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群体互动评价的无领导小组讨论的作用机制

2015-02-07丁晓岚

应用心理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评价者人际小组讨论

丁晓岚 黎 恒

(1.浙江树人大学人文学院,杭州 310015;2.浙大网新集团,杭州 310052)

基于群体互动评价的无领导小组讨论的作用机制

丁晓岚1**黎 恒2

(1.浙江树人大学人文学院,杭州 310015;2.浙大网新集团,杭州 310052)

无领导小组讨论作为中高层管理人才选拔的重要方法被重点关注。本研究运用不等同对照组设计,并基于群体互动评价的过程,探索了无领导小组讨论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任务的信息对称性特征影响群体互动行为的频次分布,对称性任务结构条件下被评价者的整合行为多于不对称性条件下的整合行为;(2)整合行为和分化行为是无领导小组讨论进行胜任力评价的信息来源,整合行为与群体互动的任务绩效和人际绩效显著正相关,分化行为与群体互动的任务绩效和人际绩效显著负相关;(3)任务结构对评价者评价策略的使用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同时评价者会针对不同的评价维度调整自己的评价策略,具有权变性。

无领导小组讨论 群体互动评价 作用机制

1 问题提出

无领导小组讨论作为评价中心最为常用的一种测评方法,在组织选拔人才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才的选拔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心理测量属性一直是其研究的重点。研究表明:无领导小组讨论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吴谅谅,何琪,2001;彭平根,丁彪,苏永华,2002;姚若松,梁乐瑶,苗群鹰,2011)。尽管无领导小组讨论因具有较好的预测效度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其构思效度一直缺乏有力的实证研究(卞冉,高钦,车宏,2013)。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效度来源和作用机制被很多研究者看作是一个难以打开的“黑箱”。传统基于特质导向的问卷设计思路既忽略了行为也忽略了结果,容易导致测量构思偏移评价目标,从而使得测验缺失构思效度(黎恒,2005;卞冉等,2013)。有研究者认为,基于绩效导向和行为导向的设计思路有助于提高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评价信度和效度,从而提高其构思效度。其中,行为导向设计思路用群体互动的人际行为和任务行为来表征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测量构思,而绩效导向设计思路用群体互动的作业绩效操作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测量构思(Arthur,Day,Mcnelly,& Edens,2003)。无领导小组讨论通过设置群体讨论任务,让被评价者通过群体互动集体解决给定的任务,从而激发其团队领导、人际关系和问题解决等管理胜任力行为,而评价者通过对这些行为的观测和推论,达到评价的目的,其作用机制蕴含在群体互动过程之中。基于群体互动评价的过程来研究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内在作用机制成了当前最具前瞻性的研究视角(Kniffin,Wansink,Griskevicius,&Wilson,2014)。

群体互动过程模型的主要观点有:(1)群体互动包含任务互动和人际互动两个层面;(2)群体互动包含信息影响和规范影响两种机制;(3)群体互动包含决策质量和人际关系两个目标(黎恒,2005)。以往研究对群体互动评价的参与人数、被评价者的性别和互动时间等影响评价信度和效度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Bass,1954;Horstman,1974;Jaffee,1967;Kaess,Witryol,&Nolan,1962;Petty,1974),但这些研究仅局限于分析影响评价效度的前因变量,并没有基于群体互动评价的过程来进行。任务结构是影响群体互动过程的关键因素之一,以往多个研究对群体任务的非常规性特征、复杂性特征和依存性特征等作了系统研究,但对群体互动任务的信息对称性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而获取和加工事实信息是群体互动的关键(Huang & Wei,2000),互动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否“对称”、“完备”会影响群体互动行为的分布(Giebels,Dreu&Vliert,2000)。有关冲突行为的研究表明,大部分行为策略可以用整合行为(integrative behavior)和分化行为(distributive behavior)来描述(Van de Vliert,1990)。整合行为具有协调分歧、融合冲突和活跃讨论气氛等特征,目的是增强群体成员的情感认同和提高群体决策的质量(Van de Vliert,1990);分化行为以群体成员个人利益最大化为行为模式,它会抑制群体成员的信息分享行为,激发人际冲突,偏离任务方向,导致群体决策的质量下降和群体成员的情感认同减弱(Janssen & Veenstra,1999;Mohd & Sujatha,2014)。

