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俯仰天地 情系九州

2015-02-02陈坚实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区域思想学生

陈坚实

《中国国家地理》在宣传词中提到:“地理是一种教养,地理是一种气质。”《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指出“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我国从2001年开始地理新课程改革,其基本理念就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高品质的地理教育可以给学生一种独特有效的思维品格、思辨能力和创造素质,使他们学会用地理的眼光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有效地向学生进行地理思想渗透和地理方法训练,就是给学生一种特殊的思维品格、思辨能力和创造素养。在中学地理教学与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理解、掌握一定的地理思想与方法,形成善于从地理学视角出发去观察和感知生活的习惯,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对学生而言是可以终身受用的。

中学地理教学中涉及的地理思想方法堪称多种多样,在主要内容和实施途径方面也存在多种观点和意见。一般来说,中学地理教学中涉及的地理思想可以归纳为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关系、综合性、地域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等;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地理方法,主要有地理实验或观测、地理野外考察、地理社会调查、地理文献研究、地理畅想论证、地理思辩探究和地理建模规划等内容。根据个人的理解,将以上表述疏理为以下几个方面。

综合性思想与综合分析法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综合系统中的各个地理要素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渗透,且当其中某一个地理要素发生变化,则其他地理要素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还要利用综合分析法来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这一学科思想和方法,在区域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尤为突出。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区域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区域地理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综合,又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部门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地理原理的成因、分布、特点的案例,都来自于区域,而最终原理的落实,仍需要通过区域的实例来印证和说明。例如,要了解某种典型地貌的特点、形成、分布,离不开具体的例证,一定要举出相关代表景观;在了解了成因原理、分布特征等之后,还必须用事实来印证。此外,如各种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等,也都离不开区域地理中实例的举证和说明。

进行区域特征综合,首先要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及范围,在此基础之上,了解、掌握区域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资源等自然要素,形成该区域的总体特征,进而联系到影响该区域的人类活动,形成对该区域的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商贸等生产、生活活动的思考并进行问题探究。

例如,在旅游地理部分的学习过程中,有关旅游安全的注意事项是值得学生引起重视并能自觉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的。随着旅游活动在经济发达地区人群中的广泛普及,旅游安全相关措施的落实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经验或技能的简单训练或宣讲,更是需要旅游活动者对地理环境特征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可以以塔里木盆地地区为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要全面、紧密联系西北地区的突出环境特征,由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和高山、盆地为主的基本环境特征开始,推断出该区域应属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从而进一步推断该区域应具备年、日温差大、光照强烈以及河流稀少、多内流河和内陆咸水湖的特征,由此还可以推断当地动植物的数量稀少;而风力作用强烈的区域特征又会带来风力地貌,如戈壁、沙漠广布的结果。至于相关的旅游安全问题则无不结合这些环境特征加以阐释,如饮用水和食物短缺(河流稀少、多内流河和内陆咸水湖及动植物数量稀少),防风沙,防晒(光照强烈),防暑,保暖(年、日温差大),防迷路(戈壁、沙漠广布,多风沙),等等。这样的思维过程也正好体现了地理是“生活中的地理”和“有用的地理”。

区域性思想与比较法

地理学是一门以多种新的科学方法研究作为“人类家园”的地球表层(亦称为地理环境)及其改造利用的科学。地球表层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由于地球表层中人与自然关系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所以在地理学研究中就出现各种各样不同性质或功能的区域。所谓地理学的区域性,就是指人对客观存在的地域差异的反映,是人类从改造利用地表空间的需要角度去认识各种性质大体相似或功能大体相近的空间单位——区域,以便因地制宜地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地理学的研究,总离不开区域。

地理学科内容以区域地理为载体,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通过对比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下面以一例北京高考题目进行解读说明。

2012年7月27日~8月12日,第30届夏季奥运会将在英国伦敦举行。读图1,回答问题。

1.在7、8月份,伦敦比北京

A.气温高,日较差大

B.风小雾大,降水多

C.正午太阳高、度角小

D.日出晚,昼短夜长

答案:C

此题主要考察地球运动与大气环流等方面的知识,图中没有出现北京的具体相关信息,但要求通过对比伦敦和北京两地的地理要素差异进行分析、解答。学生需要根据两地不同的海陆位置(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气候特征(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纬度位置(图像信息及已有常识)等相关知识,才能对各个选项进行准确判断。

可持续发展思想与调查探究法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学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利用综合分析和区域比较的手段,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包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能够掌握上述思想的学生,无论从事何种工作,均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如何结合区域地理背景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这需要每一个社会建设参与者使用基本、灵活、有效的地理调查研究方法。了解和认识自然界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从而全面获取信息,灵活运用知识,综合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学习必修二“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一节时,根据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建制沿革特点,激发学生兴趣,提出话题,引导学生查阅、整理资料,对身边的现象与问题尝试进行探究。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有:历史上北京城有怎样的格局、形态;如何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影响;你观察到身边有哪些证明影响存在的例证;今天的北京城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未来的北京城市发展应走向何方,等等。

教师根据主题进行调查设计与要求,包括明确目的(如调查的对象和内容、如何培养能力、获得怎样情感体验)、充分准备(如调查前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指导;考察对象的选择和联系、交通及安全的安排、小组分工、工具准备等)和过程实施(如调查程序及组织的实施、调查结果的呈现方式、调查后的总结和反思)等几方面。通过调查,学生从多个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立论和阐释,尤其对于近现代北京城市建设走上“摊大饼”的低效蔓延道路并由此而累积了种种城市病,从而给城市造成了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的现象给予了一定的反思。

在课余时间,学生还组织了兴趣小组,亲身到北京中轴线及什刹海地区进行考察,这样的活动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益于地理知识迁移和技能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资料能力。

总之,正确的地理思想和方法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日和未来社会公民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在教师安排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时,以基础知识为载体,充分重视渗透地理思想和方法的教育,是地理教师的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郭敬筱.实践出真知──地理调查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人教网,2013(9).

2.庞艳辉,徐宝芳.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研究综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8).

猜你喜欢

区域思想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