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转移:东北全面振兴的又一次发展契机

2015-02-06纪承华辽阳新闻网副站长张天维辽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所所长

侨园 2015年8期
关键词:东北发展

文 纪承华 (辽阳新闻网副站长) 张天维 (辽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所所长)

产业转移:东北全面振兴的又一次发展契机

文 纪承华 (辽阳新闻网副站长) 张天维 (辽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所所长)

产业转移的现实和意义

产业转移从概念上说,是由于资源供给或者产品需求条件发生了变化,某些产业从某一地区转移到另一地区或者国家的经济活动。具体来说,伴随产业在成本上升、产业政策变化、市场扩张等的驱动下,导致产业地理空间分布上移动和迁徙。

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和分工的深入,产业转移一直在全球动态发展着。从整体来说,对产业转移持有肯定态度者居多。他们的主要观点是:产业转移能够产生技术溢出效应。技术的溢出效应是指产业转移过程中,高技术含量的产业技术水平被承接产业转移方所吸收、掌握的一种方式。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承接地通过对承接产业的技术扩散吸收,会实现本地区的技术升级,通过模仿、创新等手段不断完善、提高,从而提升本地区的产业发展能力,实现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不可否认,对产业转移持否定态度的人也不少,原因主要是产业转移会对承接地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如环境污染。

不管人们肯定或者否定,产业转移都要随着经济的波动而不断流动。这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自然规律,更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他们紧盯新的技术支撑、新的市场定位、新的管理模式,将新兴产业视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决定未来竞争力的革命性力量大力发展。以IT技术产业为例,目前云计算、虚拟化、“绿色”IT等技术促进了产业发展,催生出一大批新兴企业出现。在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等领域,新的产业、新的业态不断涌现。与此同时,原有的大量产业需通过产业转移腾出宝贵的发展空间。

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具体做法

由于企业家具有创新精神,地方政府的具体扶持措施,特别是政府通过法律措施推进,美国产业转移一直频繁地进行。1961年,美国政府颁布了《地区再开发法》,此后又颁布了《工业发展法》、《城市发展法》等相关法案。这些法案为美国老城区和落后地区产业开发、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为美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计划安排以及实施依据。进入21世纪,美国产业转移速度加快,企业向海外转移趋势加强。据统计,仅在2004年前三个月,美国就有255家企业跨国产业转移,其中转至墨西哥的69家,转至中国的58家,转至印度的31家。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产业转移的国家。1928年,英国就推出了“产业转移法案”,并组建了“产业转移委员会”。1945年,英国《工业配置法》出台。这些法规对英国产业转移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为此,英国钢铁、纺织、造船等衰退中的传统产业不断向落后地区转移。1973年,加入欧共体不久,英国成立了相关机构,专门负责区域内的产业转移工作。

日本政府为了实现产业转移,不断推出各种各样的措施和方案。1960年以来,日本出台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表面看是扶持落后地区发展,实质上就是大力推行产业转移。1983年,日本政府推出了“高技术工业聚集地域开发促进法”,安排日本各地26个小区来对接推行这一计划。经过多次大规模产业转移,日本以东京为中心的京滨工业带经济集聚区,资源环境负担得以缓解,人口压力得到释放,以先进的技术产业带动落后地区工业发展的目标不断实现。

东北承担产业转移的判断与思考

2014年,中国在《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东北应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也出台了《关于推进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有关工作的通知》,这是国家对东北下一轮发展的战略部署和具体安排。

如此形势对东北来说既是机会又是挑战。客观说,国外发达国家和先进省份需要转移的很多产业,对东北来说在产业竞争力、产业聚集度、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仍是先进的。东北对此应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迎接前所未有的挑战,按照国家的部署,在做好产业转移工作方面下功夫,以适应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对东北的产业转移笔者提出以下思路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融入全国产业链条。立足全东北,抓住新机遇,不断探索科学发展新途径,努力构建区域分工合作、互动发展新格局。通过大量承接产业转移,拓展发展空间,协调发展,引领东北地区实现新的振兴。

探索产业承接、自主创新相统筹。东北在推进承接产业承接时,还要加强创新提升,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探索区域联动发展新机制,实现优势互补。特别是东北要通过产业转移,探索体制改革新举措,强化政策支持,促进产业有序转移。

形成地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推动产业转移,东北应在分工合作、设施对接、园区共建、信息互通等方面率先突破,在利益分配机制等方面先行探索,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加快一体化步伐,把东北建成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区域。

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东北应借助产业转移,加快发展东北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特别是要培育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通过几年的努力,一批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产业集群更加发展壮大,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世界知名品牌被培育出来。

侨园

猜你喜欢

东北发展
东北冬景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大东北的春节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闽东北木拱廊桥桥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