在信息对称的任务结构条件下,冲突信息减少,更容易激发群体成员的整合行为;而在信息不对称的任务结构条件下,冲突信息增多,更容易激发群体成员的分化行为(Beersma & De Dreu,2002)。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本研究的假设1。

假设1:无领导小组讨论中,对称性任务结构条件下被评价者的整合行为多于不对称任务条件下的整合行为;对称任务条件下被评价者的分化行为少于不对称任务条件下的分化行为。

根据群体互动绩效理论,无领导小组讨论中,人际互动和任务互动所激发的整合行为和分化行为是考官可观测的评价依据,在群体互动中,被评价者的整合行为越多,评价者对其任务绩效和人际绩效的评价也就越高,而被评价者的分化行为越多,考官对其任务绩效和人际绩效的评价也就越低。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本研究的假设2。

假设2:无论在对称还是不对称任务结构条件下,整合行为与胜任力评价、群体互动绩效正相关,分化行为与胜任力评价、群体互动负相关。

评价中心构想效度悖论可能与评价者使用的图式(schema)有关(卞冉等,2013)。评价过程其实质是考官的认知加工和决策过程,根据社会认知图式理论(Taylor & Crocker,1981),不同的任务情景图式(context schemas)下评价者会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信息对称或不对称的任务结构为评价者构建了两种不同的情景图式,评价者根据不同的情景图式启用相应的评价策略。基于此,我们提出本研究的假设3。

假设3:无领导小组讨论中,评价者的评价策略受信息对称/不对称任务结构的影响。同时,针对不同的评价维度,评价者会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去加工被评价者的群体互动行为信息。

总之,本研究基于群体互动评价的过程,依据群体行为冲突理论和群体绩效理论,探究无领导小组讨论的作用机制,研究框架如图1:

图1 研究框架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不等同对照组设计,在对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个体特征及职务特征变量进行等同控制基础上,对测验的任务结构进行不等同设计。具体地说,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等同控制:首先,样本相似,都是具有2年以上4年以下管理经验的应聘者,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次,竞聘职位的职能相似,都是强调综合管理职能的中层管理岗位;第三,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操作程序和考官评价程序相同,采取“任务结构克隆”(task structure cloning)设计任务以保证测量构思的等同性;第四,采取严格的考官培训,尽量使用同一批专家考官。因此,在保证测量构思、测量程序、测试样本和考官样本等同的情况下,本研究焦点集中在测验任务结构的不等同上,即考察信息对称/不对称任务结构对无领导小组讨论互动过程的影响。

2.2 实验任务设计

2.2.1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题目设计

讨论题目以战略性职位分析为基础,提取管理者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经常碰到的人事决策这一工作难点,确定“谁当市场总监最合适”作为无领导小组讨论的主题,要求被评价者扮演董事会董事成员,就谁是市场总监最佳候选人进行讨论。根据任务结构克隆的思路,围绕同一主题,编制了“对称性任务结构”和“不对称任务结构”两套题本,具体情况见表1。

2.2.2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实施过程

讨论分四个阶段:(1)准备阶段,要求被评价者熟悉讨论规则,阅读讨论题目,列出发言提纲,时间10分钟。(2)独立发言阶段,经过10分钟准备后,主考官宣布讨论开始,同时重申讨论的要求、时限和最后达成的目标。在主考官宣布开始后,发言次序自行决定,每人发言一次,限时3分钟,提出自己认为最为合适的候选人以及其他候选人的先后推荐次序,并阐述理由,时间为15分钟。(3)自由讨论阶段,既可对自己第一次发言作补充,也可对别人的观点进行分析或提出不同见解,这个阶段要求小组成员对谁是市场总监最佳候选人以及三个候选人的先后推荐顺序达成一致意见,时间为30分钟。(4)讨论结束阶段,主持人宣布讨论结束,考官进行最后评分和讨论,填写相关评价问卷。

