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创小切口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2015-02-01王留江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18期
关键词:先天性主动脉心脏病

王留江

微创小切口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王留江

目的 分析微创小切口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51例行微创小切口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本组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 经治疗, 本组未出现死亡和严重并发症, 且术后0.5~1.0 d内均无患者需要输血。随访调查期间, 本组患者的心脏听诊检查无杂音、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复查不存在分流, 心功能均恢复至Ⅰ级。结论 微创小切口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效果显著, 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微创;小切口;手术;先天性心脏病

在医疗技术发展和介入治疗兴起后, 心脏外科手术已面临巨大的挑战, 其主要表现为临床上的传统心脏外科手术难以达到减轻手术创伤的目的[1]。此外, 心脏手术费用较高,患者对伤口的美观度提出要求, 故催生微创心脏手术。由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5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应用微创小切口手术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5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25例, 女26例, 年龄3~38岁, 平均年龄(18.32±6.57)岁;疾病类型:室间隔缺损(VSD)20例, 动脉导管未闭(PDA)19例, 房间隔缺损(ASD)11例, 主动脉窦瘤1例。选取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均不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 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1.2 方法

1.2.1 VSD治疗方案 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予不同麻醉方案,全身肝素化后, 行股动以及静脉放置鞘管穿刺处理, 并需检查左右心导管;经导丝建立轨道, 并沿导丝输送鞘管直至左心室, 退出导丝;然后, 选择合适封堵器, 并辅助于透视及超声引导, 行左心室盘片释放, 其回拉后再予右心室盘片释放;左心室和主动脉重复造影以明确患者病情, 后行逆时针旋转输送杆, 释放封堵器;术后行抗凝, 时长为6个月。经临床检测确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1例, 封堵失败后改小切口手术。

1.2.2 PDA治疗方案 以患者年龄为麻醉方案选择依据,导管室透视配合下行封堵术治疗, 该术式与VSD封堵操作方法相同, 但相对简单, 即不需要建立轨道, 仅需在左心导管行主动脉造影, 并经PDA至降主动脉输送导丝, 放出封堵器;无需行术后抗凝。

1.2.3 ASD治疗方案 ①中央型或直径<30 mm者, 均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全麻处理, 后行手术操作;距离右胸第4肋间前外侧2~3 cm处造小切口;全身肝素化后, 缝双荷包, 荷包内切开并放入导管;其后, 经导管辅助心超放出封堵器, 行6个月术后抗凝。②非中央型、长径>30 mm者以及VSD转手术治疗者, 于右腋下造4~8 cm小切口, 经第3或4肋间行体外循环, 并心内直视下采用补片修补术, 无需输血。

1.2.4 主动脉窦瘤破裂者方案 局部麻醉, 辅助于导管室透视行封堵术治疗, 该操作与VSD封堵术相同。

2 结果

经治疗, 本组未出现死亡和严重并发症, 且术后0.5~1.0 d内均未有患者需要输血。12例行小切口手术者, 术后于ICU病房行0.5~1.0 d观察;39例行封堵术者, 术后即回到普通病房, 后于床边进行心电监护, 平均监护时间为(5.12±1.03)d。VSD和PDA患者中各存在1例术后立刻造影提示少量分流,而15 min后行重复造影未见分流。1例直径<13 mm的VSD者, 于封堵器放出后造影, 显示出现少量返流, 而经心超检查后确诊为主动脉关闭不全, 收回封堵器后改行常规的体外下手术治疗。2例室缺者在术后2 d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症状,予以对症和床边心电监护时间延长处理, 均于术后4 d恢复正常。随访调查期间, 本组患者的心脏听诊检查无杂音、彩超复查不存在分流, 心功能均恢复至Ⅰ级。

3 讨论

医疗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及人们不断提高的美学价值观, 使患者对心脏外科手术提出更高的要求[2]。由此, 本研究对5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予以微创小切口治疗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发现微创小切口手术后的临床效果令人满意。在相关研究中证实, 术前予以准确的心超诊断以及正确的术式选择很有必要, 而手术者熟练掌握手术操作技术, 可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封堵术治疗的成功率提供保证[3]。本研究发现:本组无死亡者和严重并发症者, 而住院及卧床时间均较短, 且无需输血;12例在ICU观察的时长仅为0.5~1.0 d, 其余的病例直接回到普通病房, 而床边心电监护为(5.12±1.03)d, 该结果进一步证实予以微创手术可有效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 且安全性较高。分析其原因在于,微创小切口手术的基础理念是微创, 其具有创伤小、伤口恢复较快的特点, 故患者恢复速度较快, 且无需在术后进行输血;另外, 手术操作简单、封堵器的大小适当, 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但受制于技术和器械, 目前临床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封堵仅局限于PDA等简单技术操作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 可见微创小切口手术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本组51例中, 仅存在1例封堵术失败者, 且在转变手术方式后未表现出残余分流现象, 2例患者术后出现窦性心动过缓, 待予以及时有效处理后, 于术后第4天恢复至正常水平,且通过随访发现本组无杂音、无残余分流、心功能均恢复至Ⅰ级。本研究证实对于在封堵手术中失败的患者, 可直接予以转为体外循环下开放手术处理。上述结果的产生可能与心外科医生在手术操作熟练程度以及解剖结构的精确掌握程度具有优势有关, 因此与内科医生相比, 在介入治疗方面的优势更为显著。提示为更快速、更全面地掌握微创小切口技术,心脏外科医生应重视并加强与心内科、导管室医生间的合作。

[1] 张智彪.经胸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34):3815-3816.

[2] 李俊, 李庄, 李爱民, 等.右腋下微创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应用分析.重庆医学, 2012, 41(26):2683-2684.

[3] 彭冉.微创小切口体外循环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探讨.当代医学, 2014, 20(2):107-108.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8.067

2015-01-12]

467000 解放军第152中心医院

猜你喜欢

先天性主动脉心脏病
“心慌”一定是心脏病吗?
中医新解心脏病
胸主动脉阻断联合主动脉旁路循环技术建立大鼠脊髓缺血损伤模型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于胃贲门癌手术1例
重视先天性心脏病再次开胸手术
超声诊断CTA漏诊DeBakey Ⅱ型主动脉夹层1例
成人先天性小肠旋转不良长期误诊1例
Smog in Los Angeles
胸腹主动脉置换术后感染并发症救治一例