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多元系统理论理解下的《瓦尔登湖》

2015-02-02淮阴师范学院江苏淮安223001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宁夏银川750000

文教资料 2015年28期
关键词:瓦尔登湖梭罗文学

刘 颖(淮阴师范学院,江苏淮安223001;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宁夏银川750000)

浅析多元系统理论理解下的《瓦尔登湖》

刘颖
(淮阴师范学院,江苏淮安223001;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宁夏银川750000)

梭罗是一位热爱自然的美国超验主义作家,《瓦尔登湖》是他的代表作。本文基于多元系统理论理解,从经典化和生态化两个方面分析了《瓦尔登湖》的思想内容。

梭罗《瓦尔登湖》多元系统理论

美国作家梭罗是一位深受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影响,最富中国情结的人。《瓦尔登湖》是梭罗的散文之作,在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是最受读者喜欢的自然作品。它详细记载了梭罗在瓦尔登湖畔身体力行的实践经历,并证明他本人关于崇尚自然与简单生活追求的两年又两个月的独处生活。梭罗反对为了经济利益对大自然进行过分掠夺,反对为了追求物质享受而放弃生活质量,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过俭朴生活的理念。

一、梭罗和《瓦尔登湖》

亨利·大卫·梭罗1817年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镇,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是美国超验主义作家之一。超验主义者对大自然倍感亲切,梭罗更是以全部的热爱融入大自然的生活。为了专心聆听自然界的启示,真正与自然融为一体,梭罗来到瓦尔登湖畔独居,详尽记录了森林中的自然环境和自己在林中的生活。1854年,他的代表作《瓦尔登湖》出版了,在书中有优美细致的景色描写,也有精辟透彻的说理文章。经过一百多年的流传,其现已成了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到目前为止,该书已经出了一百五十多个版本,被翻译成四十几种语言,成为19世纪美国文学非小说著作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书籍之一。由于《瓦尔登湖》简练的语言、朴实的自然思想、丰富的内容,在美国十九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成为美国文学中独一无二的散文名著,穿越时空,影响至今。在多元系统理论中,《瓦尔登湖》不仅充分阐释了其文学经典内涵,更体现了其社会生态思想和自然生态意义。

二、多元系统理论和文学翻译

多元系统理论是把外界环境、文学作品、译者和读者有机联系在一起。这是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著名的翻译理论。该理论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即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例如语言、文学、经济、意识形态等)视为系统。这些社会系统并非单一的系统,而是由不同成分组成的、开放的结构,因此是多元系统。埃文·佐哈尔把翻译放入了一个大的历史文化语境之中进行考察,把历史观、系统观、动态观引入了翻译研究,把文学翻译视为一个独立的文学系统,并给予和原创文学及模式同样的重视,认为在塑造多元系统的中心过程中,它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并成为多元系统中革新力量不可或缺的部分。佐哈尔主要研究的是翻译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即文学翻译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当静态文学翻译处于“主要地位”时,它就会“创造新词和新的表达模式”,如果处于“次要地位”,它就只是“巩固现有的语言项目和表达模式”。动态翻译作品与多元系统的关系不仅取决于在文学系统内部运作的特定条件,而且取决于文学系统外部运作的社会价值和读者需求。

三、关于《瓦尔登湖》的分析

《瓦尔登湖》不再仅仅是一本自然的书,而是作为一种追求理想生活的特立独行的精神,它的魅力和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现在,这部作品已经成为美国文学中独具特色的经典作品,有着重要地位。在中国也悄悄盛行,出现一些崇尚梭罗自然观的读者。

(一)经典化。艾略特认为,经典是在产生之后经过历史检验才逐步确立的,经典作品的内在特质和外在表现可以凝聚为一个词——成熟。经典作品只可能出现在文明成熟的时候,语言及文学成熟的时候,它一定是成熟心智的产物。赋予经典作品以普遍性的正是那个文明,那种语言的重要性及那个作者自身的广博的心智。卡尔维诺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定义经典,对个体来说,经典常读常新值得不断重读,其蕴含的价值取之不尽,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从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来看,经典已沉淀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给人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也就是说经典具有永恒性,经典是在时间检验中筛选下来的著作。

梭罗从一开始就做得很好,在《瓦尔登湖》中,梭罗将自己两年的生活浓缩为一年,开始于夏季,并依次进入秋冬和春天,由此形成生命从绚烂,死亡到重生的一个象征意义上的循环。梭罗不但在象征意义上使用年月的轮回,而且多次使用了从早晨到晚上的一日轮回,时间和自然世界的种种意象承担了表达与批判等诸多功能。这种将自然世界精神化的特点正是超验主义的一贯风格,但是同样表达对人和社会,生活和自然的认识,《瓦尔登湖》更具有有机的生命力,阅读时容易深入人心,其在美国及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地位无可置疑。不过,在美国本土,对瓦尔登湖的经典化接受却经历了一个相对曲折缓慢的过程。当时的美国读者对这本书的思想和风格并不十分理解,认为它是一部记录自然生活的散文。事实上,人们只是把它看作是一个还算不错的读物,而并不理会作者的哲学观与生活方式。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梭罗的简单生活哲学受到推崇,《瓦尔登湖》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另外,由于马丁·路德·金的影响,梭罗的公民不服从思想深入人心;随后全球生态思潮兴起以后,梭罗又被尊为世界环境保护运动和生态主义的先驱。

中国作家对于《瓦尔登湖》的接受经历了曲折。1949年,徐迟翻译了梭罗的《瓦尔登湖》,但出版之后并未引起国内读者的注意。直到1982年,徐迟重新校译、出版的《瓦尔登湖》才终于赢得了中国作家和读者的认同,这种变化折射出时代思潮和文化语境的发展。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除了历史的机遇和认可以外,更主要的是因为其内在的文学艺术价值与思想文化内涵。同时,梭罗真挚的人格魅力也对其著作的经典化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满足了读者不断产生的新的社会需求。