2.3 研究取样

样本包括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两部分。评价者包括两名有三年招聘经验、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企业招聘经理和一名有多次无领导小组讨论评价经验的人才测评专家。评价者共接受4个小时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录像观摩无领导小组讨论群体互动过程、群体互动评价的测评技巧、行为编码技术和本研究的编码内容等。被评价者为竞聘A公司下属县级分公司经理的20名应聘者和应聘B公司区域经理的20名应聘者,应聘者平均工龄为8.5年,担任管理岗位的平均工龄为3.33年,96%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无领导小组讨论每五人一组,对称任务结构和不对称任务结构各四组,总共八组。

2.4 测量工具

2.4.1 行为过程量表

该量表以Jassen等(1999)开发的群体互动行为过程量表为基础编制修订而成。包括整合行为和分化行为两个子量表,采用七点利克特量表。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量表的内在结构。因素数目的选取采取陡阶检验法,碎石图分布结果表明抽取两个因素比较合理,它们所对应的特征值分别为3.55和3.38。采用主成分因素分析法,经最大方差旋转后,两个因素解释的变异分别为44.38%和42.33%,共解释了86.71%的总体方差。ICC(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测量指标分别为0.96和0.93,说明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

2.4.2 群体互动胜任力评价量表

该量表采用黎恒(2004)的群体互动胜任力评价量表,量表有团队领导、人际关系和问题解决3个测量维度,共11个项目,采用七点利克特量表。评价者根据被评价者的表现运用行为检测清单进行现场评价。运用现场测评数据对群体互动评价胜任力测量构思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取陡阶检验法选取因素数目,碎石图的分布结果表明选择三个因素比较合适,它们所对应的特征值分别为3.20、2.47和2.36。采用主成分因素分析法经最大方差旋转后,三个因素解释的变异分别为29.05%、22.41%和21.43%,共解释了72.89%的总体方差。三个因素所属各个项目间的ICC系数在0.79至0.89之间,说明各个因素内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2.4.3 群体互动绩效评价量表

2.5 实验操作检验

如果任务结构对群体互动产生影响,那么会反映到群体互动的任务冲突和人际冲突水平上(Janssen & Veenstra,1999),即如果其中有一个变量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实验操作成功。因此,本研究设置人际冲突和任务冲突两个群体水平上的变量检测任务结构操作是否成功,用项目“总的来说,本组讨论气氛激烈,成员情绪冲突大”测量人际冲突,用项目“总的来说,本组成员在任务解决思路上存在很大差异”来测量任务冲突。结果表明,人际冲突差异显著,F(1,39)=13.99,p<0.001,任务冲突差异不显著,F(1,39)=3.4,p>0.05。总的来看,实验操作成功。

3 结果与分析

3.1 任务结构与群体互动行为关系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任务结构(对称、不对称性)为自变量,群体互动行为过程中整合行为和分化行为出现的频次为因变量,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表2)。结果表明:不管是对称还是不对称任务结构,被评价者的整合行为都显著多于分化行为。

对不同任务结构下整合行为和分化行为两个行为出现的频次分布情况做进一步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被评价者的整合行为在对称任务结构和不对称任务结构条件下存在显著差异(F(1,39)=4.21,p=0.037),对称性任务结构下的整合行为明显多于不对称任务结构;(2)被评价者的分化行为在对称任务结构和不对称任务结构条件下差异不显著(F(1,39)=0.53,p=0.089),从平均数看,不对称任务结构的分化行为略微多于对称任务结构。假设1部分得到验证。

注:*p<0.05,**p<0.01,***p<0.001,下同。

3.2 群体互动行为与胜任力评价、互动绩效相关

对整合行为、分化行为与胜任力评价、互动绩效进行相关分析(表3、表4)。结果表明:(1)整合行为与团队领导、人际关系和问题解决等胜任力评价维度正相关显著,与人际绩效、任务绩效等互动绩效维度正相关显著,说明被评价者的整合行为越多,评价者对其胜任力评价也就越高,整合行为能有效预测被评价者的人际绩效和任务绩效;(2)分化行为与团队领导、人际关系和问题解决等胜任力评价维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与人际绩效、任务绩效等互动绩效维度负相关显著,说明被评价者的分化行为越多,评价者对其胜任力的评价也就越低,分化行为导致较低的人际绩效和任务绩效。本研究的假设2得到验证。

