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合并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2015-02-01朱志清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29期
关键词:偏曲鼻甲鼻中隔

朱志清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合并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朱志清

目的 探讨鼻中隔偏曲合并变应性鼻炎在鼻内镜下外科手术治疗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57例鼻中隔偏曲合并变应性鼻炎患者在鼻内镜下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以上。评定其疗效。结果 经过治疗后,57例患者中,显效43例(75.4%),有效9例(15.8%),无效5例(8.8%),治疗总有效率为91.2%。结论 应用鼻中隔矫正术与对下鼻甲的骨折外移或部分切除及烧灼对鼻中隔偏曲合并变应性鼻炎实施治疗,具有临床效果明显等优点,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变应性鼻炎;鼻中隔偏曲;鼻内镜;手术治疗

鼻中隔偏曲合并变应性鼻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鼻科疾病。临床采用隔离变应源,局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口服抗组胺药进行治疗,但疗效不明显,易反复发作。本科于2012年10月~2014年4月对57例鼻中隔偏曲合并变应性鼻炎的患者在鼻内镜下局部麻醉行手术矫治,随访观察并分析其疗效,现将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0月~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57例鼻中隔偏曲合并变应性鼻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符合1997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在海口制定的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其疗效评定标准[1],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鼻塞、鼻痒、连续性的喷嚏、流清涕等症状,常年反复性发作,变应原皮肤试验或血清变应原检测阳性且特异性IgE抗体均呈现阳性。所有患者术前均规范接受过药物治疗,疗效不佳且停药后症状反复发作。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都用局部黏膜浸润麻醉,患者取平卧位,麻醉成功后,于鼻中隔左侧皮肤黏膜交界处做弧形切口,在鼻内镜直视下剥离并分离鼻中隔粘骨膜至偏曲的后方约1 cm,在原切口之后约2 mm处斜行切开鼻中隔软骨,分离对侧鼻中隔粘软骨膜,切除鼻中隔偏曲的软骨和部分骨质,复位粘骨膜见鼻中隔居中。利用双极电凝对下鼻甲进行烧灼,鼻甲肥大者行下鼻甲骨折外移或部分切除,再用双极电凝烧灼处理。术毕手术切口不缝合或缝合2~3针,双侧鼻腔用高膨胀止血海绵填塞, 48~72 h后取出。术后常规给予患者抗生素和止血药,每天用自控式鼻腔冲洗护理器行鼻腔冲洗,规范使用鼻喷雾剂,根据患者鼻腔情况进行定期清理。

1.3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2004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在兰州制定的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记分标准,改善百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51%为显效;21%~50%为有效,≤20%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术后患者均未出现鼻中隔穿孔、鼻腔粘连、嗅觉减退等并发症的发生。并对患者随访1年以上,57例患者中显效43例(75.4%),有效9例(15.8%),无效5例(8.8%),本组病例治疗的总有效率达91.2%。

3 讨论

正常情况下,呼吸的气流是以层流的方式进入鼻腔的,而鼻中隔的偏曲使气流的流动方式发生改变,使不平衡气流长期刺激鼻腔,导致鼻腔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异常增高,从而产生或加重变应性鼻炎的鼻痒、喷嚏、流清涕等临床症状。孙树岩等[2]证实筛前神经在鼻内分出鼻外侧壁支及鼻中隔支,其内含有副交感神经纤维,分布在鼻腔的敏感部位和鼻黏膜浆液腺高密度区,当该部位受到的不良异常刺激时就会产生变应性鼻炎临床症状的发生。矫正鼻中隔偏曲后使得鼻腔正常结构得到恢复,解除鼻塞症状,改善鼻腔通气引流,从而避免或减少抗原物质对鼻腔的不良刺激。术后鼻中隔黏膜中的副交感神经末梢受到填塞物的压迫后也能够产生一定的破坏性,使鼻腔前部黏膜神经的兴奋性降低,神经的异常反射被切断,腺体分泌活动减少。

下鼻甲肥大引起机械性阻塞鼻腔的现象,使两侧的鼻腔受到不平衡性的刺激,因此鼻腔内的感觉神经-副交感神经反射发生异常变化,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由于双鼻腔遭受到不平衡刺激长期出现,鼻腔内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就会发生异常变化,从而使得AR情况出现或有进一步加重现象[3]。许庚等[4]发现并证实下鼻甲黏膜下存在丰富的胆碱能神经节细胞聚集而成的微神经节,其节后神经纤维在鼻黏膜下构成副交感神经丛,腺体周围亦有其分布。因此对下鼻甲骨折外移或部分切除及电灼后,破坏大部分胆碱能神经节细胞,从而降低感觉神经-副交感神经兴奋性,使血管扩张减轻,腺体分泌减少。其结果是使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症状和下鼻甲的肥大引起的鼻塞症状得到改善[5]。

综上所述,应用鼻中隔矫正术与及对下鼻甲的骨折外移或部分切除及烧灼对鼻中隔偏曲合并变应性鼻炎进行治疗,治疗效果较为明显。此手术不仅能够改善鼻腔的呼吸功能,减少鼻腔受外界的不良刺激,同时也能一定程度破坏鼻腔内侧壁筛前神经的分支,使鼻黏膜神经的兴奋性降低,血管扩张减轻,腺体分泌减少,从而改善临床症状,具有操作简便、临床效果明显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1]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3):134-135.

[2] 孙树岩,董震,卜国弦.筛前神经与常年性鼻炎关系的解剖学研究.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0,25(5):216-217.

[3] 熊洪斌,钱洁,王惠华,等.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与微波消融术治疗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1,18(5):251-253.

[4] 许庚,李源,钟杰夫.翼管神经切除术后复发原因及手术治疗血管运动性鼻炎的探讨.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1,26(5): 278-279.

[5] 张田,陈剑秋,林家峰,等.鼻内镜下手术治疗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疗效观察.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3,27(3):27-29.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9.038

2015-05-26]

352100 福建省宁德市中医院耳鼻咽喉科

猜你喜欢

偏曲鼻甲鼻中隔
鼻中隔偏曲要手术吗
鼻石致鼻中隔巨大穿孔1例
鼻内镜下两种中鼻甲处理模式的对比观察
慢性肥厚性鼻炎采用下鼻甲粘膜下切除术与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的临床对比
尖吻腹蛇血凝酶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止血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鼻中隔软骨在鼻尖整形和隆鼻手术失败后修复术中的应用研究
鼻中隔矫正术后采用鼻中隔褥式缝合的疗效观察
慢性上颌窦炎与高位鼻中隔偏曲相关性的CT分析
鼻内镜手术中病变中鼻甲的处理
中鼻甲的处理在鼻内窦镜手术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