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等长训练在高校排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2015-02-07李国敏金未再

少年体育训练 2015年2期
关键词:训练组排球训练方法

李国敏,金未再

(1.浙江理工大学体育部,浙江 杭州 310018;2.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超等长训练在高校排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李国敏1,金未再2

(1.浙江理工大学体育部,浙江 杭州 310018;2.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通过对超等长训练和传统力量训练在高校排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的应用研究和训练效果的对比分析,发现超等长训练在提高排球运动员专项移动能力和弹跳能力方面的效果优于传统力量训练方法,但对提高排球运动员柔韧性和一般力量的效果并不明显。要使超等长训练更好地应用于排球专项体能训练,必须把握排球运动的专项特点,将超等长训练融入到一般力量训练中,与其它力量训练方法交叉进行,结合排球专项技术动作设计超等长练习动作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1 研究背景

随着体能训练在竞技体育训练中重要性的不断提升,关于体能训练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目前关于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应用性研究却不多,特别是针对运动员专项体能的应用性研究更少。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超等长训练在排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的应用研究较少,超等长训练在提高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方面的效果如何,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针对高校普通组排球运动员(区别于高水平组),运用超等长训练法,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并与传统训练组进行对照分析。结合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特点,通过对运动员移动能力、弹跳能力、柔韧性以及一般力量的测试对比,分析超等长训练法在高校排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的优势与不足之处,为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提供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超等长训练在高校排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的应用情况为研究对象;以浙江理工大学校排球队队员共计24名(12名男排队员、12名女排队员)为实验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查阅浙江理工大学以及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图书以及相关学术期刊,并通过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清华同方数据库查阅相关文献,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基础。

2.2.2 实验法在进行实验之前,先对受试的运动员(均有一定的力量基础)进行为期两个星期的适应性训练,然后进行随机分组。将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超等长训练组(A组)和传统力量训练组(B组)。每组随机选取男队员6名,女队员6名。每组受试者的年龄、体重、身高以及身体健康状况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设计如下。

2.2.2.1 训练方法结合浙江理工大学排球队目前的实际情况和训练水平,选取了跳深训练和实心球训练作为运动员超等长训练(A组)的主要训练手段。

受试者每周训练3次,训练时间为每周三、五、七(周日)下午3 ~ 5时,持续训练16周。A组的训练方法包括:(1)低台跳深练习:男生0.4 ~ 0.6m,女生0.2 ~ 0.4m,12次/组,每次4组,组间休息3min;(2)高台跳深练习:男生0.6 ~ 1.0m,女生0.4 ~ 0.8m,12次/组,每次4组,组间休息3min;(3)抛接实心球练习:仰卧抛接实心球(1 ~ 3kg),20次/组,每次4组,组间休息3min。B组训练方法包括:(1)负重半蹲(最大负重的60%):10次/组,每次4组,(2)负重全蹲(最大负重的60%):10次/组,每次4组,(3)斜板仰卧起坐:30次/组,每次4组,组间休息3min。

2.2.2.2 测试方法训练前、后分别对受试者的各项身体素质进行测试,每项素质一周内测3次,时间为每天的训练时间,测试结果取3次测试的平均成绩。

2.2.2.3 测试内容身体素质测试内容选取《中国青少年排球训练教学大纲》中的测试内容中的半“米”字移动(移动类);助跑摸高、立定跳远(弹跳类);体前屈(柔韧类)和仰卧两头起(力量类)。

半“米”字移动。测试器材:

秒表,饮料瓶(6个)。场地,排球场端线的中点O到进攻线中点的交点C,进攻线与两条边线的交点B、D,连线成半米字形(图1)。测试方法:运动员推倒O点饮料瓶启动计时,按OA-OB-OC-OD-OE的顺序进行依次往返,最后推倒O点饮料瓶停表来计算成绩,饮料瓶未推倒可往返重推。每人测1次,如犯规补测第2次(图1)。平躺于垫子上,手随意置于头部以上,听口令后,开始做两头起。要求头部必须高出横杆,否则不计数。两腿伸直脚尖绷紧,腿部不要求高度,计1分钟完成次数。

2.2.3 数理统计法用Exce1 2003和spss18.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超等长训练原理

图1

助跑摸高。测试方法:助跑距离和方向不限,双脚起跳,单手摸高。每人2次取最好成绩。

立定跳远。测量工具:卷尺,每人测2次,取最好成绩。

体前屈。测试方法:运动员两脚并拢,直腿站在前缘涂有白粉的方凳或高台上,上体前屈,两臂同时尽量下伸碰到前缘白粉,测手指白粉印记长度。膝关节弯曲或单臂下伸均为犯规。每人测两次,取最好成绩。

仰卧两头起。测验器材:垫子、秒表。测试方法:在运动员的头部架起一根高60cm的横杆,运动员

超等长训练(p1yometric)主要是根据拉长——缩短循环(SSC)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训练模式。SSC过程中产生的肌力比单纯向心收缩产生的肌力大,肌肉以预先被强制性拉长,随即再进行快速缩短的方式进行运动,能够产生超常态的爆发力。而且超等长训练产生的爆发力更容易向专项爆发力转换,在专项运动中更容易表现出来。但是,在超等长训练中,肌肉拉长与收缩的偶联时间非常重要,弹性组织拉长后产生的能量会随着时间的变化流失,一般来说偶联时间越短,肌肉的爆发力越好,但是训练的过程中要根据各个运动项目的不同设计不同的训练方法来控制肌肉拉长缩短的偶联时间。平时训练中的一些常见超等长训练动作的触地时间和偶联时间的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表1)。