12月4日是国家宪法日,也是全国法制宣传日。当天,七师一二三团司法所组织车排子垦区公、检、法、司及相关单位在该团金色时代广场联合举办了以“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为主题的国家宪法日集中宣传活动。

3.3 任务结构与评价者评价策略的关系

运用策略捕捉方法分析评价者的评价策略。以整合行为(I)、分化行为(D)及其交互项(I*D)为自变量,胜任力评价和互动绩效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表5)。如果I或D的回归系数显著,说明整合行为或分化行为对因变量有主效应,其心理意义表明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整合行为或分化行为赋予了重要的心理权重;如果交互项I*D的回归系数显著,说明整合行为和分化行为存在交互效应,其心理意义表明在评价过程中,评价者综合考虑了两种互动行为。我们把只考虑交互项的策略称作交互式策略,把只考虑主效应的策略称为偏好式策略。把综合考虑主效应和交互项的策略称作整合式策略。结果表明:(1)任务结构对评价者的评价策略有明显的影响,从总体上看,对称性任务结构下,整合行为、分化行为的主效应总体上不明显,而交互项的效应非常显著,说明在对称性任务结构下,评价者采取了交互式评价策略;不对称性任务结构下,整合行为、分化行为的主效应显著,它们的交互效应也非常显著,说明在不对称性任务结构下,评价者采用了整合式评价策略。(2)针对不同的评价维度,评价者应用了不同的评价策略:在对称性任务结构下,评价人际绩效和任务绩效时主要考虑了整合和分化两种行为的交互信息,采用的是交互式评价策略,评价团队领导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时主要依据整合行为,采用的是偏好式评价策略,而评价人际关系能力时主要依据分化行为和交互项,采用了整合式评价策略;在不对称性任务结构下,评价者对所有评价纬度的评价都利用了主效应和交互项信息,说明评价者采用的是整合式评价策略。(3)从调整系数来看,对称性任务结构下的整合行为、分化行为及其交互项的总体变异小于不对称性任务结构,说明不对称性任务结构下评价者对整合行为和分化行为的行为信息利用更为充分。(4)从单个具体评价维度来看,对称性任务结构条件下的人际关系能力的调整系数最小,不对称性任务结构条件下团队领导能力的调整系数最大。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无领导小组讨论的任务结构影响了评价者的信息加工模式,也就是说,评价者根据不同的任务情景,采取不同的评价策略,表现出评价策略的权变特征。此外,评价者会针对不同的评价维度调整自己的评价策略。因此,本研究的假设3得到了实证。

4 讨 论

本研究运用不等同对照组设计,从三个方面探索了无领导小组讨论的作用机制。首先,研究不同任务结构条件下整合行为和分化行为的分布;其次,分析了两种行为过程与胜任力评价、互动绩效的内在关联;第三,探究了不同任务结构情景下评价者的评价策略。

4.1 任务结构与群体互动行为

任务结构的信息对称性特征影响无领导小组讨论群体互动过程,具体表现为整合行为和分化行为的出现频次分布受任务对称性特征的影响。首先,被评价者的参与动机得到最大的激发,希望借助讨论的互动平台展现自己的才能,因此,被评价者有意展现反映积极互动状态的整合行为,减少分化行为的出现,从而使得无论在对称任务结构条件下还是不对称任务结构条件下,整合行为显著多于分化行为。其次,对称任务结构条件下,被评价者获取的任务信息完全一样,但容易激发被评价者的偏好差异,任务互动减少,人际互动增加,从而要求群体成员不断对偏好差异加以整合,偏好差异引发的人际互动激发了更多的整合行为。第三,不对称任务结构条件下,由于讨论任务要求群体成员在有限的时间内达成一致意见,在群体目标兼容的情况下,不对称任务结构导致双方偏好兼容,容易达成一致意见,人际互动所激发的分化行为减少,而由于任务信息的不对称性,任务互动所激发的分化行为增多,这使得不对称性任务结构的分化行为虽略微多于对称性任务结构,但被评价者的分化行为在对称和不对称任务结构条件下差异并不显著。

