,结合今后肉牛发展的趋势进行品种布局,原则上以肉质较好的黄安格斯为主。具体在进行品种选择时,母牛选择安本杂一代以上的优良个体,父本选择安格斯冻精。

5 模式设计

1)1个村设计1个育肥场,选择能人创办,提供圈舍图纸和指导选址,在以下环节进行扶持。

建圈500 m2×200元/m2=10万元;

五室(办公室、消毒室、值班室、兽医室);

100 m2×300元/m2=3万元;

草料棚200 m2×150元/m2=3万元;

饲草加工机械1台×10 000元/m2=1万元;

人工种草13 333.33 m2,每666.67 m2补助150元,共0.3万元;

合计17.3万元。

2)购买母牛,能人自行购买投放到有积极性、有条件饲养的农户,项目在以下环节进行补助。购买1头母牛,补贴能人1 000元,贴2 500元贷款3年的银行利息。

3)能人与饲养能繁母牛农户签定合同,明确技术服务、母牛管理、回收犊牛及分成等关系。项目对饲养能繁母牛农户在以下环节进行补贴。改造圈舍1头母牛按5 m2计,每平方米补助150元,种草13 333.33 m2,每666.67 m2补助150元,购买饲草加工机械每户补助800元,建青贮窖2 m3,每立方米补助100元。若每户按饲养5头母牛计,总计扶持7 750元。

4)能繁母牛产犊断奶后,由项目补助饲养农户800元,连续补助3胎,补助款项不列入与能人的分成范围。

6 模式实践

6.1威宁县雪山家庭牧场与养殖小区养殖的雪山模式

草山较好,主要采取放牧方式饲养母牛,每户养殖5~20头,主要从事能繁母牛养殖和现代肉牛生产技术示范推广。小区面积20余公顷,其中设施建设占地0.4 hm2,优质牧草种植基地353.33余公顷。先后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共建300 m2的圈舍5栋。养殖能繁母牛及肉牛300余头。

养殖小区按照“科技兴农、产业富民”的发展思路,本着“能人领贤、示范带动、统分结合、滚动发展”的原则进行管理。着力于发展能繁母牛和肉牛生态养殖技术示范,有力地推进养殖小区养牛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6.2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家庭适度规模养殖与扶贫的古胜模式

通过“科研所+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机制,采取技术培训和现场开具“处方签”的方法指导规范农户养殖,使古胜村养牛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先后对30户农户进行考察,针对各户的具体情况,进行技术和智力帮扶,增强了农户意识,进行圈改,目前新修圈舍600 m2,改造圈舍300 m2,投入资金30万元,得到了示范户的好评。扩大母牛基础群,通过补贴形式,新建110头母牛群,已落实到16养牛示范户。进行安格斯肉牛改良示范,在古胜建立优质高档肉牛基地。推广种植皇竹草种植2 hm2,完成青黄贮饲料生产500 t以上。开展本地黄牛与安格斯肉牛杂交改良,提高优质肉牛比例。开展肉牛育肥试验,提高肉牛养殖效果。

6.3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适度规模养殖的林口模式

创新出“四动”机制:政府推动、科技服务促动、营销大户带动、群众积极主动。探索出整村推进,以繁为主、以贩促养、养贩结合,显现了较大的规模效应,实现了“五化”(养殖规模化、饲养标准化、品种优良化、饲草多元化、营销市场化),新建肉牛养殖示范户6个、暖棚牛舍8个(600 m2)、青贮池2座(20 m3),投放各类铡草机6台。种植皇竹草1.33 hm2饲草基地初步建立,青贮玉米专用1.67 hm2。秸秆青贮技术全面推广应用,加工调制率达到85%以上,多元化饲草基地初步形成。全村牧业总产值2014年达到1 400万元,比2005年增长136%;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从545元增加到1 225元以上,增长1倍,畜牧业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

7 投资及效益估算

1)投资估算(按每个养殖小区发展100头能繁母牛计)。

育肥场17.3万元,购牛补贴10万元;

购牛贴息7.5万元,产犊补贴24万元;

扶持农户11.4万元;

合计70.2万元(每70.2万元扶持发展100头能繁母牛)。

2)效益分析。

通过3个养殖小区建设,平均每户饲养5头能繁母牛,农户与能人按7∶3分成,每头犊牛断奶按4 500元计,农户每年收入为15 750元,扣除配种、精料费,实际收入可达13 000元,能人收入为6 750元,扣除管理费、自筹资金利息等,实际收入可达5 000元。能人育肥100头商品牛,利润可达50万元以上。按发展100头母牛计,投产3年,经济效益可达150万元。

8 小结与建议

1)以转变生产方式为重点,努力推进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以标准化规模示范场建设为抓手,以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为主要内容,认真制定建设标准和扶持奖励办法,积极争取和整合各类畜牧项目资金,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先建后补等扶持机制,进一步引导和扶持养殖企业、养殖大户、养殖能手和社会能人大力发展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

2)以实现草畜平衡为重点,大力开展人工种草,努力推进以能繁母牛为主的草地生态畜牧业。积极争取和整合各类项目资金,进一步加大人工种草和天然草场改良力度,大力推广退耕地种草、林草间作、粮经饲三元结构种植模式,大力推广饲用玉米、甜高粱、皇竹草等牧草新品种,最大限度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实现草畜配套,同步发展。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加工技术,进一步提高各类农作物秸秆利用率。

3)以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努力推进肉牛良繁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和优化全市现有各类肉牛良种场、品种改良点建设、切实抓好品种改良工作,不断提高良种覆盖率和个体生产能力。

4)以养殖专业合作社、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大幅提高肉牛养殖经济效益。

5)以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努力提高肉牛疫病预防控制和动物卫生监督管理水平。加强对动物常见病、多发病研究,不断提高肉牛疾(疫)病的防治(控)能力,进一步降低肉牛发病率和死亡率。

6)以科技推广为重点,努力提高肉牛养殖的科技含量和养殖效益。大力推广牛短期育肥,舍饲圈养等先进饲养技术,大力开发优质高效技术、节本增效技术,不断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基金项目: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建设专项资金;国家星火计划重大项目《养殖小区母牛生态饲养与疫病综合控制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编号2012GA8200025);毕节市科技项目《毕节地区优势野生牧草选育与利用》(毕科合字(2009)07号)

收稿日期:2015- 07- 09

猜你喜欢

毕节市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17个鲜食玉米品种同台比拼
毕节市统筹推进项目实施 推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高质量发展
毕节市旅游文化现状与创新发展研究
瑞雪兆丰年
夏日荷景
“我拍祖国好河山”摄影大赛第二批入选作品
My Best Friend’s Lifestyle
毕节市举办第五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激发内生动力 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变革记
毕节市关工委到金沙开展“三爱一践行”主题宣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