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农村留守儿童体质健康水平的策略
——以浙江省沿海三城市部分农村学校为例

2015-02-07蔡景台

少年体育训练 2015年2期
关键词:体育场地体育器材教研

蔡景台,石 峻

(1.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浙江 温州 325000;2.乐清市大荆镇智仁寄宿学校,浙江 乐清 325600)

提升农村留守儿童体质健康水平的策略
——以浙江省沿海三城市部分农村学校为例

蔡景台1,石 峻2

(1.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浙江 温州 325000;2.乐清市大荆镇智仁寄宿学校,浙江 乐清 325600)

1 现状与问题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流动到其它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生活、学习,由他人托养的14岁以下的儿童。据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已达到9 683万人,其中6 ~ 14岁留守儿童达3 762万人,有近205.7万人的留守儿童处于独居状态。据《杭州网》报道,截止2013年,浙江省省有留守儿童44万,其中,温州、台州、宁波三沿海城市留守儿童就有23.2万人,这些孩子65.7%集中在农村小学,其父母基本上是从事外出经商、出海捕捞两大行业。

本文以温州、台州、宁波3个浙江沿海城市30所农村学校(每市10所,10所学校分布在不同的县市区)1 200名三年级学生(每所学校40名)及30所城镇学校(每市10所,10所学校分布在不同的县市区)1 200名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测验对比、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着重从影响留守儿童的体质健康状况的学校体育基础设施、体育师资、体育教学现状等方面设计的问卷,发放问卷2 400份,收回2 377份(农村留守孩子1 187份,城镇非留守孩子1 190份),有效率99.04%,通过统计、对比、分析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体质健康水平差异较大,其原因除家庭教育失衡外,主要体现在留守儿童所在学校体育设施、体育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失衡。

1.1 家庭教育失衡

调查统计得知,有92.3%的留守儿童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这些老人基本上文化程度较低,他们只能是生活上给予照顾,根本无力胜任孩子的思想、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任务,使得“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这一环节严重缺失,家庭教育的失衡而导致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障碍等,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从而影响正常的身心健康发展。

1.2 体育教育资源缺失

由于城乡小学在体育师资、场地器材等方面的差距较大,因此体育资源存在实质性的差别。按国家要求,体育专职教师配备比例是1 ∶ 350左右;体育器材配备要达到农村学校《小学体育器材配备目录》要求。而调查中发现,所有城镇小学均配齐配足了专职体育教师,而80%的农村学校则没有专职体育教师;城镇小学所配备的体育器材均按国家城镇小学一类学校标准配备,而农村小学则远远低于《农村小学体育器材配备目录》要求,此外,有80%的城镇小学建有塑胶运动场,而70%的农村小学连运动场地都没有。

1.3 体育课开设情况缺失

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版)要求,小学一至二年级的体育开课节数为周4节,三至六年级为周3节;调查发现,95%以上的城镇小学按要求开齐开足了体育课,而没有一所农村小学按要求开齐开足体育课,大部分农村小学一至六年级体育课开课节数仅为周2节,甚至还不同程度上存在体育课被占用现象。

1.4 体育教学教科研及学生活动情况缺少

由于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也就无法保证正常的体育教学,体育课常年“放羊”,留守在这些农村学校里的孩子无法接受到正常的体育技能的学习。在被调查的30所农村小学中,有独立的体育教研组学校只有1所,而且是形同虚设,根本没开展过教研活动,大部分学校把体育学科纳入综合学科教研

组,有没有开展教研活动其成效可想而知。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城镇小学每天都能正常开展大课间、课外活动,而留守在农村小学的孩子们除了课间广播操外就没有其它文体活动,使得留守在农村学校里的孩子“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更是无从保证。

1.5 体质健康水平检测结果失衡

调查结果显示,城镇非留守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分年级、性别、样本数的综合评定存在明显的差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留守儿童体质健康综合评定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均低于非留守儿童,而不及格率又高于非留守儿童,反映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体质健康水平发展不平衡。

2 策略与思考

2.1 加强督导——保障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权益

城乡小学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撑和支持,必须通过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规范体育教学行为,切实保障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等法律法规必须遵守和执行,同时,应加大对这些与体育教育相关政策执行情况的督导力度,尤其是农村学校,杜绝不按要求开齐开足体育课、不按要求配备体育器材等现象的发生,使各级领导、教育管理者及教育者重视农村学校体育,重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2.2 机制联动——确保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失衡,以学校为龙头,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村委会和学校联动机制。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为每个孩子健康个人发展档案,同时,老师应给每个孩子以更多的关注和帮助,使留守孩子真正能感受到家的温暖,感受到父爱和母爱,营造良好的身心健康发展环境。村委会应建立邻里管护网,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回到家里均有人照顾,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邻里的关怀;而家长应尽可能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选定的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锻炼时间同时不要娇惯孩子。只有学校、村委和家庭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才能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表1 2013年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分年级、性别、样本数的综合评定等级人数比例统计表

