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十世纪以来《尸子》研究综述

2015-02-05寇志强

文教资料 2014年30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思想

寇志强

摘   要: 《尸子》,《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二十篇”,此书曾在南宋时期亡佚,至清代方被辑佚成书。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尸子》研究逐渐增多,其中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辨伪及思想上,而新时期学者则扩展到语言词汇、训诂、辑本等多方面。

关键词: 尸子    伪书    思想    研究综述

尸子是先秦诸子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尸子》为“二十篇”,该书在南宋之时亡佚,后经清代学者惠栋、孙星衍、汪继培等人的辑佚,《尸子》才重新被辑录了起来。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学者们对《尸子》的研究越来越多,其研究领域越来越广,成果也越来越多。二十世纪上半叶学者们重在考证其真伪问题,由于其多认为《尸子》是伪作,所以对其思想及其他方面研究的不多;下半叶尤其是八十年代以来,对《尸子》研究逐渐增多。新世纪以来《尸子》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具体表现是:在研究领域上从过去的考据、思想研究扩展到语言、训诂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尤其是近几年,每年都会产生好几篇论文。二十世纪以来《尸子》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辑佚本《尸子》真伪问题的研究

《尸子》本不是伪书,《汉书·艺文志》有明确的著录。但《尸子》在东汉末年亡佚九篇,到南宋时全书亡佚,至清代方被辑佚成书,于是就有许多学者对辑本《尸子》提出种种质疑,认为其是后人依托,非《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尸子》。

梁启超认为“《群书治要》及他书所征引则皆魏黄初以后本也” [1],他认为《尸子》在魏晋已经佚失殆尽,唐以后除少量《尸子》佚文是真实的,《群书治要》等保存的《尸子》文章都是后人依托的。张西堂发表《尸子考证》一文,该文认为:“现在通行的《尸子》决不是尸佼的著述,但当日却有尸佼这个人。……现在的《尸子》或者至少又有后人的依托部分在内,我们不可随便当作可以代表先秦时代的思想。”[2]稍后孙次舟发表《再评〈古史辨〉第四册——论〈尸子〉与〈新语〉》一文,该文完全同意张西堂提出的“《尸子》伪书说”,并更进一步提出今辑佚本《尸子》“实非尸佼之旧,当即汉末人所伪撰,而已散佚者也”[3]。金德建发表《〈尸子〉作者与〈尔雅〉》一文,该文认为今本《尸子》一书中含有大量的训诂学知识,而训诂学是西汉时期才兴起的,因此他推测“这一部分(指《尸子》中的解释名物的部分)的《尸子》必出于西汉时蜀地的训诂家如杨雄、林闾、翁孺一派的人所伪竄也未可知”[4]。钱穆作《尸佼考》中,他认为“所谓《尸子》二十篇者,在当时固已非出尸子自为” [5],他认为《尸子》一书在战国时期就非尸子一人所作,其中就有别人的依托。张心澂编《伪书通考》一书,该书是一部集大成性质的辨伪学工具书,他也认为“今本(指辑本《尸子》)疑为依托”[6]。除了认为《尸子》是伪作外,民国学者也有认为《尸子》不是伪作的,吕思勉《经子解题》就认为“此书(指《尸子》)虽阙佚特甚,然确为先秦古籍,殊为可宝”[7]。

新中国成立以来,疑古思潮走向衰落,学者们大多把《尸子》作为真书进行研究,对《尸子》真伪问题的研究并不多。刘建国的《先秦伪书辨正》是新时期重要的辨伪学成果,他对孙次舟所提出的《尸子》作为伪书的六个最有力的证据进行了逐一批驳,并提出《尸子》作为真书有九大外证和内证,最后得出结论“辩证《尸子》为真书不仅有其充分理由,而且也是十分有意义的”[8]。郭强《〈尸子〉真伪考辨》(《绥化学院学报》2014年第五期)一文对《尸子》研究中几个有争议的地方进行了解释,认为《尸子》是先秦古籍,不是伪书。

二、对尸子其人及国别的研究

自汉代以来,关于尸子国别就有“楚人说”、“晋人说”、“鲁人说”三种说法,后世对此亦聚讼不已。民国学者虽多认为《尸子》是后人依托,是伪书,但他们也都承认战国时尸子此人的存在。张西堂的《尸子考证》认为历史上存在着两个尸子,一个是商鞅的师友尸佼,另一个就是《谷梁传》出现的尸子。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认为尸子当是晋人,此时晋国已经灭亡,魏国承袭了晋国的称呼,那么尸子当是魏国人。吕思勉《经子解题》也认为尸子是晋人,“‘晋、‘鲁形近,今《汉志》作鲁人,盖讹字也”[9]。

1949年以后,魏宗禹发表《尸佼思想简论》(《山西大学学报》1990年第二期)一文,他认为尸子当是魏人,并且明确指出尸子是魏国曲沃(今山西曲沃)人,还指出1990年是尸子诞辰2380周年,这些观点振聋发聩。关于尸子时代及国别,两千年来学术界争论不休,没有任何文献表明尸子是曲沃人,更没有任何文献记载尸子的出生年代。徐文武发表《尸子辨》一文,他认为先秦时期有两种名为《尸子》的古籍,“其一为鲁《尸子》,鲁人尸佼所著,作于战国中期,受法家思想的影响,具有‘非儒的思想倾向;其二是楚《尸子》,楚国尸姓学者所著,作于战国晚期,受黄老道家思想影响具有‘兼儒的思想倾向”[10]。而鲁《尸子》早已经亡佚,今本《尸子》则是楚《尸子》。陈玉兰的《尸子考》(《蜀学》2009年第四辑)考证尸子的事迹以及与商鞅的关系,还探讨了一下尸子的生卒年,但由于材料的缺失,其探讨并无多少说服力。