(二)生态化。梭罗创作《瓦尔登湖》的19世纪中期正是美国工业化的发展期,他深深地感觉到现代文明对于自然生态的侵袭,因而倡导回归自然、俭朴生活的理念。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现代转型的历史时期,工业文明对于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相似的历史阶段与文化语境,使中国当代生态散文作家们对于《瓦尔登湖》怀着一种特殊的亲切感,潜移默化地在译者和读者之间引起共鸣。《瓦尔登湖》的重读,掀起了绿色文学运动,中国作家们的生态思想意识受到了激发,文化传统中的自然情结得以朝着生态方向转化,从而积极地充实了当代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层次。

1.自然生态。《瓦尔登湖》开篇就是“经济篇”,在这里,梭罗以一种漫不经心的口吻记述了它如何造屋种地,生火做饭,如何解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随后,又有“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阅读”,“声音”,“寂寞”,“访客”,“种豆”,“湖”,“冬季的动物”等章节,从自然舒畅的字里行间,人们能够感受到神灵与湖水的气息,体味到林间溪畔的宁静。自然是真正的主角,自然与人类一样,热情洋溢,情感丰富,甚至拥有无异于人类的心理活动。冬天,梭罗会听到湖上的冰块的咳嗽声,松鼠和野鼠会为了他储藏的坚果而争吵开来。而当春天来临,湖会感受到斜斜地从山上射下来的阳光的热力,“它伸懒腰,打呵欠,像一个才醒过来的人”,借由拟人的修辞手法,梭罗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重构,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自然生态思想。在第七章“种豆”的开篇,梭罗这样写道:“我的助手是滋润这干燥泥土的露水和雨点。但是虫子,寒冷的日子,尤其土拨鼠则是我的敌人,因为他们吃光了我一英亩地的四分。”很明显,这时候的梭罗刚刚开始他的不是意义和价值的领域,只是一堆有待人类利用的资源。在“湖”这一章节中,梭罗忧伤地写道:我第一次划船在瓦尔登湖上的时候,它四周完全给浓密而高大的松树和橡树围起。可是,自从我离开这湖岸之后,砍伐木材的人竟大砍大伐起来了。从此要有许多年不可能在林间的小道上漫步了,也不可能从这样的森林中窥见湖光水色了。最后,他悲痛地叹道: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那是情有可原的。鸟儿的森林已被砍伐,你怎能期望它们歌唱呢?连瓦尔登湖都遭到了破坏,人们陷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那么,如何解决环境问题?只有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人类才能彻底解决当下的生态危机。生态文明显然保证了文明与自然之间平衡和谐的关系,但梭罗的生态思想又一次给予我们启迪。

2.生活生态。梭罗提出了一种在瓦尔登湖畔身体力行的生活观:尽可能地简化物质生活,朴素而居,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精神需求,即“简单生活观”。这里的“简单生活观”是一种与消费文化相反的生态的人生观念,主张人类节制物质需求,尽可能简化物质生活,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多余的财富只能购买多余的东西,人的灵魂必需的东西,是不需要花钱买的。“简单,简单,简单啊!”梭罗呼吁:“最好你的事只两件或三件,不要一百件或一千件。”他紧接着高呼:“简单化,简单化!不必一天三餐,如果必要,一顿也够了;不要百道菜,五道够多了;至于别的,就在同样的比例下来减少好了。”他叹道:“一个人的生活越简单,宇宙的规律也就越显得简单,寂寞将不成其为寂寞,贫困将不成其为贫困,软弱将不成其为软弱。那么为什么我们应该生活得这样匆忙,这样浪费生命呢?就让我们简单而安宁,如同大自然一样。”从梭罗的文字看来,人类的发展绝不是对物质财富的不断占有,而是精神生活的丰富与人格的提升。在“春天”章节中,梭罗说道,只要一场细雨便会使小草青葱许多。同样的,有更好的思想注入时,我们的前景便光明起来。梭罗的语言是平实的,在生活生态领域倡导人们得道多助,探索精神生活,体会简单生活之美。

多元系统理论有效地帮助我们理解文学翻译,把作品与读者更好地融合。我们认为文学翻译的效度是译文读者通过阅读译文识别原作或原作者的交际意图的程度。译作效度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译文读者通过关联原则获得的语境效果与原文读者获得的语境效果的相似程度。《瓦尔登湖》是梭罗的经典之作,其译文的流行度体现了文学翻译的文学价值和文化追求,读者的阅读参与性也说明了这部作品的经典社会性。书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化意识,梭罗超越了传统的人类本位主义,不能俯视自然万物,而是转换角度,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休戚相关的整体,并设身处地地从自然角度思考,把生态整体利益作为出发点,具有超强的生态整体意识。在自然界永恒的宁静中,人类发现了自我,梭罗到湖边去正是为了寻找和探索真正的生活,人类怎样渡过一个有意义的一生,以及更好地创造自我。这些内容深刻地启迪了我们的思想,积极地指导了未来的生活。

[1]Henry David Thoreau.Walden[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1.

[2]Even-Zohar,Itamar.1990.Polysystem Theory.Polysystem Studies,Poetics Today 11.1:13-14.

[3]梭罗,徐迟,译.瓦尔登湖.沈阳:沈阳出版社,1999.

[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赵彦春.翻译学归结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7]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7.

[8]王诺.欧美生态批评.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9]许钧,穆雷,主编.翻译学概论.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10]梭罗,许崇信,林本椿,译.瓦尔登湖.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瓦尔登湖梭罗文学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澄明之境,澄澈之书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
事关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