2.3 资源共享——构建区域体育联合体

2.3.1 构建区域内体育场地器材资源共享体育场地器材资源主要指各种运动场馆、运动器材等。从校情出发,在合适的区域内建立体育场地器材资源共享制度,并建立统一的体育场地器材资源管理平台,区域各校的所有体育场地器材资源有计划地进行调配,使区域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将体育器材流动起来,从而解决农村小学体育经费的不足,有效弥补体育场地器材的短缺,保障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2.3.2 构建区域内体育师资共享

师资均衡是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农村学校体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除了制订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工资待遇、评先评优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优秀骨干体育教师到农村小学任教这些政策性措施外,还可以建立“手拉手”结对帮扶制度及区域内体育名师、体育骨干教师联系制度,与区域内体育师资较强的学校结对,发挥区域体育骨干教师的作用。调动区域内城镇学校体育学科带头人、体育骨干教师及教学经验丰富的体育教师,开展体育骨干教师带普通体育教师的“结对”活动,聘请体育专业特长教师来农村学校兼课,同时构建区域内“名师”资源共享机制,学校之间体育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交流上课,有效解决农村学校体育专业师资缺少而导致留守孩子体育课不能正常开展的弊端。

2.3.3 共享教科研资源区域内体育教研一体,创新集体备课模式。如:笔者把全镇9所农村小学体育教研组组成一个大体育教研组,每两周进行一次体育教研活动。在制订学期大体育组教研活动计划,要明确本学期的教研主题和具体周次主备人名单和教学内容。活动中主备教师带领大家进行集体备课,组内教师评议后,主备教师综合大家的智慧,再次构建教学设计;教研活动时主备教师上课汇报,课后教师进行综合评议,形成对本课的最终也是最佳创意的教案,每一个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都要形成课后反

思,填写评课意见书。这种活动模式很好地解决了我们农村小学体育教研中的“低效、重复、形式化”的问题,同时也共享了体育教科研资源,全面促进了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提升了体育课堂质量,发展了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的身体素质。

2.3.4 构建区域内体育课程及体育文化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构建区域内体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通过QQ群、微信群、博客群和电子信箱等手段,在群内进行体育教学交流,共享优秀的体育设计、教案、备课资源、优秀课程等,实现体育课程资源共享。农村中心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用先进的体育理念、先进的体育管理模式、先进的体育文化传统、良好的校风全面带动“区域”内学校的体育工作发展,提高学区内的体育文化软实力。与此同时,还鼓励每所学校体育个性发展和体育特色发展,充分挖掘学校内在潜力,形成各自不同的体育品牌,满足留守儿童体育生活的需要。

2.4 加大投入——保障农村小学体育硬件设施均衡配置

体育场地器材公平是体育教育公平的基础,体育场地器材等硬件资源的均衡发展离不开充足的经费支持。城乡小学在体育硬件资源配置上存在较大的差距,除上所述建立区域内体育场地器材共享机制外,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小学体育硬件设施的投入,严格执行小学办学标准,把体育器材配备标准作为农村小学办学的一项重要指标,为农村小学体育教育提供必要条件,也确保留守儿童体育课正常开展。

留守儿童在体育教育方面属于弱势群体,城镇孩子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他们有能力能够为孩子提供优质的体育器材,而农村留守孩子家庭因家庭经济原因很难为孩子购买体育器材,因此,政府就要在政策上、经费上给予支持,使留守孩子与城镇孩子一样享受体育活动带来的欢乐。

3 结论与建议

3.1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健康状况存在差异

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不仅心理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体质健康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3.2 实施均衡教育是改变农村学校体育面貌的强有力措施

实施均衡体育教育能缩小城镇学校及农村学校体育差距,改变农村留守儿童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公平和正义的体育教育建立。

3.3 机制联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

建立校、家、村联动机制,能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3.4 构建区域体育联合体,是提升留守儿童体质健康水平有效措施

实施区域内体育条件资源、人力资源、教科研资源、体育课程与文化资源资源共享,能有效促进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改变农村体育教育教学现状,从而提升留守孩子体质健康水平。

伴随城市化和人口流动,流守儿童数量还会持续增加,流守儿童体质健康问题可以说是现阶段乃至相当长一个阶段必须关注和着力解决的社会问题。我们期待着在“均衡教育”发展理念的支撑下,实现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就必须寻找到体育教育改革的均衡点,因地制宜,关注农村小学体育改革,关注留守儿童体质健康发展,才能真正落实好“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均衡”。

[ 1 ] 刘容美.广西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 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 2 ] 龙永芳.农村小学师资均衡发展问题探究[ J ].小学教育研究,2007,25(1):23-24.

[ 3 ] 肖建彬.论教育公平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J ].当代教育科学,2012,19(24):14-18.

[ 4 ] 赵晖.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与对策:对四川省洪雅县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 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12):13-14.

2014-12-24

蔡景台(1978 ~),副教授,体育教研员。研究方向:学校体育教学与教研。

G804.49

A

1674-151X(2015)02-035-03

猜你喜欢

体育场地体育器材教研
室外体育器材的维护保养研究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2020年《体育教学》“场地器材”栏目选题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现代体育活动中自制体育器材的运用及开发
体育场地投资结构、运营模式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我国冰雪体育器材装备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和经营的策略探究
我国第六次与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