三、对尸子思想的研究

《汉书·艺文志》列《尸子》入杂家,以后历代史志目录除《宋史·艺文志》将其列入儒家外,其它基本都沿袭了这一说法。到了近代,学者们对《尸子》思想的研究更加深入,研究成果较多。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把《尸子》放在《所谓法家》一文中进行讨论,他认为“即使这些话(指辑本《尸子》)不真是尸佼的,也可以代表当时的一派法理学者”[11]。胡适认为《尸子》一文大量引用儒家典籍,表面其可能受教育于儒家,是一位儒家后辈,但《尸子》一书却可以代表当时的法理学派。钱穆也同意尸子属于法家一派,他说《尸子》“亡佚已多,并不足以见尸子为学之大纲也。今姑据同时学风以为推测,则尸子之学,固当与李悝、吴起、商鞅为一派耳”[12]。吕思勉并不认同尸子“法家说”,他说:“据今所辑存者,十之七八皆儒家言,刘向校序本伪物,不足信。此书盖亦如《吕览》,兼总各家而偏于儒。”[13]他认为刘向的《荀子序录》为伪作,不足信,《尸子》一书当类似于《吕氏春秋》,融合各种学说却偏于儒。蒙文通的《儒墨合流与〈尸子〉》认为 “《尸子》书虽不完,然本诸儒墨者十八九,并儒墨为一家者,未有先于《尸子》者也”[14],他认为尸子思想包含儒墨两家思想,实是合儒墨为一家的第一人。

1949年以后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把尸子列入法家,他认为尸子为商鞅之师,商鞅是法家代表,作为商鞅的老师,尸子也当为法家人物。魏宗禹的《尸佼思想简论》(《山西大学学报》1990年第二期)一文详细地分析了一下尸子的变革思想。徐文武发表《尸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及其学派属性》(《长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五期)一文,从治学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体系三方面分析了尸子的思想,并认为这些思想都和黄老学派关系密切,《尸子》应当是战国末年楚国黄老学派的一部重要著作。王伟凯《〈尸子〉之生活哲学观释论》分析了一下尸子的生活哲学思想,并认为尸子的这种“将中国古代寓政治于生活的文化习惯最大化的进行了发扬” [15]。陈伟、王敏的《〈尸子〉“分”思想初探》(《兰台世界》2014年第八期)分析了一下尸子“分”思想,认为“分”是《尸子》政治法律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有助于实现社会有序和谐以及国家的良好治理。

四、关于《尸子》的其他方面的研究

王彦霞的《〈尸子〉汪辑本初探》(《图书馆杂志》2005年第一期)把汪继培的辑佚本与其他学者的辑佚本进行了比较,认为汪辑本有四个方面的优点:一是直观简明的编排方式;二是承《治要》之已有成果, 并补其缺漏;三是注解详尽, 史料价值颇离;四是汪本内容多而不失其真,最能贴近《尸子》原貌。

胡明伟作《〈尸子〉正文中的训诂》(《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七期)从训诂用语、训诂方法和训诂内容三个方面,分析了《尸子》正文中的训诂特点,并且总结规则, 阐明条例, 探求《尸子》正文中的训诂对训诂学的发展、完善所起的作用。

周亚霖的《〈尸子〉词汇研究》(扬州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一文研究了《尸子》一书的单音词的使用概况、分类、特点及词义关系,复音词的考察标准使用概况及《尸子》中复音词的特点与成因,还对《尸子》的词意训释的体式、术语与方法进行了研究。

综上所述,由于民国学者多怀疑今本《尸子》是伪书,所以研究者不多,且研究多停留在辨伪考证上。1949年以来,尸子研究者依然不多,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尸子》研究者逐渐增多。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出现了八篇论文(包括单篇论文和学位论文),而2010年以来就出现了九篇论文。近几年的《尸子》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考证研究、思想研究、训诂学研究、语言学研究都有成果出现,这是《尸子》研究中值得可喜一件事情。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释.饮冰室合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39.

[2]张西堂.尸子考证.古史辨(第四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653.

[3]孙次舟.再评《古史辨》第四册——论《尸子》与《新语》.古史辨(第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12.

[4]金德建.《尸子》作者与《尔雅》.古史辨(第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311.

[5]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16.

[6]张心澂.伪书通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832.

[7]吕思勉.经子解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184.

[8]刘建国.先秦伪书辨正.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287.

[9]吕思勉.经子解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184.

[10]徐文武.尸子辨.孔子研究,2005(4):122.

[11]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364.

[12]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16.

[13]吕思勉.经子解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184-185.

[14]蒙文通.儒墨合流与《尸子》.经学抉原.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184.

[15]王伟凯.《尸子》之生活哲学观释论.兰州学刊,2013(九):9.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谈“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