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教师和学校“零起点”了吗?

2015-02-02李奕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零起点入学儿童

李奕

为落实教育部有关减负精神,各地教育管理部门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举措。目前,北京、上海、太原、成都、杭州和宁波等地都在积极推进小学一年级“零起点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面对幼小衔接,尽管政府从教育管理上提出了相应的规范和要求,但是单纯在“规定”和“检查”层面上的“零起点教学”似乎并不能完全消除家长、教师、学校的忧虑和困惑,必须在孩子健康成长和教育规律上取得一致共识,才能够真正尊重每一名孩子从“小朋友”到“小学生”的生活变化,尊重每一名孩子入学后的生命状态,给予他们快乐出发、幸福一生的新起点。

对“零起点教学”的关注,本质是对儿童入学准备状态的关注

儿童的生命进程达到6岁,进入小学一年级,要开始接受正规的、系统的学校教育,此时孩子的入学准备状态十分重要。

有教育专家认为,入学准备状态是指学龄前儿童为了能够从即将开始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受益所需要具备的各种关键特征或基础条件,即儿童在进入学校时应当达到的发展水平的期望或能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任务要求的身心发展的水平与状态。国内外关于儿童入学准备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自从1994年美国把“入学准备”纳入《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案》以来,儿童入学准备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当前,对入学准备存在众多误区,主要表现在:一是只注重知识准备,过早知识化。许多家长将入学准备错误地等同于识字、算数。孩子入学前确实需要做好语言和数学的准备,但并不是指孩子多识字、写字,而是锻炼儿童的语音意识和正确发音能力,促进儿童语言理解能力的提升。二是入学准备除了知识准备外,不需要其他方面的准备。而孩子从以玩为主的幼儿园生活过渡到学校学习生活,需要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交流能力,具备一定的独立意识和任务意识、规则意识等。三是期望通过短期突击完成入学准备,由此造成了对孩子智力的“拔苗助长”式的开发,不应该过早关注的内容过度关注,而该关注的内容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找准“起点”更重要,科学进行“归零”准备

在孩子6岁时,科学的入学准备更应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身体健康、作息时间的准备。让孩子能够适应集中上课、课间休息的学校生活节奏,能够熟练地自己料理集体生活中(不同于幼儿园)的就餐、饮水、上厕所、整理学习用具等事宜。愉悦的精神来自健康的身体,对孩子尤其如此。

二是基本运动技能的准备。帮助孩子学会在教室、操场、通道中安全行走,具备熟练躲避障碍、上下台阶的能力,具备必需的跑跳能力等。

三是交流能力的准备。要让孩子能够听懂别人说的话,并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要善于和小同学交流,有问题敢于和老师交流,回家乐于和爸爸妈妈说在学校的故事等。

四是基本知识的准备。帮助孩子了解日常生活中简单的知识,如饮食起居、色彩图案、空间方位等。

五是情绪与社会性的准备。要让孩子学会承受一些小委屈和误解,学会帮助别人和向别人求助等。

因此,“零起点教学”要求教育者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进度实施教学,目的在于避免“抢跑”,甚至是“拔苗助长”式的过度灌输。“零起点教学”强调不要让孩子过早进入识字、背诗、算数等以掌握教材知识为目的的学习状态,扭转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倾向。但“零起点教学”并不意味着“零准备”,相反,应该是帮助起始年级的孩子做好科学的入学准备。

据研究资料显示,约16%~35%的适龄儿童尚未达到要求的准备状态。而由于入学准备不足,这些儿童在学校生活中可能面临更高的发展风险。关于入学准备干预的研究和举措也很多,国外有许多旨在帮助处于高风险环境、社会处境不利的儿童做好入学准备的项目,如开端计划、佩里学前计划、卡罗来纳初学者项目、马萨诸塞州的儿童支持服务项目,这些干预项目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说明对儿童入学准备不足进行干预、为义务教育输送高质量与有准备的新生很有必要,也很重要。

“零起点”育人,学校、教师、家长三方合力

每一名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社会背景,拥有不同的生命基因,对学校、教师和家长而言,关注和寻找属于每一名孩子独有的入学起点,是我们实施“归零”教育的基本前提。

