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阙穴贴敷止涎贴治疗小儿滞颐体会

2015-02-01郭亦男米继强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29期
关键词:益智仁湿热型吴茱萸

郭亦男 米继强

神阙穴贴敷止涎贴治疗小儿滞颐体会

郭亦男 米继强

滞颐是小儿常见病,由于患儿口周湿润、皲裂、感染,易弄脏衣服、玩具、书籍等,甚至被歧视,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故已经引起患儿家长的重视。从中、西医角度,分别探讨小儿滞颐的发病原因及机理,运用神阙穴贴敷止涎贴,观察疗效。

穴位贴敷;滞颐;止涎贴;小儿

滞颐,是以唾液不自主外流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常见于3岁以内的小儿,西医学称为小儿流涎症。《巢氏病源》称为“滞颐”。滞颐的最早文献记载见于《诸病源候论》:“小儿滞颐者,流涎出而渍于颐间也”。由于该病使口周湿润、皲裂、感染、潮红糜烂等症状,并弄脏衣服、玩具、书籍等,容易被歧视,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给患儿及其家长带来诸多烦扰。因此,小儿滞颐的治疗已经引起越来越多家长的重视。针对小儿滞颐的治疗目前中西医均无特效的治疗药物,作者通过临床观察,运用具有清热燥湿、健脾摄涎功效的止涎贴贴敷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小儿滞颐与心、脾、胃、肾等脏腑密切相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主舌”“在窍为舌”。《疡医大全》谓之“小儿胃火盛,廉泉穴开,则口中流水不绝”。此乃实证阳明积热,脾经蕴热之证。《寿世保元》谓之“涎者脾之液,脾胃虚冷故涎自流,不能收约”。此乃虚证之脾胃寒凝,中州虚冷之证。《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唾为肾液,而肾为胃关,故肾家之唾为病,多出于胃”[1]。总之,滞颐和脾、胃、肾等脏腑功能息息相关,上述脏腑功能正常,则涎能起到正常润滑口腔的生理功能,若功能失调则会出现流涎。作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因素的影响,脾胃湿热型滞颐患儿发病逐渐增多。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机体柔嫩,形气未充 ,脾常不足,运化力弱,特别是婴幼儿,乳食不知自节,嗜食肥甘厚味或喜食用甜食煎炸食品,形成食积肠胃,脾运失司,或湿热内蕴脾胃,使湿浊上犯,迫津外泄,而发生滞颐。

2 西医发病机理

唾液是口腔内三对大唾液腺,即腮腺、下颌腺和舌下腺及无数散在的小唾液腺分泌的混合液。正常情况下,唾液能够湿润与溶解食物,使之易于吞咽,并引起味觉,还具有清洁、保护口腔和清除口腔中残余物的作用。流涎症多见于3岁以下患儿,究其原因,有生理性流涎(婴儿期流涎)和病理性流涎。生理性流涎是暂时现象,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可不治自愈;病理性流涎要给予足够重视,及时于正规医院进行诊治。

3 辨证论治

对于临床表现为口角流涎、涎液粘稠、颐间红赤,甚则口角赤烂、兼有大便燥结或秽臭、小便短赤、唇红、口臭、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滞、脉滑数的脾胃湿热型小儿滞颐患儿给予神阙穴贴敷止涎贴(取江阴天江药业生产的免煎中药黄连、益智仁、吴茱萸、胆南星各1袋以老陈醋适量调制成饼状),于患儿每晚临睡前敷于其脐部,用纱布固定,在次日清晨取下,用药1次/d,7 d为1个疗程。观察1~2个疗程。

4 典型病例

患儿,男,2岁,2015年 1 月 15 日初诊,该患儿流涎5个月余,表现为每日涎水不自觉地从口中流溢出来,涎液粘稠、口角赤烂、下巴潮红、口臭、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滞,每日必须更衣多次。中医诊断为:滞颐,辨证为脾胃湿热型。患儿给予神阙穴贴敷止涎贴,治疗7 d后其流涎减少,继续用药治疗7 d后其流涎的症状消失。此后经 4周的随访,患儿的病情未见反复。

5 讨论

采用中药敷脐法治疗小儿滞颐,目的是减少口服药物困难患儿的痛苦。止涎贴组方依据:黄连,味苦、性寒。功效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药类法象》:“泻心火,除脾胃中湿热,治烦躁恶心,郁热在中焦”。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黄连具有抗菌、抗炎、镇痛、抗溃疡、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的作用,适合于治疗小儿流涎症。益智仁,味辛、性温。功效温脾止泻摄唾,暖肾固精缩尿。现代药理研究,益智仁煎剂具有健胃、抗利尿、减少唾液分泌的作用。吴茱萸,辛苦、温、有毒。功效温中止痛,理气燥湿。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吴茱萸中所含有的吴茱萸苦素为苦味质,苦味有健胃作用,其所含的挥发油又具有芳香健胃作用。胆南星,味苦寒、微辛、凉。功效清热化痰,息风定惊。胆南星味苦,苦能燥湿化痰,寒能清热。方中黄连为君药,益智仁为臣药,吴茱萸与胆南星共为佐药,上药共奏清热燥湿,健脾摄涎。

选取神阙穴来进行贴敷治疗的原因,神阙穴位于人体的脐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关于敷脐疗法的记载,神阙穴属于任脉,与督脉相表里,又为冲脉循行之地。任脉为阴脉之海,冲脉为经脉之海,任脉、冲脉、督脉三脉经气相通,外串十二经脉,内联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的作用。现代研究认为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较差,且脐下没有脂肪组织,皮肤筋膜和腹膜直接相连,故渗透性较强,药物分子较易透过皮肤的角质层进入细胞间质,迅速弥散入血而通达全身[2]。

综上所述,神阙穴贴敷止涎贴治疗脾胃湿热型滞颐患儿有较好的疗效,可减少患儿口服药物的痛苦,应用方便、安全性高、依从性好、疗效确切,便于在临床上应用。

[1] 王晓利,石海莎.张新健教授论治小儿流涎经验.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1):17-18.

[2] 肖金良,杨孝芳,施杨婉琳,等.神阙穴治病机理初探.江苏中医药,2010,42(6):3-4.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9.199

2015-04-29]

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项目课题(项目编号:2014-Q15)

130021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

猜你喜欢

益智仁湿热型吴茱萸
三仁汤合泻黄散加减治疗小儿脾胃湿热型厌食的临床效果探讨
江西道地药材技术创新现状分析与启示
——以吴茱萸为例
“状元果”益智仁
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布规律及中医治疗
大花吴茱萸果实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吴茱萸治慢性前列腺炎
益智仁盐炙前后缩泉丸指纹图谱的比较
益智仁盐炙后缩泉丸入血成分的分析
UPLC-Q-TOF-MS法分析吴茱萸化学成分
流口水饮益智仁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