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在中职生职业性向测评中的信效度研究

2015-02-02白继萍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4年8期
关键词:霍兰德职业性被试者

白继萍

一、职业性向理论研究对职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大多数学生在进入中职学校之前,对“职业”这一概念的认识还处于混沌状态。现代社会有几千种职业,不同的职业岗位对从业者有不同的要求,每位中职生都有着不同的职业性向。如果中职生能够选择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那么这必将大大有利于他们的职业发展。 因此,对中职生职业性向测评的研究就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职业性向测评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从学校角度,帮助中职生做好职业设计和职业选择,引导学生“择己所能,择己所爱”,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另一方面,要促进学生更加注重对自身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有意识地了解职业岗位对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了解专业知识结构,从而制订学习目标。有目标,才有动力,才能逐步缩小自身职业能力与未来职业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

二、职业性向理论研究概述

1.职业的内涵

我国学者对“职业”这一概念的内涵表述:潘锦棠认为,职业是人们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工作。陈婴婴认为,职业是个人进入社会物质和非物质生产过程后获得的一种社会位置。黄友生认为,职业是指人们为了谋生和发展而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业业务的社会劳动。中国职业分类大典称,职业是“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

2.对性向的理解

在英国《牛津大辞典》里,对“性向”的解释经历了多次修订:做任何事都要具备的智力、才智,一种自然倾向性或习性,适合于一种目的或职位的品质,做任何事都要具备的一种自然能力,适合于任何情况的智力适合性。性向具有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及个性品质的特征。

3.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

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兰德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他对人进行了兴趣、能力、人格和价值观等要素分析,将人分为六大类,即现实型(R)、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E)和常规型(C)。职业也可以分成六大类。个体人格与职业是否匹配,决定了个人职业满意度和成就感。霍兰德认为,个体通常会选择那些能够满足个人需要而且能够增加个人职业满意度的职业。理想的职业选择是使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相互协调和匹配。两者的协调和匹配,才能使个体的才能与积极性达到最佳状态。

霍兰德提出的六种人格类型特征及其适宜的职业如下:

①现实型(R)人格倾向是:喜欢具有基本操作技能的、有规则的工作。这种类型人格的人适宜的职业有:技术性职业(机械装配工、摄影师等),技能性职业(技工、修理工等)。②研究型(I)人格倾向是:理性、精确等。这种类型人格的人适宜的职业有:工程师、科研人员、系统分析员、医生等。③艺术型(A) 人格倾向是:冲动、理想化、直觉等。这种类型人格的人适宜的职业有:艺术方面(如雕刻家、导演、建筑师),音乐方面(演奏家、歌唱家),文学方面(剧作家、小说家)。④社会型(S) 人格倾向是:善社交、洞察力强、友善、合作。这种类型人格的人适宜的职业有:教育或社会工作者。⑤企业型(E) 人格倾向是:独立、自信、精力充沛等。这种类型人格的人适宜的职业有:企业领导者、政府官员、营销等。⑥常规型(C)人格倾向是:谨慎、保守、稳重。这种类型人格的人适宜的职业有:图书馆管理员、文秘、会计、行政助理等。

六大职业类型的关系可以用六边形表示(如下图)。

六边形的六个角代表六种职业性向类型。六种类型之间存在不同的关系。大体可描述为三类:

①相邻关系,例如I与A、A与I、S与E、E与S等,这两种类型个体之间共同点较多。②相隔关系,例如I与C、I与S、R与A、R与E等,这两种类型个体之间共同点比相邻关系少。③相对关系,在六边形上对角线位置上的类型之间即为相对关系,例如E与I、I与E、A与C、C与A等,这两种类型个体之间共同点较少。霍兰德认为,只有当个体与职业属于同一类型时,才能达到相得益彰的状态,从业者的工作积极性和才能才会得到最好发挥。职业性向越相关,个体越容易选择某种职业,且个体与职业的适应度越高;如果个体进入的是与个人职业性向完全不同的职业环境,则个体工作可能难以适应岗位要求,难以享受工作的乐趣,甚至会感到痛苦。

三、研究方法

1.测试对象的选取

河南省外贸学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笔者在该校二年级随机选取了230名学生。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通常会在第三年进入为期一年的实习期,因此,对于《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量表》的测试,这些即将进入实习期的二年级学生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积极参与的良好态度。被试学生根据指导语完成《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量表》的测试,并于一个月后进行重测。