开学已经一个多月,在一年级这个起点上,孩子们是否能顺利起跑?一些学校及教师、家长的举措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半天上课的过渡。北京实验二小的一年级孩子们在开学后的第一、二周只上半天课,连午饭都是回家吃,从第三周开始才逐步过渡到在校吃午饭,第四周后下午才有课程。这是学校多年来一直实施的管理举措,并没有耽误所谓的“教学进度”,相反,当你置身于孩子中间时,你会感受到孩子的精神状态和眼神中的光芒是饱满和鲜亮的,少有疲惫、困倦和焦虑。

行为习惯小歌谣。史家小学、实验二小等许多学校的一年级孩子在上课、吃饭、提问、做操等活动中都“念念有词”,大声朗读着学校教师自编的歌谣。仔细一听,这些歌谣原来是对孩子行为习惯的要求,如“眼神跟着声音走。仔细听,认真想。别人说话,我不讲。”“课间做好四件事:一换书本,二喝水,三摆桌椅,四方便。”“我是小学生,书包自己清。每天看课表,用具都带好。”还有老师巧妙地借用传统文化的词句,让孩子直接体验和学习有用的国学,如“将上堂,声必扬”“几案洁,笔砚正”“步从容,立端正”。

课堂关注的焦点。在起始年级,教师最头疼的是组织教学,如何让几十个6岁的孩子能够集中注意力,是“零起点”的一个挑战。灯市口小学的教师上课提问时,不仅把奖励“贴贴”(一种孩子喜欢的小贴画)奖给回答问题的孩子,还在每一次提问后,让别的小同学对同学的回答做出评价,也给予奖励,以此让全班孩子学会倾听、学会简单评价。崇文小学的教师们课堂中很少站在讲台上,大部分时间游走于学生中间,就是要把教师的“引力场”不断地扩大和变化,兼顾到所有孩子。中关村三小的教师们多用“开火车”(即纵向一组顺序提问)的方式提问,既兼顾了提问覆盖面,又凝聚了小组团队意识。有调查显示,孩子在课堂上被提问后,精神的兴奋和集中程度会大大提高。

进度的把控和作业的留白。40分钟的课并不上满,而是留有充分的练习、交流和讲故事的时间,教师已不再单纯追求教学进度和知识能力课时目标的达成度,而是更加关注孩子的幸福体验和愉悦程度。越来越多的校长和教师深刻意识到,高效的学习源于愉悦的精神和健康的身体,绝不能舍本求末。崇文小学的课上有10分钟的集体活动是和学科知识根本无关的交流和互动,孩子们欢天喜地,思维活跃。灯市口小学要求孩子课前讲一段小故事,每个孩子轮流来,目的就是锻炼孩子的表达和胆量,让孩子在集体生活和交流共享能力上“不输在起跑线上”。中关村三小的拼音书写是隔行书写的,似乎也少有橡皮反复擦改的痕迹,作业本给学生留白,不靠机械重复。事实上,靠反复枯燥训练得来的“书写整齐”和“计算速度”往往伴随的是孩子的厌学、烦躁情绪,这在教育中绝对是得不偿失的。

家长协作观察孩子的状态。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理性面对孩子的学习起点,和学校、教师形成育人的合力。家长工作再忙,在家也要认真做好与孩子的交流,认真观察孩子,用心对待和体验孩子的感受。对于家长,最忌讳的是简单问作业、查分数,或者问是不是得到表扬等,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留心细节,走进孩子心里。观察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讲一讲同学、老师和班级的故事,你会发现许多教育线索和资源,抓住机会和孩子讨论对错、评估好坏,在情景假定中与孩子做换位思考,让孩子的不良情绪得到合理宣泄……此时此刻,人生观、价值观就在这样的平等沟通和分享中慢慢生长起来。

编辑  王宇华

猜你喜欢

零起点入学儿童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山东、福建严格实施“零起点”教学
入学面试
零起点汉语听说教学中的交际性研究
入学第一天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非零起点”下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改革探索与深化创新——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
大学俄语阅读零起点学生与非零起点学生同步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