4.2 群体互动行为与胜任力评价、互动绩效

本研究借用整合行为和分化行为两种行为过程框架,探讨了无领导小组讨论的作用机制。首先,整合行为对胜任力评价和互动绩效有显著的正效应,分化行为则有显著的负效应,该发现为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构思效度来源提供了实证依据。“融合冲突各方”、“鼓励信息共享”、“提倡共同参与”、“目标导向沟通”等整合行为有利于提高问题解决的质量和群体成员的认同感,并导致较高的人际绩效和任务绩效。整合行为所包含的行为要素正是胜任力特征的行为表征,因此,整合行为是无领导小组讨论构思效度来源之一。其次,“对成员的观点不加分析就予以排斥”、“对成员的建议、质疑、要求不予响应”、“放弃自己的观点、附和成员的建议”、“偏离讨论主题和群体任务要求”等分化行为反应了群体互动的消极行为,降低了群体决策质量,减少了群体成员的情感认同,从而导致低的人际绩效和任务绩效。分化行为所包含的行为特征是胜任力缺失的行为依据,因此,分化行为是无领导小组讨论构思效度的另一重要来源。

整合行为和分化行为是无领导小组讨论构思效度的两个来源,这两种行为模式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以往研究用“分离”和“互动方式”两种范式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分离范式将整合行为和分化行为看作完全独立的两个变量,群体互动中一个变量不会因为另一个变量而改变。但实证研究表明,分离范式难以准确描述群体互动的行为过程及其行为效应。互动范式则认为整合行为和分化行为具有连动特征,一个变量的加强必然导致另一变量的减弱。互动范式能较好地描述整合行为和分化行为彼消此长的互动关系,但难以解释正向加强现象。鉴于单纯的相关分析难以界定两种范式间的关系,本研究运用回归方程界定了整合行为和分化行为的主效应及其交互效应。

4.3 任务结构与评价策略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行为过程只有经过评价者的观测和信息加工,才能形成最终的评价结果。评价者的评价策略包括整合式策略、交互式策略和偏好式策略三种,任务结构对评价者的评价策略的使用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此外,评价维度也是影响评价者策略使用的重要因素。任务结构如何影响评价者选择评价策略?评价者又是如何知觉整合行为、分化行为及其交互项的呢?这是与评价者关联的两个内在机制问题。

不同的情景图式可诱发评价者使用不同的评价策略。对称性任务结构下,整合行为和分化行为产生了互动范式效应,表现为综合考虑两种行为过程,即评价者启用交互式策略整合群体互动行为过程信息。不对称性条件下,整合行为和分化行为呈现出分离范式和互动范式,此时评价者的信息加工过程既考虑了各自的主效应,也考虑了它们的交互效应,评价者启用整合式策略整合群体互动评价的过程信息。

5 结 论

(1)任务的信息对称性特征影响群体互动行为的频次分布,对称性任务结构条件下被评价者的整合行为多于不对称性条件下的整合行为。

(2)整合行为和分化行为是无领导小组讨论进行胜任力评价的信息来源,整合行为与群体互动的任务绩效和人际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分化行为与群体互动的任务绩效和人际绩效呈显著负相关。

(3)任务结构对评价者评价策略的使用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同时评价者会针对不同的评价维度调整自己的评价策略,具有权变性。

卞冉,高钦,车宏生.(2013).评价中心的构想效度谜题:测量维度还是活动.心理科学进展,21(2),358-371.

关培兰,苏永华.(1999).“无领导小组讨论”在人才招聘中的作用.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102(2),32-35.

黎恒.(2004).群体互动评价中的印象管理策略及其效应分析.浙江大学博士论文.

黎恒.(2005).无领导小组讨论研究现状和理论进展,人类工效学,11(3),61-67.

彭平根,丁彪,苏永华.(2002).LGD在选拔企业中高级管理人才方面的实证研究.心理科学,25(5),576-579.

吴谅谅,何琪(2001).“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应用.人力资源开发,6,33-35.