2.职业名称的处理

①职业名称的来源。职业名称来源于《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量表》。

②职业名称的筛选修订。为了解中职生对各职业名称的熟悉程度,研究者把《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量表》中涉及的职业名称编制成《中职生职业熟悉度问卷》,对河南省外贸学校二年级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7份。对于回收问卷,凡出现全部勾选或空项较多的问卷,作为废卷处理。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79份,有效回收率为97.2%。

③《中职生职业熟悉度问卷》的测试。被试者可以借助网络或工具书查询相关资料,没有给予严格的时间限制。以每个职业被选择的次数作为计分指标(熟悉度指数),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保留熟悉度指数高于0.5的有效问卷数的职业名称,并据此筛选修订《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量表》中的职业名称。

3.内容效度检验

在正式施测前,预先组织小团体预测试,没有出现“天花板效应”与“地板效应”。

4.统计分析

最后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采集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测试结果

1.项目分析

对279份问卷做项目分析,主要指标包括每份有效试卷中六种不同职业类型分类得分的平均数、标准差,以及每份问卷所显示每位被试者在前后测中反应的相关。

从以上两个方面进行测量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每份问卷中六种不同职业类型分类得分的平均数分布于15和28之间,标准差分布在0.79和0.98之间。没有出现“地板效应”与“天花板效应”,分布比较均匀。第二,每份问卷所显示每位被试者在前后测反应的相关显著(p<0.02)。表明被试者在前测与后测中维持有相同的倾向,即在后测中仍保持与前测相同倾向的职业选择。

2.信度分析

①重测信度。对被试者间隔一个月,前后测所得的职业性向类型进行相关分析:第一,对被试者在六种职业类型上的得分高低进行排序,计算前、后测中六种职业类型排序的相关。结果表明,被试者前、后测所得的职业性向类型及六种职业类型得分的排序显著相关。被试者在前测中得到的职业性向类型与后测的结果显著相关(r= 0.75,p=0.02<0.05)。这说明,被试者在前测中得出的职业性向类型,在后测中较大可能维持同一类型。第二,被试在六个职业类型上得分的等级相关也显著(p<0.05),被试者在前测中如果某种职业类型得分最高,在后测中也较大可能是该职业类型的得分最高。这表明,在不同时间进行测试,《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量表》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

②折半信度。将《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量表》按前后顺序,将计分部分的内容均分为两部分,按六种职业类型分别计算两部分之间的相关。六种职业类型的折半信度系数在0.68至0.85之间。这表明两半题项得分之间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3.效度分析

①内容效度。结合中职生实际,通过《中职生职业熟悉度问卷》,筛选保留中职生熟悉度较高的职业名称选项,使被试者对《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量表》中的职业题项有充分了解,不会因为对职业名称的陌生而产生测试偏差。同时,还使得测试的题项能够较全面地代表中职生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

②结构效度。霍兰德认为,职业兴趣各类型点之间的相关与它们的距离成反比关系,即相邻职业兴趣间的相关最大,相隔职业兴趣间的相关次之,相对职业兴趣类型间的相关最小。

《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量表》各类型的相关矩阵(如下表)

由上表可知,在两两类型之间相关里,除了3组(RC、IA、RS)不符合,大部分的相关关系均符合霍兰德的理论假设。可以认为,各类型之间的相关关系基本符合霍兰德的六边形模式,结构效度良好。

五、结论

一般认为,信度系数在0.7~1.0之间的测量较为可靠。信度检验结果表明,重测信度系数和折半信度系数均较高,这表明《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量表》信度良好。在两两类型之间的相关关系中,除了3组(RC、IA、RS)不符合,大部分的相关关系符合霍兰德的理论假设。现实型(R)与常规型(C)相关较低,可能与目前我国中职生动手实践能力与理论学习能力相差较大有关。研究型(I)与艺术型(A)相关较低,可能与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对艺术教育重视度不够有关。蔡永红、林崇德等研究者针对国内中学生进行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现实型(R)与社会型(S)相关较高,反映出中职生动手实践能力与社会化活动能力较强。

总之,我们对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在中职生职业性向测评中应用的测量学指标较为满意。由此笔者得出以下结论: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可以作为中职生职业性向的有效检测工具。

(责编 王鹏飞)

猜你喜欢

霍兰德职业性被试者
德西效应
儿童花生过敏治疗取得突破
《职业实用体育》篮球模块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为什么我们会忍不住发朋友圈
为什么我们会忍不住发朋友圈?
荷兰“家畜养老院”
被纵容的天才
狗熊的婚礼
当心职业性接触化学品后神经精神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