超等长训练必须要考虑运动员的一般身体素质与身体状况,柔韧性不好会影响关节和肌肉的活动范围,进而影响超等长训练的质量,所以超等长训练之前一定要进行肌肉的柔韧性练习,调整肌肉的张力与关节的活动范围。身体姿势不良会影响超等长练习的技术动作,进而影响练习效果,甚至引发运动损伤。超等长练习的过程中要保持好躯干与关节的平衡与稳定性。进行超等长练习者一定要具备一定的基础力量,核心力量是超等长练习的基础,基础力量练习能帮助提高肌肉超等长练习的强度,在更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肌肉爆发力。将超等长练习融入到一般力量练习中,与一般力量练习交叉进行,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表1 常见超等长动作中各项生物力学特点

3.2 超等长训练和传统力量训练效果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为期16周的训练以后,超等长训练组和传统力量训练组运动员的各项身体素质均有提高。如表2所示,经过16周的训练以后,超等长训练组运动员的半“米”字移动时间缩短了1.89s,传统力量训练组缩短了1.32s,超等长训练组队员的助跑摸高成绩提高了12cm,传统力量训练组提高了9cm;超等长训练组队员的立定跳远成绩提高了11cm,传统力量训练组提高了8cm。但是超等长训练组队员的仰卧两头起与体前屈测试结果与传统力量训练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别。

在《中国青少年排球训练教学大纲》中,半“米”字移动用于测试运动员的移动能力;助跑摸高和立定跳远用于测试运动员的弹跳能力;体前屈测试运动员的柔韧;仰卧两头起则属于运动员身体素质测试类别中的力量类。超等长训练组中:半“米”字移动、助跑摸高和立定跳远的测试成绩比传统力量训练组的成绩好,说明超等长训练对排球运动员移动能力和弹跳能力提高的效果优于传统力量训练,对排球运动员的体前屈和仰卧两头起测

试结果进行对比发现无明显差别,说明超等长训练法在提高排球运动员柔韧性和一般力量的效果与传统力量训练没有明显优势。

表2 训练前后各项身体素质对比

3.3 超等长训练如何更好的应用于排球专项体能训练

由于排球运动的项目特征,要求运动员不断的折返跑动、不断的跳跃,要有很强制空能力,而且一场比赛有时要长达2 ~ 3h,这就要求排球运动员必须具备全面的体能素质。排球的跳发球、跳传球、空中拦网技术以及各种进攻战术都需要运动员有良好的弹跳能力。因此优秀的排球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基础力量、速度、爆发力以及耐力。在对排球运动员进行超等长训练的过程中,要充分把握排球运动的项目特征,根据专项动作设计具体的训练方法,使超等长训练产生的训练效果最大程度地运用到排球专项动作中。基础力量是运动员进行超等长训练的前提,在进行超等长训练之前一定要确保运动员达到一定的基础力量。训练过程中要严格把握超等长训练的负荷与练习细节,以避免运动损伤,获得最佳练习效果。超等长训练要与其它训练方法结合,取长补短,以弥补超等长训练在提高排球运动员全面身体素质中的不足。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 论

超等长训练对排球运动员的基础力量、身体素质条件、动作规格、动作过程中肌肉偶联时间的控制等要求较高。超等长训练在提高排球运动员专项移动能力和弹跳能力方面的效果优于传统力量训练方法,但对提高排球运动员柔韧性和一般力量的效果并不明显。要使超等长训练更好的应用于排球专项体能训练,必须把握排球运动的专项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训练动作并与其它训练方法结合,取长补短,以弥补超等长训练在提高排球运动员全面身体素质中的不足。

4.2 建 议

在进行超等长训练之前要确保运动员具有一定的基础力量和较好的身体素质,严格控制训练动作规格避免运动损伤。将超等长训练融入到一般力量训练中,与其它力量训练方法交叉进行,结合排球专项技术动作设计超等长练习动作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建议后续研究者针对男子排球运动员和女子排球运动员超等长训练分别进行研究,并做对比分析,将超等长训练更好的应用到排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中。

[ 1 ] 葛春林.中国青少年排球训练教学大纲[ 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4):36-99.

[ 2 ] 徐利,钟秉枢.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排球运动科学探蹊[ 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18):82-83

[ 3 ] 马成顺,随远杰.竞技排球后备人才“核心力量训练”实践研究[ J ].中国体育科技,2012(48):19-24.

[ 4 ] 施海荣,周敏,沈辉.我国高水平排球运动队体能训练分析研究[ 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12):54-56.

[ 5 ] 金宗强,葛春林.国内外排球专项体能理论研究进展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J ].2003(18):37-40.

2014-12-16

李国敏(1985 ~),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G842

A

1674-151X(2015)02-103-03

猜你喜欢

训练组排球训练方法
新型抗阻力训练模式改善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实验研究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案
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康复治疗方法及应用效果观察
跑台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肺功能及HMGB-1表达的影响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技术教学实验对比研究
单板U型场地滑雪关键技术动作及训练方法
运动可延缓衰老
壁球反手击球技术及其训练方法
跳远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方法
简论1min跳绳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