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乳腺癌患者人格特征与创伤性成长的相关性调查分析

2015-02-01何俊俊肖文芳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30期
关键词:创伤性人格量表

何俊俊 肖文芳

乳腺癌患者人格特征与创伤性成长的相关性调查分析

何俊俊 肖文芳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人格特征因素与创伤性成长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创伤后成长问卷(PTG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本科室112例乳腺癌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EPQ测量中的N因子与创伤后成长负相关(P<0.05), E因子与创伤后成长正相关(P<0.05), P因子与创伤性成长相关不显著(P>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人格中情绪不稳定性高, 影响其创伤性成长, 使生存质量降低, 因此护理人员应该了解患者的人格特征, 正确引导患者从负性情绪向正向转化, 提高创伤性成长水平。

乳腺癌;人格特征;创伤性成长

乳腺癌是女性高发的一种疾病, 是发生在乳腺上皮组织上的恶性肿瘤, 29~59岁女性是乳腺癌发病的高发人群, 其发病率在女性肿瘤中位列第三位。在现行医疗条件下, 为防止癌细胞的扩散, 对患有乳腺癌的乳腺一般采取切除手术。乳房是一个女性性征的重要体现,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女性自信的体现, 失去乳房是对女性信心严重的打击, 从而也会引发抑郁等不良情绪。有实验研究表明, 伴有精神压迫的患者在特定时间内死亡危险性是不伴有精神压迫抑郁患者的2.7倍, 抑郁情绪的产生除了对治疗不力外, 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也有很大的影响。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成熟, 人们渐渐意识到创伤事件不但让患者产生消极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在促进患者正性人格的改变和成长, 即创伤后成长。如今,乳腺癌患者创伤性成长相关因素是当前众多医护工作者及心理学专家等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人格特征对乳腺癌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国内较少报道。本调查旨在探讨人格特征对创伤性成长的影响, 为开展患者心理教育, 引导患者获得积极的创伤性成长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本科室收治的乳腺癌行根治手术的患者112例。入选标准:病理诊断为乳腺癌;年龄25~55岁;已知病情且无转移者;同意配合调查;无精神障碍, 能准确表达内心想法。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①人格评定采用1986年龚耀先的艾森克人格调查问卷(EPQ)成人版88项。分精神质(P)、内外倾向(E)、神经质(N)、掩饰(L)4个分量表。②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量表有5个维度21个条目组成, 包括人际关系(7个)、新的可能性(5个)、个人增强(4个)、精神改变(2个)和欣赏生活(3个)。每个条目采用0~5分的记分方法, 得分越高代表创伤性成长水平越高。

1.2.2 调查方法 采用自填式方法调查, 调查员进行问卷发放时使用统一指导语, 问卷完成后当场收回, 共发放问卷112份, 有效问卷112份, 回收率10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相关性采用线性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乳腺癌患者EPQ测试结果 将乳腺癌患者EPQ各量表得分的分数及其标准差与中国常模比较, P量表得分(3.58± 2.29)分低于常模的(6.56±3.32)分, E量表得分(10.04±5.03)分、N量表得分(13.67± 4.68)分、L量表得分(14.99±3.54)分均分别高于常模的(8.95±4.26)分、(11.45±4.62)分、(13.38±3.63)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乳腺癌患者创伤后成长测试结果 乳腺癌患者创伤后成长得分(49.88±21.40)分处于中等水平。

2.3 EPQ与创伤后成长的相关性 E因子得分与创伤后成长呈显著正相关(r=0.391, P<0.05)。N因子得分与创伤后成长呈显著负相关(r=-0.119, P<0.05), P因子得分与创伤后成长相关不显著(r=0.000, P>0.05)。

3 讨论

乳腺癌患者得知患有乳腺癌后, 在短时间内可能性格产生变化较大, 会产生对未来包括婚姻、家庭等问题的一些负面情绪。更甚者会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拒绝外界事物, 容易产生自怜、悲观、怨恨情绪,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 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性格决定了人处理应激事件的方式。经调查结果显示, 乳腺癌患者通常在人格特征上会表现出易冲动、情绪不稳定等状态, 有一定掩饰性追求完美[1]。调查结果显示, 乳腺癌患者创伤后成长得分处于中等水平。

从相关分析结果看出, 人格特征影响创伤成长主要受心理领域方面的影响, 分为外向型和稳定型性格特征, 创伤后成长得分较高。有研究发现, 情绪表达和情绪加工可以预测创伤者创伤后的成长程度, 即积极情感水平高者更容易从创伤中获得成长[2]。本调查也有多例患者提及自己个性开朗,能合理安排业余生活方式。N因子与心理领域的积极感受、自尊、身材和相貌方面负相关, 与消极感受呈正相关, 说明N因子得分高者, 情绪不稳定性, 影响创伤成长的产生。而E因子与心理领域的积极感受方面呈正相关, 说明性格外向者易产生更高的创伤成长。心理弹性、正性情绪、积极应对能有效预测癌症患者创伤后成长。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了解患者的性格特点, 进行个性化的心理干预, 改变人格中不利于健康的方面, 促进个体在遭遇创伤事件后积极的心理成长, 使患者认识全新的自我, 面对社会和疾病, 提高适应能力, 提高生存质量。

[1] 裘法祖.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322.

[2] 曹月敏, 王国佩.乳腺外科学.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302-304.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0.203

2015-06-03]

471003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三科

猜你喜欢

创伤性人格量表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17例创伤性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体会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创伤性脑损伤后抑郁
肿痛安胶囊治疗踝创伤性关节炎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