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范作业设计与管理的策略探讨

2015-02-02高传利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布置有效性作业

高传利

作业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贯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始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减负增效的现实背景下,如何提高作业教学的有效性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目前,作业这一环节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作业设计不精,作业布置随意性大,对作业批改不重视,反馈矫正落实不好之类现象,仍较普遍存在。当前,关于作业的研究多是感悟式、经验式的,多停留在“我认为它有效”的认知层面,尚缺乏从课程资源开发或建设的角度进行审视。由于认识的肤浅,致使对作业教学远远没有课堂教学那样重视,其教学功能也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进一步正视作业教学的作用,规范作业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仍是有待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划分作业类型

不难看出,单一、机械的家庭作业已不能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作业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在这种现实背景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业的类型也需要一些新的变化。有人指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来决定要不要布置作业,该布置多少,布置什么样的作业,决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这个思路显然是正确的,只要本着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的原则进行研究,就能探索出更能适合学生、更能发挥出他们个性和创造性的作业类型和模式。

从作业教学功能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作业可分为巩固型作业、研究型作业、实践型作业和技能型作业等。

巩固型作业。这是最基本的作业类型。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它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及时复习和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这种以巩固知识点为主的作业,其“机械重复”的特点往往为人所诟病,今后应以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性为发展方向。

研究型作业。教师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探究性题目或研究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研究,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同学交流、共享。这种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创新的求知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实践型作业。这类作业重在强调进行实践的能力。这是一种“长作业”,学生可能要用一周或更长的时间去完成。诸如调查、采访、观察记录、办手抄报、制造模型等都是。这类作业易调动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意识,提高实践、观察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

技能型作业。任何一门学科要想学好,都需要一些技能。比如,书写的技能、言语运用的技能、计算的技能、作图的技能、使用计算器的技能,等等。由于技能训练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往往比较感兴趣。

厘清作业误区

当今,作业教学存在如下误区:

误区之一:对学生总是不放心,作业设计与布置更青睐巩固型作业,认为只有让学生泡在题海中才能提高成绩,只有这样的作业才有效。

误区之二:把作业批改看成是教学活动的结束,只关注作业的正确率,却忽略了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忽略了学生的期待。

误区之三:摆不好作业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教学变成了教作业,课堂的时间不是用来讲课,而是讲习题,“出现一种‘教学作业化倾向”。

误区之四:在学校的教学检查中,把作业批改只是看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环节,“学校只关注书面作业批改的数量,而忽视了质量”。

规范作业管理

规范作业教学,提高作业教学有效性,仅凭某几个教师的努力,固然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若想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还需形成整体的氛围。为此,学校在作业教学管理方面应做好以下工作:

制定以提高作业教学有效性为宗旨的制度性文件。文件要规定规范作业教学的基本探索方向,即精心设计作业、精心布置作业、精心批改作业、精心反馈作业。在检查统计方面,要求充分发挥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即备课组自查和学生检查统计两种办法,进行教学行为的约束。

强化把作业教学与学分认定相结合的管理措施。根据新课程方案的精神和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管理有关规定,把完成作业的情况纳入对学生学分认定的范畴,对经常不完成作业的学生不予进行学分认定。确保全体学生按时、高质量地完成作业,提高学分认定的效度和过程管理功能。

提高全体师生落实作业教学制度的责任意识。具体可采用如下做法:备课组长每两周一次,对本组每位科任教师的作业布置、批改情况进行检查统计;各班学习委员和课代表每月一次,对本班级的作业布置、上交以及批改情况进行统计。两个检查统计结果都及时上报年级部(组),学期末学校把作业教学检查的成绩纳入量化考核。

实施有效作业

1.让作业设计成为教师的一种行为自觉,体现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

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作业更受学生的欢迎。教师在作业的设计上要倾注更多的心血。比如,学习《哈姆雷特》(节选),某语文组的教师改变了过去那种只是做几道题目的做法,而是要根据文本的特点设计作业:课下熟读课文,做好准备,上课的时候,采取一个人独白,或几个人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展示,建议具有表演天赋的学生进行舞台剧表演。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更多的是选择舞台剧表演,因为这样的作业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表演欲望。

再如,历史组的教师曾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绘制一个不少于四代的家谱,并给家谱中的人物写一个一二百字的小传,然后再挖掘一个人或整个家族的精神写一篇励志类的文章。从学生上交的作业看,绝大多数学生很好地完成了作业,尤其是家谱的绘制以及个人的励志型文章呈现了多样性,令人惊喜。这个作业很好地体现了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不但提高了认知能力,而且接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2.作业布置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层次性、适应性和选择性

一堂课教学活动结束,教师布置作业时要改变过去那种“一刀切”的做法,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布置适量的作业。“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在完成前面几个题目的基础上,再试着完成下面几个题目”,应当成为教师们的口头禅。

如有的教师采取一题多问,分层次题组供学生选择的办法;有的教师采取提供不同作业类型,供学生选择的办法;有的教师采取尊重个性差异,作业量身定做的办法,等等。

某生物组的教师在“生物科技创新大赛”中布置的作业就很成功。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可选择“生物模型制作类”作业,也可选择“生物知识图片类”作业,也可是“与生物有关的作品”,总的要求是集科学性、创新性、艺术性于一体。由于作业关注了个体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可选择的余地,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被极大地激发出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再如,我们观察到某学校寒暑假作业采取由年级部(组)统一安排、统一设计、统一编印成册的做法,就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经验。具体做法是:备课组长整合集体智慧设计出作业,学校进行总体的量的控制;作业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自己的选择。

3.作业的收交、批改、反馈更加重视学生的个体表现,体现针对性、补充性和有效性

作业的收交要及时,要控制好时间与节奏。催得过急或行为滞后,都是恶习,既干扰了正常的教学进度,也使作业教学的有效性受到影响。由于各校班额大小不一样,所有作业都做到全批、全改也许有难度,但在可能的情况下,对上交的书面作业,教师还是应当做到全批、全改。我们看到,那些根据批阅作业中发现的情况,找学生谈心或面批的做法,针对性明显增强;有的教师根据学生一段时期的学习表现,给学生“开小灶”,增加几道补充性的作业,打通学生的知识链,作业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好地落实。

此外,作业教学实行导师制、培优补差、个别指导、结对子的方式,也都是不错的做法。比如,某校对个别学生作业教学的处理形式就极为灵活,在收交的时间上,教师只提供一个指导性时间,允许学生上交作业的提前或拖后,教与学的矛盾得到了缓解。当然,教师的作业批改和反馈也相应地做出调整,总之,以真正给学生批阅和指导为关键,以有效教学为目的。为防止个别学生的偷懒行为,教师负责对学生的常规学习情况进行量化统计,并通报给班主任。作业教学管理做到了科学合理、运转有序。

总之,规范作业设计与管理,受益最大的还是学生。当作业设计与管理走向精细与规范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不仅收获了学习的成就感,也提升了学习兴趣与学习质量。

编辑  王宇华

猜你喜欢

布置有效性作业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作业
活动室不同区域的布置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CTCS-3至CTCS-2等级转换应答器组布置
等级转换应答器组布置原则探讨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