姚若松,梁乐瑶,苗群鹰.(2011).评价中心无领导小组讨论测评效度的实证研究.领导科学,29,39-41.

Arthur,W.Jr.,Day,E.A.,McNelly,T.L.,& Edens,P.S.(2003).A meta-analysis of the 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 of assessment center dimensions.PersonnelPsychology,56(1),125-154.

Bass,B.M.(1954).The leaderless group discussion.PsychologicalBulletin,51(5),465-492.

Beersma,B.,& De Dreu,C.K.W.(2002).Integrative and distributive negotiation in small groups:Effects of task structure,decision rule,and social motive.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DecisionProcesses,87(2),227-252.

Giebels,E.,De Dreu,C.K.,& Van de Vliert,E.(2000).Interdependence in negotiation:Effects of social motive and exit options on distributive and integrative negotiation.European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30,255-272.

Horstman,P.(1974).Leaderless group discussion as an assessment tool for supervisory and command promotions.JournalofPoliceScienceandAdministration,2(1),34-37.

Huang,W.W.,& Wei,K.K.(2000).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s of group support system (CSS) and task type of on group interaction from an influence perspective.Journalof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17(2),181-206.

Ilgen,D.(1999).Teams embedded in organizations:Some implications.TheAmericanPsychologist,54(2),129-135.

Jaffee,C.L.(1967).The partial validation of a leaderless group discussion for the selection of supervisory personnel.OccupationalPsychology,41,245-248.

Janssen,O,& Veenstra,E.V.D.V.(1999).How task and person conflict shape the role of positive interdependence in management teams.JournalofManagement,25(2),117-142.

Kaess,W.A.,Witryol,S.L.,& Nolan,R.E.(1962).Reliability,sex differences,and validity in the leaderless group discussion technique.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45,345-350.

Kniffin,K.M.,Wansink,B.,Griskevicius,V.,& Wilson,D.(2014).Beauty is in the in-group of the beholded:Intergroup differences in the perceived attractiveness of leaders.TheLeadershipQuarterly,25(6),1143-1153.

Mohd R.A.,Sujatha K.(2014).All for one:Using panel discussion to improve proficiency through group work.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123,225-231.

Petty,M.M.(1974).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experience and training upon performance in a leaderless group discussion.PersonnelPsychology,27(2),271-282.

Taylor,S.E.,& Crocker,J.(1981).Schematic bases of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In E.T.Higgins,C.P.Herman,& M.P.Zanna (Eds.),SocialCognition:TheOntarioSymposium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Vol.1) (pp.89-134).Hillsadle,NJ:Erlbaum.

Van de Vliert,E.(1990).Sternberg’s styles of handling interpersonal conflict:A theory-based reanalysis.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ConflictManagement,1,69-80.

2015年第21卷第2期,183-192

2015.Vol.21.No.2,183-192

The Action Mechanism Study of Leaderless Group Discussion: Based on the Process Idea of Group Interactive Assessment

DING Xiao-lan1,LI Heng2

(1.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5,China; 2.Insigma Group,Zheji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52,China)

The present study is focused on the mechanism of LGD by adopting the nonequivalent control group design.The results show that,firstly,the task structure influences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group interactive behavior in that the groups in a symmetrical task structure are engaged in more integrative behaviors than those in an asymmetrical task structure;secondly,integrative and distributive behaviors are two sources of competency evaluation,and there exist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integrative behaviors and task & interpersonal performance,an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distributive behaviors and task & interpersonal performance;thirdly,task structure moderates the use of assessment strategy,appraiser adjust strategy according to different assessment dimension.

leaderless group discussion,group interactive assessment,action mechanism

B849

A

1006-6020(2015)-02-0173-10

*通信作者:丁晓岚,女,浙江树人大学讲师,E-mail:lzgdxl@live.cn。

猜你喜欢

评价者人际小组讨论
微信聊天自我表扬的人际和谐管理研究
人际自立特质、人际信任与合作行为关系研究
搞好人际『弱』关系
基于评价信息满意度的群体信息集结方法
小组讨论法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的窘境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教师的角色转变带来的课堂教学变革
高中数学课堂小组讨论1+1模式教学应用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惜字如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