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肠内营养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消化道并发症的影响

2015-02-01蒋永顺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29期
关键词:消化道脑出血营养

蒋永顺

早期肠内营养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消化道并发症的影响

蒋永顺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消化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11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5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B组给予完全肠道外营养。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采用营养支持2周后,A、B两组患者体重(WT)、三头肌皮褶厚度(TSF)、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及血液淋巴细胞总数(TLC)等营养指标与营养支持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与B组患者WT、TLC、PA营养指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消化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消化道并发症,促进患者营养状况恢复,因此,该法可作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首选营养支持方式。

早期肠内营养;高血压脑出血;并发症

高血压脑出血[1]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病死率及高致残率特性,目前,对于该病临床主要选择外科清除血肿法进行处理,然而术后较易出现各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研究发现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基于此,作者选取本院2008年6月~2014年9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1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8年6月~2014年9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10例,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并结合国家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确诊[2]。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上述患者分为A组与B组。A组男34例,女 21例,年龄32~71岁,平均年龄(47.9±8.8)岁。B组男36例,女19例,年龄33~69岁,平均年龄(49.5±7.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上述所有患者均行急诊开颅血肿清除手术。A患者于术后1~2 d内插入胃管,若未出现无明显胃潴留则可给于小剂量流质饮食,后可采用持续滴注管饲要素饮食,控制滴速。然后以每天所需总量的25%开始,逐日递增,1周内达到全量(2500±500)ml。并给予20%脂肪乳注射液500 ml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750 ml的肠外营养以补充肠内营养不足的能量。B组早期采用完全肠道外营养,1周后待肠蠕动恢复后给予鼻饲,根据每天总量,以5次/d的频率分次将营养液推注完成,开始为流质,逐渐过渡到匀浆饮食。A、B两组患者均同时接受脱水、利尿及营养脑细胞等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均常规西咪替丁预防性治疗2周,若发现上消化道出血,则立即停用,改用洛赛克,并适当给予止血药。若发现腹泻、腹胀、便秘、呕吐和反流等要立即进行对症治疗。

1.3 观察指标 A、B两组患者均于术前及营养支持2周后对机体的WT、TSF、PA、TLC、ALB等营养指标进行测定,并观察两组患者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营养支持前后各营养指标变化对比 营养前,A组WT为(66.3±6.2)、TSF为(11.1±2.9)mm、ALB为(41.1±2.7)g/L、PA为(273.7±28.1)mg/L、TLC为(1.7±0.9)×109/L,B组WT为(66.1±6.4)kg、TSF为(11.3±3.2)mm、ALB为(40.9±2.8)g/L、PA为(273.3±26.4)mg/L、TLC为(1.7±0.7)×109/L;营养支持2周后,A组WT为(64.9±5.9)kg、TSF为(10.3±3.1)mm、ALB为(46.2±3.9)g/L、PA为(363.1±31.2)mg/L、TLC为(2.9±0.8)×109/L,B组WT为(60.7±6.5)kg、TSF为(9.9±2.8) mm、ALB为(45.2±3.2)g/L、PA为(352.8±32.7)mg/L、TLC为(2.4±0.9)×109/L。营养2支持周后,A、B两组患者WT、TSF、ALB、PA及TLC等营养指标与营养支持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与B组患者WT、TLC、PA营养指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SF、ALB营养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消化道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营养支持2周后,A组腹泻5例(占9.1%)、腹胀7例(占12.7%)、上消化道出血9例(占16.4%)、便秘9例(占16.4%)、呕吐、反流1例(占1.8%)、胃潴留3例(占5.5%),B组腹泻15例(占27.3%)、腹胀16例(占29.1%)、上消化道出血18例(占32.7%)、便秘18例(占32.7%)、呕吐、返流7例(占12.7%)、胃潴留10例(占18.2%)。A组并发症发生率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多发生于中老年,该病发生后脑组织局部及整个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当脑出血达到一定量时,血肿会直接破坏脑组织,而且血肿周围的正常组织也会出现缺血缺氧以致继发性脑水肿,由此产生更严重的危害,如果及时给予患者适当的营养支持,机体势必出现体重下降和肌蛋白消耗加快,引起各种并发症产生。因此,根据患者自身病理、生理特点及营养需要,选择合适的营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肠内营养支持方面的治疗已受到越来越多专家的重视和认可,早期营养支持可以尽快补充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热量及蛋白质,改善机体代谢反应,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本组研究结果也表明,早期合理的肠内营养支持方法是目前首选的人工营养支持方法,且有助于降低患者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消化道并发症,促进患者营养状况恢复,因此,该法可作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首选肠内营养支持方式。

[1] 秦穗广,杨灵.生态营养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应用.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7):51-53.

[2] 沈庆余.高血压脑出血的内科治疗进展.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4):682-683.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9.069

2015-04-13]

133300 吉林省珲春市人民医

猜你喜欢

消化道脑出血营养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夏季给猪吃点“苦”营养又解暑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观察消化内镜新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探讨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护理干预
这么喝牛奶营养又健康
营养Q&A
春天最好的“营养菜”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