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路手术内固定对脊柱骨折的治疗效果观察

2015-02-01张海源刘庆峰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29期
关键词:后路椎弓椎体

张海源 刘庆峰

后路手术内固定对脊柱骨折的治疗效果观察

张海源 刘庆峰

目的 分析后路手术内固定对脊柱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84例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接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骨折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椎体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出血,固定物脱落、折断等情况。结论 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骨折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后路手术内固定;脊柱骨折;治疗效果

脊柱骨折是骨科常见较为严重的骨折类型,大多数脊柱骨折患者病情严重,自理能力较差。临床治疗脊柱骨折时,不合理的处理方式极易导致患者瘫痪[1]。后路手术内固定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较为理想,固定性强,复位效果让人满意。现作者以42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其效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4例脊柱骨折患者均于2012年3月~2014年3月到本院就诊,男53例,女31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42.1±5.4)岁;交通意外伤43例,高处坠落伤21例,重物砸伤15例,其他5例;患者均未合并其他脏器疾病,无恶性肿瘤者;排除全身感染、凝血机制障碍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手术治疗。患者行全身麻醉,于病变平面上棘突到平面下棘突作正中切口,暴露棘突和腰背筋膜,行骨膜下剥离,以干纱布填塞止血。以推板牵开器牵开椎旁肌,以椎弓根螺钉植入。

观察组患者接受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患者行全身麻醉,俯卧位,悬空腹部,术前行X线、CT拍摄定位,复位。于伤椎中心作正中切口,在棘突两侧分离椎旁肌,暴露伤椎和伤椎上下相邻椎体,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确定椎弓根螺钉钉入点,伤椎相邻上下椎体两侧做钉点,保持横切面角5~15°,矢状角0°。胸椎采取低Cinotti法子,植入椎弓根钉,于关节突关节部位、横突上缘中、外1/3交界部位。腰椎采取Magerl法,植入椎弓根钉,在横突中部水平线和上关节突外缘垂线交界点。待拍片确定椎弓钉位置和骨折复位良好后,拧紧螺帽,根据患者情况确定植骨,取自体髂骨或棘突碎骨行外侧置入融合。

两组患者术后取腰围佩戴保护,以抗感染常规治疗,术后负压引流48 h后拔除,卧床期间适当锻炼腰背肌,在6~8周后可在佩戴胸背部支具、腰围等情况下下床后动,尽量避免弯腰、负重、扭腰等不良行为。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值、Cobb角、疼痛程度等。

1.4 疗效评定标准[2]采取VAS对患者腰背疼痛进行评估,共计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严重。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椎体恢复情况对比 观察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95.7±2.4)%,椎体后缘高度(97.1±1.5)%,Cobb角(4.1±1.2)°;对照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79.4±5.6)%,椎体后缘高度(91.2±7.9)%,Cobb角(12.0±3.8)°;两组术后椎体恢复情况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腰背疼痛情况对比 观察组术前VAS评分(7.6±1.3)分,术后(2.4±1.0)分;对照组术前VAS评分(7.9±1.2)分,术后(2.6±1.5)分;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未发生骨折愈合延迟,椎弓根钉脱落、折断等情况,无切口感染、出血等。

3 讨论

脊柱骨折多是由暴力作用导致,患者在发病后,行动、自理能力受限,疼痛剧烈,生活质量显著降低,若治疗不及时则会导致患者出现瘫痪、截瘫等并发症,是骨科较为严重的骨折类型。腰椎、胸椎是脊柱骨折常见部位,是导致患者脊柱丧失承载能力的的主要原因[3]。

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是通过正中切开患者脊柱部位,充分暴露损伤椎体,以内固定器械撑开纵韧带和纤维环后,对突入椎管的骨块进行复位和减压。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操作简单方便,出血少,对患者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小,同时保留了患者的脊柱运动功能,确保患者更好康复。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Cobb角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采取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脊柱骨折,可促进患者椎体有效康复,提高患者椎体恢复效果。

后路手术内固定是从后路经过椎弓根进入前方椎体,从脊柱三柱中贯穿而出,使椎体前、后、中三柱实现了三维固定[4],有效复位,暴露充分,安全性高。研究中,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出血,固定物脱落、折断等情况。可见,后路手术内固定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可明显缓解患者术后腰背疼痛等症状,术后安全性高,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固定坚固,效果确切。

在实施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时,为了确保脊柱骨折的有效愈合,需掌握全面的手术时机及适应证。通常脊柱骨折患者尽量在伤后7 d内实施手术治疗,在骨折纤维连接之前完成手术,确保骨折有效复位。若患者合并脊髓损伤,在伤后6~8 h行手术减压,以此保护并恢复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后路手术内固定适应证包括胸腰椎脊柱骨折、骨折脱位及单个椎体爆裂性骨折等。若患者伤后存在截瘫等情况,合并严重骨质疏松、严重并发症者,不宜实施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

[1] 杨建中,康立星,吴伟,等.经双侧椎弓根植骨椎体成形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中国医学创新,2010,7(1): 2193-2194.

[2] 翟成磊.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的疗效观察.中外医疗,2013,32(14):100-101.

[3] 尚博,郑建红,方继锋,等.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34):3793-3794.

[4] 张旭光,冯云,侍明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吉林医学,2012,43(32):823-825.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9.055

2015-06-02]

122000 解放军朝阳第234医院外二科

猜你喜欢

后路椎弓椎体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急性脊柱创伤患者的临床效果
蚕宝宝流浪记
后路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椎体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单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段椎体骨折的远期疗效比较
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内固定+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CT引导下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控制策略探讨
椎体内裂隙样变对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的影响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及短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